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实用基础教程 |
| 丛书名: | 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冯鄂生 贾方爵 薛世民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18756 |
| 出版年份: | 2010年 |
| 总页数: | 296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9.00元 |
| 实际重量: | 5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1 和声的起源和发展简况
2 多声音乐概述
第二章 和弦
1 和弦
2 和弦的种类及性质
3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4 大、小调式音阶中各级和弦的名称
5 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调式和弦名称
第三章 四部和声
1 四部和声各声部的名称及记谱法
2 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
3 和弦音的排列法
4 和弦的旋律位置
第四章 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
1 大、小调式的正三和弦
2 正三和弦的功能
3 正三和弦的连接
4 和弦连接中应避免的不良进行
5 和弦关系及不同和弦的连接
6 同和弦变位
7 三音跳进
8 用正三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9 终止式
10 终止式四六和弦
11 为低音配和声
第五章 正三和弦的转位
1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及音的重复、省略及排列法
2 原位和弦及其六和弦的连接
3 不同根音和弦的连接
4 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5 运用六和弦为旋律配和声
6 正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第六章 和弦外音
1 经过音
2 辅助音
3 先现音
4 延留音
第七章 属七和弦
1 原位属七和弦
2 转位的属七和弦
第八章 副三、副七和弦
1 和声功能概述
2 和弦序进的逻辑
3 各级副三、副七和弦
第九章 守调模进
1 守调模进
2 旋律模进
3 模进的移动
4 和声的模进
5 模进的特点
6 模进的应用
第十章 副属和弦与离调
1 副属和弦的构成
2 副属和弦的标记
3 副属和弦的作用
4 副属和弦的处理方法
5 各级副属和弦的运用
6 副属和弦的其他形式
7 离调模进
第十一章 转调、近关系转调
1 转调
2 调性发展的方式
3 调性关系
4 转调的方法
5 近关系转调的方法与步骤
6 近关系转调的应用
7 半音转调
第十二章 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配置和声的方法(一)
1 各调式音阶上所构成的和弦
2 各调式和声功能的划分
3 各调式终止式的和声进行
第十三章 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配置和声的方法(二)
1 和弦的调式风格
2 附加音与代替音
3 同宫的调式交替功能
4 同宫调式重叠配置
5 同主音调式交替和声配置
第十四章 合唱曲写作简介
1 合唱曲中各声部的音域、音区、音色及各类型的合唱曲
2 各声部声区的运用
3 合唱声部的增减
4 各声部节奏的处理
第十五章 钢琴(风琴)简易伴奏写作
1 伴奏的类型
2 音型法
3 歌曲伴奏写作的步骤
(附录1)简易钢琴伴奏谱例
(附录2)和声分析谱例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典雅,那种沉稳的色调让人一上手就感觉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专业书籍。内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教材的整体布局非常合理,知识点的逻辑层次感极强。编排者显然深谙学习规律,总能将复杂的内容拆解得井井有条,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进阶技巧的阐述,过渡得自然而然,几乎不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梳理脉络。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引导上的用心,图表的绘制精良且直观,许多抽象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插图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曾遇到过一些教材,内容堆砌过多,让人望而生畏,但这一本却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信息密度和阅读舒适度,让人愿意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与专业态度,使得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准确性,又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清晰度和可读性。作者的遣词造句既精确到位,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让人读起来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知识渊博但又和蔼可亲的导师对话。尤其是在解释那些概念复杂、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时,作者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或最简洁的描述,瞬间拨云见雾。我特别喜欢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这种热情感染着读者,让人在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时,也能保持一份积极性和探索欲。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知识搬运工,而是一个充满温度的知识传递者,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读者不仅学会了“是什么”,更掌握了“怎么去学”的方法论,这是任何一本优秀的教材都梦寐以求的特质。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我本以为市面上的许多入门或基础教材对我来说都显得过于浅显,但翻阅这本书后,我发现即便是基础部分,它也蕴含着不容忽视的精妙之处。它巧妙地在基础的框架中,植入了许多高级视角的思考切入点。比如,在介绍基本原理时,作者会不经意地提及该原理在现代前沿领域是如何被继承或挑战的,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格局。我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规则,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有没有更好的实现方式?”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让我的学习从“模仿”升级到了“思辨”的层面。它没有因为是“基础教程”就放松对深度的要求,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更高阶的思维模式融入到最基础的训练中去,这对于打牢一个长期、稳固的知识地基至关重要,避免了日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修正早期认知偏差的麻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强调实践中的应用和内化。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案例分析,它们往往不是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而是更贴近真实世界中遇到的复杂情境。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会辅以大量的、来自不同侧面的实例来加以佐证和深化理解,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操作的工具。特别是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或混淆的知识点,教材的处理方式非常老道和细腻,往往能一语中的地指出关键所在,避免读者走弯路。我感觉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是真正站在一个有经验的引导者的角度,预判了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困惑,并提前设置了解答。这种“预知”式的教学设计,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流。
评分与其他教材相比,这本书在学习资源的整合和辅助材料的提供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清晰地指明了哪些部分需要额外的练习,哪些地方建议查阅延伸阅读。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预设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学习路径规划。教材的章节划分不是随意的,而是严格按照技能递进的曲线来设计的。你学完一个模块,会清晰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新能力,并且下一个模块正是为你即将需要的知识点做好了铺垫,形成了紧密的知识链条。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我在制定学习计划时也变得有章可循,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甚至能感受到,教材的设计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他不仅给你菜谱,还告诉你什么时候该下锅,什么时候该掌握火候,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被有效引导的掌控感,而不是盲目摸索的挫败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