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合奏与指挥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朴东生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0871 |
| 出版年份: | 2007年1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2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5元 |
| 实际重量: | 3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教材:合奏与指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前言
导言
合奏篇
章管乐
节沿革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管乐团队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
第二章民族管弦乐
节沿革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民乐团队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
第三章交响乐
节沿革与发展概况
第二节中小型交响乐团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
第四章乐团初建后的工作流程
节训练
第二节排练
第三节演出
第五章其他乐器组合
指挥篇
章指挥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指挥的基本常识
节基础知识
第二节指挥棒的拿法及其用途
第三节指挥动作的活动范围
第三章指挥的基本技术
节基本图式
第二节基本动作
第三节预备动作
第四节收束动作
第四章指挥动作的变化
节渐快、渐慢与突快、突慢
第二节渐强、渐弱与突强、突弱
第三节主动拍与被动拍
第四节拍子的省略与细分
第五节双手的分工与配合
第五章暗示性动作
节前臂动作的暗示
第二节腕部动作的暗示
第三节手指动作的暗示
第四节中断性的暗示动作
第六章指挥的基本手段
节动作
第二节眼神
第三节语言
合奏与指挥篇
章管乐与指挥
节熟悉管乐器性能
第二节了解管乐的创作规律
第三节了解挥拍技法的异同
第二章民乐与指挥
节熟悉民乐声部的特点
第二节排练与磨合
第三节总谱与分谱
第三章交响乐与指挥
节熟悉作品
第二节熟悉作曲家
第三节排练
第四章总谱的准备
节分析作品
第二节关注细节
第三节总谱的阅读
助学篇
章克服常见的毛病
第二章学习与提高
第三章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节节拍点的处理
第二节分句与呼吸
第三节演奏规格与默契配合
第四节音乐上的推动力与演奏上的惯性力
第五节演奏上的艺术性与炫技性
第四章“语"或“谚语”解析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及各类民间演奏团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尤其是管乐团、民族乐团、交响乐团这三大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水平之高是的。因此,培养乐队指挥满足校园及社会合奏团队的需要几乎是刻不容缓的关键所在。
《合奏与指挥》是以合奏指挥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为基点,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初学者或已担任指挥但基本功和经验仍然欠缺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也适用于社会各界爱好者)为对象。
通过的学习,掌握指挥的基本功,提高指挥技能,达到培养合格指挥人才的目的,以适应社会需要。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教材,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名头去的,毕竟在音乐教育领域,他们的出版物质量一向有口皆碑。拿到书后,感觉这本《合奏与指挥》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它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考研教材”的预期。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管弦乐队作品的合奏处理,提供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比如,在处理浪漫主义时期那种宏大叙事的作品时,作者强调的“情感的流动性”和“声部的层次推进”的结合,让我对如何将指挥的意图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每一个演奏者心中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排练巴赫的复调作品时遇到了瓶颈,感觉声部线条总是纠缠不清,后来对照书中的相关章节,才意识到自己过度强调了清晰度而忽略了整体的“织体感”。这本书对于指挥艺术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的捕捉和文字化描述,做得相当出色,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提升演奏的艺术性,帮助是巨大的。
评分我对这本教材的“与时俱进”感到非常惊喜。在探讨现代管弦乐合奏时,它并没有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入了对电子乐器在传统乐队中融合的探讨,以及对当代作曲家新颖的记谱法和演奏技法的解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未来面对的音乐环境必然是多元化的,一本仅仅停留在十九世纪曲目上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在处理那些模糊的、需要指挥家进行大量二次诠释的现代作品时,提供了非常审慎和开放的思路,鼓励我们在遵循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发挥指挥者的创造性。此外,书中对不同规模乐团的适应性也有详细的区分说明,比如室内乐团和大型交响乐团在指挥密度和预示速度上的细微差别,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容易被忽略但又决定成败的关键细节。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兼顾历史深度与未来视野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追求效率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指挥技巧与合奏实践紧密地编织在一起。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一指挥技法时,会立即链接到相关的合奏难点,并提供解决策略,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路径非常高效。例如,关于重音的控制,书中不仅展示了手势的变化,更深入探讨了在不同乐器配置下,如何通过预示力度变化来实现平衡,避免了以往教材中那种“只教手势不教效果”的弊端。而且,书中对“排练效率”的讨论也十分到位,提到了如何用最少的无效时间达到最佳的排练效果,这对于时间宝贵的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极其实用的“秘籍”。我已经将书中的一些排练流程图抄录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准备在接下来的模拟排练中严格执行,相信会有显著的进步。
评分作为一名从器乐演奏转向指挥学习的学生,我对理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要求极高。这本《合奏与指挥》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开篇就奠定了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没有跳过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即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做到衔接顺畅。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沟通”这个指挥的核心要素的阐述,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书中用相当篇幅探讨了指挥家如何通过眼神、肢体语言,甚至是排练中的语言选择,来建立与乐团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这种心理层面的引导,对于提升指挥者的个人魅力和领导力至关重要。我通过阅读,学会了用更具建设性的、激励性的语言来指导乐团,而不是生硬地指出错误,这极大地改善了我的排练氛围。这本书不仅是技法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领导者”的指南。
评分这本《合奏与指挥》的教材,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里面的内容编排得非常有层次感。我记得我第一次翻阅的时候,就被它对基本指挥手势的详尽讲解给吸引住了。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践性,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有大量的图例和分部排练的建议,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大量与乐团打交道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尤其是关于不同乐器组之间平衡的把握,讲解得尤为细致入微,不像市面上很多教材那样只是泛泛而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乐段时的逻辑性,每一步的解析都清晰明了,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旁边手把手地指导,让人感觉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摸索,而是有章可循的系统工程。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很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这点对于我们考研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毕竟是长期使用的工具书。总而言之,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指挥与合奏理论基础框架,让我对未来面对管弦乐队排练时,信心倍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