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大学音乐鉴赏教程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靳超英,陶维加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7512929 |
| 出版年份: | 2008年1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2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6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大学音乐鉴赏教程》音乐作品介绍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每一部作品介绍之后还附有谱例。谱例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记谱方式,供学生欣赏之余去学唱,并记住这些中外音乐名作的美妙旋律。《大学音乐鉴赏教程》每一章后还附有思考与拓展题。
序
前言
上篇
本篇导读
章 音乐艺术与音乐欣赏
节 音乐艺术
一、音乐艺术的性质
二、音乐艺术的类别
三、音乐艺术的要素
第二节 音乐欣赏
一、音乐活动的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过程
第二章 中国音乐概况
节 中国古代音乐(一)
一、歌舞音乐
二、声乐
三、器乐
四、音乐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音乐(二)
一、戏曲音乐
二、曲艺音乐
三、民间歌曲
四、乐器与器乐
五、乐律学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
一、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
二、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学堂乐歌的兴起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音乐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四、中国领导下的音乐活动
五、解放区的音乐
六、国统区的音乐
第三章 西方音乐概述
节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第二节 中世纪音乐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第四节 巴洛克时期音乐
一、巴洛克时期的声乐音乐
二、巴洛克时期的器乐音乐
第五节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第六节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第七节 近现代时期音乐
一、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onism)
二、民族主义音乐(Nationalism)
三、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
四、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五、序列主义(Serialism)
六、其他音乐
下篇
本篇导读
第四章 声乐经典作品鉴赏
节 中外民歌
一、中国民歌
二、外国民歌
第二节 中外艺术歌曲
一、中国艺术歌曲
二、德奥艺术歌曲
第三节 中外大型声乐作品
一、中国大型声乐作品
二、外国大型声乐作品
第五章 器乐经典作品鉴赏
节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
一、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概况
二、民族器乐独奏曲及演奏家
三、民族器乐合奏曲
第二节 西方中小型器乐作品
一、前奏曲(Preltlde)
二、变奏曲(Variation)
三、幻想曲(Fantasia)
四、奏鸣曲(Sonata)
五、赋格(Fugtle)
六、随想曲(Capriccio)
七、即兴曲(Impromptu)
八、船歌(Barcarolle)
九、夜曲(Nocturne)
十、小夜曲(Serenacle)
十一、进行曲(March)
十二、狂想曲(Rhapsody)
十三、练习曲(Study)
十四、回旋曲(Ronclo)
十五、圆舞曲(Waltz)
十六、波洛奈兹(Polonaise)
第三节 中外大型管弦乐作品
一、序曲(Overture)
二、组曲(Suite)
三、协奏曲(Concerto)
四、交响诗(Symplionic Poem)
五、交响曲(Symphony)
六、中国管弦乐作品
第六章 综合音乐艺术经典作品鉴赏
节 中外歌剧
一、中剧
二、外剧
第二节 中外舞剧
一、中国舞剧
二、外国舞剧
第三节 音乐剧
一、概述
二、经典作品欣赏
第四节 中国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一、戏曲音乐
二、说唱音乐
附录一 乐理知识简介
附录二 音乐曲式简介
附录三 常见音乐体裁简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本书编辑的理念:“怡情、增智、育德”,作为在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艺术课程教育的目的,本书所选用的音乐作品鉴赏分析等,将尽可能从更广的层面予以人文的诠释。因此,本书的信息量较大,涵盖了声乐、器乐、综合音乐艺术等门类的鉴赏内容,所选音乐作品皆为中外经典之作。在鉴赏之前,还安排了“中国音乐概述”与“西方音乐概述”两个章节。以便使学生对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编辑这样较大容量的教材,力图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音乐欣赏方法,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中外作曲家、演奏家和经典音乐作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对同类体裁的作品应有所选择,余下的作品可作为课外补充欣赏,也为学生自学教材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本书音乐作品介绍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每一部作品介绍之后还附有谱例。谱例采用简谱和五线谱两种记谱方式,供学生欣赏之余去学唱,并记住这些中外音乐名作的美妙旋律。本书每一章后还附有思考与拓展题。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应对即将到来的某项专业考试,所以对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要求比较高。这本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它对于音乐要素的解析,例如和声进行、复调织体的分析,都达到了相当专业的水准,远超我之前接触的一些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尤其在涉及到近现代音乐的分析部分,处理得相当到位。很多教材在谈到德彪西或斯特拉文斯基时往往草草收场,但这本书却能深入剖析他们如何打破传统调性体系,对音色和节奏的运用达到了何种前卫的程度。书中引用的乐谱片段精准且具有代表性,配合详尽的文字注释,即便是自学,也能清晰地把握住那些微妙的音乐变化。我个人认为,对于准备跨入更高层次音乐学习阶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学术框架是极为稳固的。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好听”层面的流行赏析,而是真正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严肃音乐殿堂的坚实阶梯。
评分这本音乐鉴赏教程,对我这个音乐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记得刚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时,那种感觉就像面对一座宏伟却看不懂的建筑,知道它气势非凡,却无法领略其中的精妙结构。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引导性,它不是冷冰冰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脉络,将复杂的音乐术语和历史背景变得平易近人。比如,在介绍奏鸣曲式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这些拗口的词汇,而是将其比作一场精彩的对话,有主题的提出、观点的交锋,最终回归到和谐的解决。这种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畏难情绪。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风格音乐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奔放,每一步的转换都有清晰的历史脉络支撑,让人在欣赏音乐时,不再是盲目地被旋律带着走,而是能体会到作曲家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心境与追求。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了一种“主动聆听”的能力,让音乐从背景噪音,升华为一场值得全神贯注的艺术体验。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时不时流露出一种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激情。不像有些教材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字典,这本书的文字是流动的,充满了引导性的提问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例如,在分析某个慢板乐章时,作者会用“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间在音符的缝隙中缓缓流淌”这样充满画面感的语言来捕捉瞬间的音乐情感。这种表达方式,对于像我这样更倾向于感性理解音乐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它让我明白,鉴赏音乐并非只能通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共鸣才是深入理解的桥梁。这本书巧妙地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你在分析出作品的结构逻辑后,还能被它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深深打动。它成功地做到了将“知识的权威性”与“艺术的热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评分这本书在排版和辅助学习资源的配合上,做到了一个非常令人赞赏的平衡。虽然是理论教程,但它并没有陷入那种密密麻麻、只有文字的沉闷状态。图文的穿插设计非常合理,关键概念的图示化解释,特别是那些复杂的曲式结构图,清晰明了,极大地提高了理解效率。而且,它提供的线上资源链接或配套音频的指引也相当实用。在学习某一首协奏曲时,书本会明确指出哪个时间点(比如第X分钟)出现了特定的对位技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机制,省去了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对焦的麻烦。可以说,它充分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学习习惯——既需要深度,也需要高效的路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或许是希望在一些更小众的民族音乐或世界音乐的介绍上能再增加一些篇幅,但就其核心的西方艺术音乐教程定位而言,它的辅助设计无疑是顶尖的。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旅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音乐史部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作曲家的生卒年月和代表作,而是将音乐的诞生放置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哲学思潮之中去考察。比如,探讨莫扎特作品中那种超越时代的清晰与和谐时,会联系到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而当我们进入贝多芬的中晚期作品时,又能感受到个人意志在面对命运时的强大挣扎与超越。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音乐鉴赏的内涵。它告诉我,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品,它是人类精神活动最集中的体现之一。每一次翻阅,我都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到维也纳的沙龙,或是巴黎的歌剧院,亲眼见证了那些不朽篇章的诞生背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枯燥的知识点瞬间活了起来,也让我在日常听音乐时,多了几分敬畏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