基本信息
书名:转型与反思:徜徉海派文化
定价:65.00元
作者:管志华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671124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转型期论生态研究丛书·转型与反思:徜徉海派文化》全书分为三辑:辑《当代上海的故事》,用实录方式歌颂在物欲横流、人文精神匮乏的当下,仍有奉献社会、在改革交锋中透发道义之光的人物,其聚焦集合将成为思想文化领域耀眼的光芒,其人文精神的光明将照射中国转型期人们的心灵;第二辑《长江三角洲印象》,叙述作者亲眼所见江浙各地正在改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建设,阐明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揭示与克服矛盾,人文精神坚守才有真实空间;第三辑《社会生态沉思录》,议论抨击世俗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揭示平衡和完善社会精神结构的重要性。
目录
代序 弱势者的空间——以上海为例
一 当代上海的故事
邓伟志:赤子之心,星斗其文
印海蓉:闪过音像,留下岁月
颜文棵:一代油画艺术宗师
徐纯中:中国心,绘画缘
黄连萍:篆刻不灭,书法永存
俞卓伟:俯首甘为孺子牛
陈国良:中国造币机械专家的情怀
阳虹:从高端制造到高端创造
建筑的风雅颂
东方葵园畅想
商榻的原生态、田山歌及阿婆茶
蛇年
城市流变与精神迁徙
上海人
附录:海派中医的形成及其特征/严世芸
二 长江三角洲印象
巴城:蟹为天下鲜
知味震泽
故乡琐忆
梵宫的世界
让太湖重现碧浪美景
擦亮蒙垢的“太湖明珠”
为有清水源头来
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社会生态沉思录
“五饵术”
“治国”与“烹鲜”
为政的仁与容
精神缺钙
剖析“裸官”
……
作者介绍
管志华(又名子华),汉族,江苏无锡人,1951年生,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职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协、上海作协会员,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出版著作有:《世纪传真》、《人间聚散》、《上海时光隧道》、《放歌春天》、《掌灯书话》、《中国报纸副刊学》(与姚福申合著)、《行走天下》、《走过那山,蹚过这河》、《转型与使命:海上文化散论》等。
特约编辑《知识与存在》、《新时期中国立法反思》、《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城市的文脉》、《天主实义与中国学统》、《宗教与历史》、《中国的体育电视化生存》等30部学术著作。
文摘
序言
这套书探讨的“海派文化”概念,我一直觉得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书中从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基因出发,分析了它如何在中西碰撞、南北交融中,孕育出一种既海纳百川又独具个性的文化形态。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名人和事迹,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文化在文学、艺术、思想、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具体体现。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海上画派”的论述,那些画家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创造出既有中国韵味又不乏时代精神的作品。还有关于早期电影、话剧的发展,也展现了上海作为文化熔炉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将海派文化的精神内核——开放、创新、务实、精致——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考察,揭示了它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在今天依然具有的启示意义。读完这本书,我对“海派”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关于“转型”的探讨,触及了每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梳理了中国社会在近百年间的剧烈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个体命运、思想观念、情感世界带来的冲击。书中的案例丰富而生动,既有宏观的历史事件,也有微观的个体故事,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尤其被那些在转型时期,依然努力坚守理想、追求精神独立的人物所打动。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觉醒,都充满了现实的张力。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今天的“转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在新的时代浪潮中,也面临着相似的迷茫与抉择?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并对未来有所准备。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冲击,是它对“反思”的强调。作者以一种审慎而批判的态度,审视了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走过的弯路,以及在文化上经历的阵痛。它不回避问题,不回避争议,而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挖掘历史的深层原因,去探究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文化冲突与融合时,那种辩证的眼光。它让我们看到,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碰撞、吸收、扬弃中得以发展的。书中的一些章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反思并非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它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勇敢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
评分一本讲述江南士人如何在现代转型浪潮中寻回精神根脉的书,从家国情怀写到个人情怀,从历史脉络写到当下现实。作者以一种温婉而坚韧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坚守文人风骨的群像。书中的人物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有血有肉,他们的挣扎、迷茫、坚持,都触动着读者的内心深处。尤其是一些关于文化传承的章节,读来让人既有敬意,又感心酸。我们常常感慨当下文化的浮躁,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丰盛,以及我们可能正在失去什么。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未来的思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不应忘却精神的富足。书中对一些传统技艺、艺术形式的描绘,生动细腻,仿佛能闻到墨香,听到古琴声。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闲”的解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闲”的价值,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提醒。整本书读下来,有种与智者对话的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
评分我非常享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它充满了智识的乐趣和情感的共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娓娓道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引发我进一步的思考。书中关于“精致生活”的讨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沼,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富足。作者以一种充满美学情怀的方式,描绘了那些曾经存在于民国时期,但依然可以被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它们不追求奢华,但注重细节,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这让我感到,真正的精致,源于内心的修养和对美的感知,而非物质的堆砌。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不经意间,点醒了你许多过去没有在意的东西,让你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