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融1:为混合室内乐队而作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贾达群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3085 |
| 出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3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24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其作品在国内外经常被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弦乐四重奏》(1988)在日今东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作曲比赛”中荣获大奖;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1984)、《龙凤图腾》(1985)、《两乐章交响曲》(1986)、《巴蜀随想》(1996)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主要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各种编制的室内乐数十部以及有关音乐分析和结构理论研究的论文数篇。
通过使用不同的地域的代表性乐器,作品以严格文本演奏与即兴演奏交叉对置,准确控制与随机偶然相互作用,从而试图营造一种新的音乐风范并以此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艺术感的色调搭配,让人立刻联想到音乐的深邃与室内乐的精致。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手感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乐谱的展示清晰明了,即便是复杂的对位部分也能一目了然。而且,装订工艺非常扎实,完全不用担心书本用久了会散架,这对于经常需要翻找和使用的乐谱来说,简直是福音。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在细节上体现出的专业素养,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我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它封面设计背后的理念,想知道这和音乐作品本身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音乐教育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曲目时,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它似乎毫不留恋传统和声的窠臼,大胆地探索了声音的边界。演奏者在面对这些作品时,无疑需要极高的技术掌控力和对非传统音响概念的理解。那些快速的、不规则的节奏型,以及要求乐器在非正常音域内发声的段落,都对演奏者的乐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拿来”就能演奏的教材,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音乐家们进入一个充满未知声响和结构的游戏场。我反复听着CD中的示范(如果附带了的话,或者在网络上寻找相关录音),试图捕捉作曲家笔下那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共存的听觉体验。这套教材不仅仅是训练技巧,更像是在重塑我们对“室内乐”这一概念的认知,它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倾听和理解那些被学院派传统略微忽视的声音可能性。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仿佛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的桥梁。它不仅仅是给演奏系学生准备的,对于音乐理论和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通过分析这些专为特定乐队组合而作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洞察二十世纪末及当代室内乐的组织方式、配器法以及对室内乐“对话”精神的新诠释。比如,它会展示如何用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乐器,通过特定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处理,营造出一种单一乐器组难以达到的声场效果。这种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视角,远比纯粹的文本论述来得生动有力。它迫使我们思考,在现代音乐的语境下,室内乐的“亲密性”和“互动性”究竟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构建的,这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探索当代音乐前沿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编排逻辑,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教学梯度。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浅显无用,而是巧妙地将难度层层递进,引导学习者逐步适应作曲家的创作语汇。第一部分的练习也许还能看到一些古典的影子,但越往后读,那种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织体上的密度就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好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选取不同深度的练习片段进行剖析和讲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处理“噪音”与“音高”之间模糊界限的提示,这些往往是学生在演奏现代作品时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它没有给出僵硬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音乐片段,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建构对作品的解释体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
评分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来看,优秀的音乐教材应该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这本教材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每一个练习段落后面,往往附带着简短但极其精辟的演奏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是作曲家或资深演奏家多年舞台经验的凝练。比如,它会提醒你如何在快速的对位中保持声部平衡,或者在极弱音下如何控制弓弦的摩擦以获得特定的音色质感。我发现,仅仅是按照这些提示去微调演奏方式,我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就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它不是空泛地要求“要更富表现力”,而是具体指出了实现这种表现力的技术路径,让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大大缩短了从“理解”到“实现”之间的距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