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第二版)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王宁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225327 |
| 出版年份: | 2008年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333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45.70元 |
| 实际重量: | 780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音乐系列教材:管弦乐法基础教程(第2版)》主要适用于高等学校音乐及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的各类音乐人员和音乐爱好者。
王宁,博士,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主任、博导、多媒体音乐中心主任。中国音协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音乐学会副会长。”金钟奖”、“金鸡奖”等奖项评委。主要论著有<管弦乐法基础教程》、《德彪西管弦乐曲的配器技术分析》、《德彪西的创作思想与管弦乐作品》、《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结构与发展的再认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源流与发展》等。音乐创作丰富,涉猎交响乐、歌剧、协奏曲、民族管弦乐、室内乐、合唱、艺术歌曲、电子音乐、影视音乐等多种体裁。其创作以个性为中心,外学西方技术,内习传统文化。作品在国内外频繁上演,曾获“金钟奖“、”文华奖”奖、”中国学院奖”、“全国音乐作品比赛奖”等多种奖项。作品入选维也纳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等。
节弓弦乐器总论
一、弓弦乐器的构造
二、弓弦乐器的发音
三、弓弦乐器的泛音
四、弓弦乐器的左手技术——指法
五、弓弦乐器的运弓技术——弓法
六、弓弦乐器的几种特殊演奏方法
习题
第二节小提琴
一、记谱、定弦与各弦音色
二、音域
三、把位、指法与音阶
四、双音与和弦
五、泛音
第三节中提琴
一、记谱、定弦与各弦音色
二、音域
三、把位、指法与音阶
四、双音与和弦
五、泛音
第四节大提琴
一、记谱、定弦与各弦音色
二、音域
三、把位、指法与音阶
四、双音与和弦
五、泛音
第五节低音提琴
一、记谱、定弦与各弦音色
二、音域
三、把位、指法与音阶
四、双音与和弦
五、泛音
习题
第二章弓弦乐器组的配器
节总论
第二节各种弓弦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
一、小提琴
二、中提琴
三、大提琴
四、低音提琴
第三节旋律及线条性声部的编配
一、同度的结合
二、相隔八度的结合
三、多重八度的结合
四、平行音程的旋律
第四节多声部和声的处理
一、弓弦乐器组声部的基本分配方法
二、弓弦乐器组声部分配的特殊情况
三、弓弦乐器组的和弦声部排列方式
第五节弓弦乐器组的分部
第六节弓弦乐器组中的独奏
第七节弓弦乐器组的特殊表现手段
一、拨弦奏法(pizz.)
二、弓杆奏法(col legno.)
三、加用弱音器(con sord.)
四、近马、近指板奏法(Sul ponticello,Sultasto)
第八节弓弦乐器的近现代特殊演奏法
一、演奏法方面
二、音高方面
习题
第三章木管乐器组的乐器
节木管乐器总论
一、木管乐器的构造
二、木管乐器的发音
三、木管乐器的吹奏技术
四、木管乐器的泛音
第二节长笛族乐器
Ⅰ长笛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指法技术
四、演奏技术
Ⅱ短笛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Ⅲ中音长笛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Ⅳ低音长笛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第三节双簧管族乐器
Ⅰ双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指法技术
四、演奏技术
Ⅱ英国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第四节单簧管族乐器
Ⅰ单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指法技术
四、演奏技术
Ⅱ低音单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Ⅲ小单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Ⅳ倍低音单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Ⅴ萨克斯管
第五节大管族乐器
Ⅰ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指法技术
四、演奏技术
Ⅱ低音大管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其他
习题
第四章木管乐器组的配器
节总论
第二节各种木管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
一、长笛族木管乐器
二、双簧管族木管乐器
三、单簧管族木管乐器
四、大管族木管乐器
第三节旋律及线条性声部的编配
一、同度的结合
二、相隔八度的结合
三、多重八度的结合
四、平行音程的旋律
第四节多声部的和声处理
一、木管乐器组声部的基本分配方法
二、木管乐器组和弦声部的排列方式
三、木管乐器组的和声配置法
四、木管乐器和声配置注意事项
第五节木管乐器的近现代特殊演奏法
一、演奏法方面
二、音高方面
三、气压控制
四、唇位控制
五、唇压控制
六、键孔控制
习题
第五章铜管乐器组的乐器
节铜管乐器总论
一、铜管乐器的构造
二、铜管乐器的发音
三、铜管乐器的吹奏技术
第二节圆号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演奏技术
四、色彩性、特殊性奏法
第三节小号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演奏技术
四、色彩性、特殊性奏法
第四节短号
第五节长号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把位与音阶
四、演奏技术
五、色彩性、特殊性奏法
第六节大号
一、乐器的调、记谱与音域
二、音区、音色、力度及气息消耗
三、演奏技术
习题
第六章铜管乐器组的配器
节总论
第二节各种铜管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
一、圆号
二、小号
三、长号
四、大号
第三节多声部和声的处理
一、铜管乐器组声部的基本分配方法
二、铜管乐器组和弦声部的排列方式
三、铜管乐器组的和声配置法
第四节铜管乐器组的齐奏
第五节铜管乐器的近现代特殊演奏法
一、演奏法方面
二、音高方面
习题
第七章打击乐器与键盘、弹拨乐器
节总论
第二节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一、定音鼓
二、编钟
三、钟琴
四、颤音琴
五、马林巴
六、木琴
七、管钟(排钟)
八、古钹
九、云锣
十、钢鼓
第三节键盘乐器与弹拨乐器
一、钢琴
二、钢片琴
三、管风琴
四、羽管键琴
五、竖琴
第四节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
一、小鼓
二、大鼓
三、堂鼓(中国鼓)
四、花盆鼓
五、排鼓(中国通通鼓)
六、板鼓
七、通通鼓
八、邦戈鼓
九、康加鼓
十、铃鼓
十一、三角铁
十二、钹
十三、大锣
十四、中国锣(苏锣)
十五、音树
十六、牛铃
十七、木鱼
十八、梆子
十九、响板
二十、鞭子
二十一、砂锤及类似乐器
二十二、钵盂及类似乐器
二十三、气鸣类乐器
第五节打击乐击器
习题
第八章管弦乐队配器
节总论
第二节主调音乐织体的配器及乐队全奏
一、单一音色法
二、统一音色法
三、对比音色法
四、混合音色法
第三节复调音乐织体的配器
一、对比式复调音乐的配器
二、模仿式复调音乐的配器
第四节管弦乐织体
一、单一形态
二、复合形态
第五节管弦乐中的持续音
第六节管弦乐声部写作的一些技术问题
一、支持与强调
二、乐句、经过句在各种乐器上的转接
三、乐句的重复与模仿
四、音区的扩展与收缩
五、力度的渐强与渐弱
第七节管弦乐变奏与配器分析
习题
第九章人声与管弦乐队的结合
节总论
第二节乐队伴奏的编配
一、伴奏部分与声乐主旋律形成对比的写法
二、伴奏部分重复声乐主旋律的写法
三、伴奏部分与声乐旋律形成复调关系的写法
四、前奏、间奏与尾奏
附录
附录一移调乐器表
附录二管弦乐配器中常用的术语与符号
附录三管弦乐队常用乐器中外文及缩写对照表
附录四管弦乐队常用乐器记谱音域与实际发音对照表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到稍微有些挑战性,那可能就是它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要求略高一些。这本书无疑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你对和声学、对位法,甚至是基本的乐理知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那么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反复查阅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它没有为了迎合“零基础”读者而牺牲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对目标读者群体设定的一个明确门槛。但这反过来看,也恰恰说明了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有志于系统深入学习管弦乐配器的专业或半专业人士。它提供的知识框架足够坚固和完整,只要学习者能够克服初期的适应期,后续的学习路径就会非常清晰和高效。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毕业论文的奠基石”,而不是入门的“兴趣引导手册”,对于追求高标准的学习者来说,这种“高起点”是非常宝贵的。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音乐学习者来说,这本书中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简直是雪中送炭。很多理论书籍往往是“纸上谈兵”,讲了一堆概念,却拿不出几个能让你立即上手的例子。然而,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后面都附带了精心挑选的乐谱片段,这些片段直接取材于经典曲目,保证了其专业性和实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练习不仅仅是重复性的枯燥模仿,而是设计成能够激发你思考“为什么”的。例如,在讲解如何处理弦乐组内部的层次感时,它会提供一个包含四部和声的片段,然后要求你用不同的弓法和指法来突出特定的声部,这迫使你去主动聆听和调整。此外,书中所附带的音频资源(如果读者能找到配套的资源或自行对照)也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理论与听觉的结合是学习配器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真正实现了“读、听、写”三位一体的学习闭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冰冷、机械的教科书腔调,反而带有一种非常真诚的、像是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与你对话的感觉。作者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上,经常会插入一些“经验之谈”或者“历史插曲”,这些内容不仅软化了理论学习的硬度,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枯燥的规则赋予了生命和背景。比如,在讨论到木管乐器如何与人声进行巧妙融合时,作者引用了某个浪漫主义作曲家写给妻子的书信片段,瞬间就将我们从纯粹的乐谱分析中拉回到了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核。这种叙事上的灵活处理,使得长时间的阅读也不易产生审美疲劳。读起来更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音乐家进行私密的学术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人文关怀与技术指导的完美融合,是这本书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让人感到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探索。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管弦乐“百科全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乐器组的特性时,都不仅仅停留在音区和音色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作曲家如何利用这些乐器组合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比如,对铜管乐器在不同调性下的呼吸控制和泛音列使用的详尽分析,读起来就像是听了一堂大师课。更让人惊喜的是,它并没有避开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法,而是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分解。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某些复杂的配器法时,一度感到茫然,但跟着书中的引导,一步步从最基础的对位原理入手,最终竟然能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配器“奥秘”。它真正做到了“由浅入深”,让一个初学者有能力去攀登知识的高峰,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些既定的规则。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内容的丰富性,是很多同类教材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我拿到手时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很厚实,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被粗糙的纸张磨到不舒服。油墨的印刷清晰度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五线谱和图表,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符号都清晰可见,即便是需要对照着听音或进行复杂的和声分析时,也不会因为模糊不清的印刷而感到困扰。封面设计也相当大气,虽然是教科书,但一点也不显得呆板沉闷,反而带有一种严谨又不失艺术性的美感。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我试着把它完全展开平放在桌面上,它能稳稳地保持打开状态,这对于需要边看书边做笔记或者对照乐器进行练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不必总是费力地用手去压着书页。相较于一些版本,这个版本的纸张在反光度上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阅读,眼睛都不会感到过度疲劳。总而言之,从物理触感和视觉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精心制作的,让人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享受到一种愉悦的“物料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