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实用和声学简明教程 第3版(配练习题及教学课件) |
| 丛书名: |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系列教材 |
| 作者/主编: | 郭锳 马晓歌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10474085 |
| 出版年份: | 2010年8月 |
| 版次: | 第3版 |
| 总页数: | 208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6.00元 |
| 实际重量: | 625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本教程以适应高师音乐系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和声的能力——主要是编配歌曲伴奏与和声分析的能力。教程以传统和声技法为基本功训练的蓝本,但又不囿于传统技法,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以“基础和声”为基本内容,又在此基础上适当加以引申,以“阅读资料”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以及变和弦等方面的知识,加入了汉族调式和声方面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本教程对和声基本原理与和弦连接技术的阐述,采用提纲挈领的条文式叙述方式,辅以声部进行的图式,力求简明扼要。和弦连接的谱例大多采用二分音符,以合唱体与键盘体对照的方式编写。和声实际运用的知识,主要通过和声分析习题来传递。必须强调指出,和声分析是和声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对活生生的音乐作品作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才能掌握和声学理论与实践的真谛。
作为一名自学的爱好者,我最看重教材的清晰度和自洽性。市面上很多教材在不同章节之间,或者在术语的使用上,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断裂,需要我们自己去拼凑逻辑。这本书的编辑水平可见一斑,它构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知识体系框架,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逐步递进,每一步的引入都像是精心编排的棋局,环环相扣,没有留下明显的逻辑漏洞。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先回顾前一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这种“温故知新”的策略对于巩固记忆非常有效。此外,书中的例题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辨析题到稍复杂的旋律配和声练习,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不是一开始就被难度吓退。这种对读者学习路径的细致考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虽然我没有完全使用完毕,但从已接触的部分来看,也展现了极高的价值。例如,书中提及的某些和声示例的音频试听链接(或者附带的光盘内容,如果有的),使得我们可以立即听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听感的。要知道,对于和声学这样一门听觉艺术的学科,光看文字和谱例是远远不够的,耳朵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实时对照书本上的分析和实际听到的效果,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对于提升我们的“音乐耳朵”是无可替代的。此外,书后附带的索引和术语表整理得非常详尽,方便快速查找和复习,这对于在考试周或者赶项目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知识点时,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一套完整的、立体化的学习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典范。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满了生涩难懂的行话和佶屈聱牙的长句,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相反,作者的文字是如此的平实、亲切,带着一种鼓励和引导的语气,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就在你身边,用最易懂的方式为你剖析复杂的原理。在讲解一些比较微妙的和声色彩变化时,作者甚至会使用一些生活化的比喻来辅助说明,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论学习的心理门槛。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审美”和“规范”之间的关系时所持有的那种开放态度。它既教授了严格的规则,又引导我们思考规则背后的音乐逻辑和美学基础,而不是机械地要求服从。这种平衡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扎实的技术支撑,也保留了对音乐创作的想象空间。
评分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设计简洁又不失专业感,尤其是封面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油墨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想,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做笔记的专业书籍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作者的思路。书本的整体重量适中,方便携带,这对于经常需要去教室、图书馆或者咖啡馆学习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很贴心的设计。而且,边角的处理也做得很好,没有那种粗糙的毛边感,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真功夫的。整体来说,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对它产生了很高的期待,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
评分我刚开始接触音乐理论的学习时,总是觉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和公式让人望而却步,很多教材都倾向于堆砌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操作的指导。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书中大量的配图和图表,简直是化抽象为具象的典范,那些原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想象和推导的和声进行,通过直观的视觉呈现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功能和声”的讲解部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描述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音乐片段进行分析,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不同和弦在特定音乐语境中的“性格”和“作用”。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对我而言,一本好的教材,关键在于它能否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将晦涩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我们,而这本书无疑是搭建了一座非常稳固且实用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