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应用基础 |
| 丛书名: |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 |
| 作者/主编: | 胡向阳 赵德义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45219 |
| 出版年份: | 2010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8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0.00元 |
| 实际重量: | 3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和声应用基础》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和声应用基础》将和声应用与实际作品的构成形式或构成过程结合起来,以表达和声结构与曲式结构的相应性,使和声节奏的处理更接近实际创作;将音乐织体写作作为训练形式,使学习者在和声写作中,注入情感,进入描绘艺术形象的领域,或激动,或凝思,或宁静,或热烈,或细微,或宏大等等,把这种写作方式看做是表达具有音乐生命意义的手段,为学习者掌握多声织体的写作技能铺设一条道路。因此,《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教材·和声应用基础》选择不同类型的旋律作为训练习题,要求学习者为之选配和弦,或做多样的织体变奏,或进行扩展性的音乐创编,使训练更接近实际,更实用,也使学习者在训练过程中,能写出一些准作品。
这部教材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非常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透着一种经典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足够的份量感,翻阅起来非常顺滑,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考究,图文比例搭配得当,重要的概念和公式都有专门的区块进行突出显示,使得复杂的乐理知识结构一目了然。尤其是那些和声的实例分析部分,作者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去设计这些例句,它们不仅严谨地遵循了理论规则,读起来在听觉上也是悦耳的,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枯燥的堆砌音符。侧边栏还经常出现一些历史背景的小知识点,这让学习过程多了一份趣味性,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音乐导师进行对话,而不是单纯地啃教材。这本书的整体视觉体验,完全符合一本高水平专业教材应有的水准,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上,时常拿出来翻阅,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辅助材料的完备性,是其超越一般教材的亮点。我注意到书的扉页提到了一个在线资源链接,里面收录了书中所有例曲的MIDI或音频播放文件。这对于和声学这种高度依赖听觉的学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落实到实际的听感上,那终究是空中楼阁。我尝试播放了其中一个复杂的转位和弦进行示例,那清晰的声部进行和准确的色彩变化,让我瞬间理解了书面文字描述的精髓。此外,书后的习题设计也很有层次感,从简单的四部和声写作练习,到后半部分要求加入更复杂的经过音、借用和弦的限制性练习,难度梯度控制得非常平滑。这些练习并非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声的合理性与音乐性之间的平衡点,体现了编者对教学实践的深刻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乐理的学习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和声历史脉络的梳理上,展现出了一种深厚的学术功底。它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写”的和声指南,更像是一部小型的和声发展史。在讲解某些特定和弦的使用禁忌或惯例时,作者会穿插引用巴赫、莫扎特乃至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这种纵向的比较,让读者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时代和声语言的细微差别。例如,它对“半减七和弦”在不同时期处理手法差异的阐述,就比我之前看的任何资料都要精妙。这种“在历史的河流中理解规范”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和声规则不再抱持一种僵硬的教条主义态度,而是能够更灵活地去欣赏和运用它们,理解它们是如何随着音乐的审美需求而演变的。
评分这本书在具体练习的难度设置和广度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和自学同步进行。对于需要通过考试或考核的学生来说,其详尽的解析和大量的例题储备是巨大的福音。特别是那些关于“声部进行优化”的章节,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线条感”的培养,而不只是停留在和弦的垂直叠加上。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处理平行五八度的技巧性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禁止”的结论,而是追溯了这种禁止的音乐美学根源,并给出了在特定情境下(比如快速进行中)可以被接受的例外情况。这种精细到骨子里的探讨,体现了编者对古典音乐写作的虔诚和敬畏。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学会了规则,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像一位真正的作曲家那样,去“聆听”并“塑造”声部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时,我感到了一种逻辑上的强大推进力。它没有急于展示那些炫技的高级技巧,而是将基础的音级关系、和弦构建这些最核心的要素,拆解得极为细致入微,每一步都像是搭积木一样,确保前一块拼图稳固了,才开始连接下一块。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功能和声”这一概念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我接触的某些教材中,对“属七”和“主和弦”的讲解往往是并行的,这本书似乎更注重于“解决”的过程,即如何在不协和中寻求协和,如何通过导向性解决达到稳定。这种讲解思路,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和声进行背后的“目的性”,而不是仅仅记住规则的“是什么”。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强调内在驱动力的叙述方式,无疑是降低了入门门槛,避免了一开始就被大量规则淹没的挫败感。这种“为什么”先于“怎么做”的教学路径,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音乐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