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零基础学古筝王莉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教材9787562166085

正版零基础学古筝王莉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教材978756216608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莉萍 著
图书标签:
  • 古筝
  • 零基础
  • 教材
  • 王莉萍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2166085
  • 乐器
  • 音乐
  • 学习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66085
商品编码:29859851572
页数:153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零基础学古筝
丛书名:  零基础学音乐丛书
作者/主编:  王莉萍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62166085
出版年份:   2015年3月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53页
开本:  16
图书定价:  32元
实际重量:  5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王莉萍,广西艺术学院古筝演奏副教授,民乐系副主任。2006年于武汉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与教学方向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金钟奖广西赛区提名奖;2012年获第三届“金芦笙”中国民族器乐大赛指导教师奖;2012年10月获文化部科技司、区文化厅、教育厅举办的“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广西选拨赛“指导教师奖”。2014年10月获中国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大赛小型室内乐铜奖。






 课 学习前准备

第二课 托、抹、抹托、小撮
第三课 勾、勾托、大撮
第四课 勾托抹托、托劈
第五课 连托、花指、连抹、连勾
第六课 刮奏
第七课 点音、颤音
第八课 上滑音、下滑音、上揉、下揉
第九课 双托、双劈、八度双托
第十课 按音“4”和“7”及其颤音
第十一课 “4”和“7”的上、下滑音
第十二课 按音、泛音
第十三课 打、分解和弦
第十四课 琶音
第十五课 “四点”提高练习
第十六课 点奏
第十七课 摇指
第十八课 扫摇




《零基础学古筝》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前准备,托、抹、抹托、小撮,勾、勾托、大撮,勾托抹托、托劈,连托、花指、连抹、连勾,刮奏,点音、颤音,上滑音、下滑音、上揉、下揉,双托、双劈、八度双托,按音“4”和“7”及其颤音,“4”和“7”的上、下滑音,按音、泛音,打、分解和弦,琶音,“四点”提高练习,点奏,摇指,扫摇。





弦音初探: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古筝学习之旅 本书并非市面上常见的针对初学者的系统教材,而是一本侧重于理论深度、演奏美学与历史脉络探讨的进阶参考读物。它旨在为已经掌握基本指法与基础乐理的古筝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古筝艺术的复杂性与魅力。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个核心板块展开:古筝技法精进与审美提升、中国音乐史中的古筝地位与流派解析,以及现代古筝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演奏实践。 --- 第一部分:古筝技法精进与审美提升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Aesthetic Refinement) 本部分不再赘述“勾、托、抹、摘”等基础指法的标准按法,而是深入剖析演奏中“神韵”的塑造。 1. 触弦的物理学与听觉心理学 我们首先从物理层面解构“音色”。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指甲形状(自然甲与义甲)在拨弦瞬间对手指与琴弦接触角度、力度传递效率的影响。这部分涉及振动波形、泛音列的控制,指导演奏者如何通过微调指甲的侧面角度,实现从“钢”到“肉”的音色过渡。 揉弦艺术的精微控制:本书将揉弦分为“圆揉”、“颤揉”、“滑揉”三大范畴,并探讨了不同学派(如川派的饱满与客家派的清脆)在揉弦频率、振幅上的差异。例如,对于长音的保持,我们提出了“动态平衡揉弦法”,即在保持听觉上稳定的同时,允许内部存在微小的速度变化,以赋予音符生命力。书中附有大量波形图示,以直观展示优质揉弦与机械揉弦在频谱上的区别。 滑音与按音的连接性:我们不再将滑音视为单纯的音高变化,而是将其视为乐句间的“语气连接词”。书中重点阐述了“进位滑音”——即滑至目标音后,不立即松手,而是利用剩余的指力进行二次小幅度的揉动,以增强过渡的顺滑与情感的连贯性。 2. 乐句构建与呼吸感 古筝演奏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连贯的音符串联成富有生命力的乐句。本部分引入了文学作品中的“句法”概念来指导乐句的划分。 “起、承、转、合”在演奏中的体现:如何通过轻重、快慢的对比,构建一个乐句的戏剧性高潮(“转”)和回落(“合”)。书中通过分析几首传统小品的范例,对比了不同演奏家处理同一乐句时,在力度层级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我们强调,有效的休止符如同文学中的标点符号,其时值与内涵的把握,决定了乐句的呼吸感。 --- 第二部分:中国音乐史中的古筝地位与流派解析 (Historical Context and Regional Styles) 本书致力于拓宽学习者对古筝历史的认知,超越单纯的技法学习。 1. 筝与古琴的对话:形制演变与功能差异 本章追溯了“筝”从秦汉时期的形制演变,特别是与古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并行发展。我们探讨了“筝”在宫廷雅乐、民间宴乐中的不同功能定位,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其早期指法和曲目结构。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出土文物照片与复原图,帮助读者建立更直观的年代感。 2. 八大流派的内在逻辑与地域文化渗透 我们不再停留在简单介绍“川派”、“客家派”等流派名称,而是深入挖掘其形成背后的地域文化驱动力。 川派(上​​海派的源头): 分析了四川盆地湿热气候对乐器制作(面板松紧度)和演奏风格(强调厚重、宽广的音色)的影响,以及其与戏曲伴奏的深度融合。 客家派: 探讨了客家人迁移历史对音乐风格的“凝练化”影响,体现在其指法简洁、力度对比鲜明、常带有“哭腔”的特点上,以表达长期漂泊的情感寄托。 中州派(河南/山东): 重点解析其在板头快板、大段叙事性曲目中,如何继承了北方说唱艺术的叙事性节奏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指力下沉”的演奏方式。 3. 近现代改革的争论焦点 本书客观呈现了20世纪中叶古筝改革过程中的几次主要争论,例如关于筝柱数量的增减、固定指位与自由调音的取舍等。这部分旨在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理解现有乐器形制并非“终极形态”,而是历史妥协与艺术追求的产物。 --- 第三部分:现代古筝作品的创作思维与演奏实践 (Contemporary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 针对已掌握传统曲目的学习者,本部分引导他们进入当代音乐的殿堂。 1. 现代作曲技法在古筝上的应用 现代古筝作品往往采用非传统调性体系和复杂的节奏型。本书挑选了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如对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调性探索、或受西方序列主义影响的作品),解析作曲家如何运用音色拓展(如筝背敲击、与琴弦摩擦等)来构建音乐的宏大结构。 演奏中的“即兴”与“精确”:现代作品对演奏者要求极高,既要精确执行复杂的记谱,又要在特定段落(如自由节奏段)中展现出符合作品精神的“结构性即兴”。书中提供了记谱分析法,教导演奏者如何从节奏符号和力度标记中,推导出作曲家的意图。 2. 跨界合作中的古筝角色定位 本书探讨了古筝如何融入室内乐、爵士乐甚至电子音乐。这部分着重于“角色互换”:当古筝不再是旋律的绝对主导者时,它应如何发挥其特有的共鸣特性,作为节奏组的支撑或音色背景,实现与西方乐器的有机对话。书中提供了对几组成功跨界合作案例的访谈摘要,揭示了沟通与理解乐器本质差异的重要性。 总结: 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弹奏第一个音”的入门手册,而是一座通往古筝艺术更深层次的桥梁。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演奏基础和理论认知,旨在激发学习者对古筝历史、美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从而将演奏从“技巧的堆砌”提升到“精神的表达”。它是一本供思考、反刍和深入探索的参考书,旨在陪伴学习者走过“初识”后的漫长精进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接触过好几本古筝入门教材,坦白说,很多都是“万金油”式的,什么曲子都往里塞,结果就是每首曲子都浅尝辄止,学了等于没学。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曲目,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持筝、调音讲起,每一个新的技巧点都会被放在一个专门的章节进行集中突破,然后紧接着就会出现专门练习这些技巧的乐曲片段,这种“理论—实践—巩固”的闭环设计,效率高得惊人。我发现自己学习新指法时,不再是东拼西凑地找资料了,只要跟着书的进度走,就能稳扎稳打地把基本功打牢。特别是关于扫弦和琶音的讲解部分,作者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这些技巧上容易出现的“打滑”和不均匀的问题,给出的练习方法非常具有针对性,不像有些书只是简单地说“多练”,而是给出了具体的“量化”练习步骤,让人心里踏实。这种科学的课程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我练习的积极性,因为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得非常舒服,一点也不像那种枯燥的教学材料。封面设计得既古典又现代,很有品味,让人忍不住想打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宝藏”。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摸上去很有质感,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音符和指法图都看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初学者对照着看也不会感到吃力。尤其是那些示范图,画得特别精细,每一个手指的触弦位置、用力方向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这对于我们这些还在摸索阶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的,比如有些难点乐曲,还特意配上了详细的文字解析,不是那种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让人一下子就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说真的,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数量,内容排得密密麻麻,看得人头大,但这本书完全不会,它懂得“留白”的艺术,让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光是翻阅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学习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选曲风格非常多样化,这一点让我特别欣赏。它没有固守于传统教材中那种略显老旧或过于简单的民间小调,而是巧妙地将一些经典名曲的简化版,与一些现代改编的、更符合当代审美的作品穿插在一起。比如,初级阶段就能接触到一些旋律优美、富有画面感的曲子,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古筝艺术的向往。更棒的是,有些乐曲不仅提供了五线谱和简谱,竟然还标注了不同指甲的运用建议,这对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因为指甲的运用直接关系到音色的好坏。听着书里推荐的或者作者自己演奏的示范音频(假设有配套资源),你会发现,即便是最简单的练习曲,经过恰当的诠释也能发出动听的声音,这让学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向着“音乐表达”迈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弹奏技巧”和“音乐审美”两座大山,让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接触到更广阔的音乐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组织传递出一种非常现代且专业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材的最后部分,它似乎还为学习者规划了下一步的学习路径,比如推荐了一些不同风格的古筝曲目赏析,或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演奏用筝等实用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老师,在陪伴你走过入门的最初阶段后,为你指明了后续提升的方向。这种前瞻性的设计,大大减少了自学者的迷茫感。我感觉这本书的编写者非常尊重学习者的时间和学习成本,每一个环节都力求高效和有效。拿到这本书,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份随随便便的资料,而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充满诚意的教学成果,它让人对“零基础”的古筝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觉得只要跟着它走,正确的道路就在脚下。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有几年练习经验的“老手”,我本以为这种“零基础”的教材对我来说可能有些多余,但我错了。我特意翻阅了中间进阶部分的章节,发现它对一些我一直模糊处理的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澄清。比如,关于“揉弦”的力度控制和时值变化,书里用非常细致的图示对比了不同揉弦方式在音色上产生的微妙差异,这比我过去听老师口述或自己瞎琢磨要直观得多。而且,它不仅教授“怎么弹”,更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弹”,很多乐理知识是以一种“嵌入式”的方式融入到曲目解析中的,而不是生硬地单独列出枯燥的乐理章节。这种将技术与理论有机结合的编排方式,使得知识的吸收变得自然而然。很多时候,我们学琴久了容易陷入技巧的泥潭,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上去,思考每个音符背后的情感和意图,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