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国学的传承与创新: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 |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 |
| 定价 | 23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66167 | 出版日期 | 2013-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1.203Kg |
| 内容简介 | |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庆祝冯其庸先生大寿,召开了“国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学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精)》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编,为本次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冯其庸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与贡献,共分“红学研究新视野”、“近现代国学的回顾与国学学科建设”、“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四大部分。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上册 春风初度玉门关 ——在“国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一、红学研究新视野 冯其庸同志从教60周年祝词 百年红学的启示 红学的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 积学集成大家风范 ——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阔大恢宏坚韧执着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王子腾与王子胜:增添与更换 《红楼梦》方言构成与演变 《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序 冯其庸先生的红学研究 新时期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漫话冯其庸先生和红学 道德文章高风亮节 ——我所认识的冯其庸先生 读端木蕻良致陈迩冬函 敬贺冯老其庸先生从教、治学60周年 黛玉“断痴情”“恨宝玉”而死吗 火葬:尤二姐·晴雯·林黛玉 ——黛玉被焚考 冯其庸先生论《石头记》庚、己两本关系的信 冯其庸先生与《北方论丛》的“红楼梦研究”专栏 ——从冯其庸写给夏麟书的信函谈起 “聚红轩”里师友多 ——记冯其庸先生赠匾的深情厚谊 桃李满天下园丁一寸心 ——敬贺冯其庸先生从事教育六十周年 石兄·曹頫 树倒猢狲散 ——雍正查封曹頫家产的缘由考析 谈谈《红楼梦》的异文校勘问题 南京云锦与曹雪芹《红楼梦》 曹雪芹卒年与享年再检讨 秘馆深藏终面世红楼抄本大团圆 ——写在戚宁本影印之前 李煦与打牲乌拉 韩文本《红楼梦》回目的翻译方式 曹雪芹祖上之隶旗与领主的多次改变 ——兼谈曹家旗籍问题 明代辽东宁远卫曹氏的关内原籍 红楼雅食淮扬风 《红楼梦》家庭角色系列之贾政 试说甄宝玉 ——读红偶录之 求索不辍境界常新 ——体味冯其庸先生的学术品格 《红楼梦》韩译时面临的难题 ——以“文化空白”为中心 从军事角度研究《红楼梦》开辟红学研究新领域 红学史上的关键一环 ——论近代红学研究 晚清经学与“红学” ——“红学”得名的社会语境分析 钱锺书与《红楼梦》 二、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 集部编修与中国文学文献学研究 从历代集部形成看文学观念的建构袁济喜 “诗文评”和当代文学理论的区别及联系 海外现存集部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 ——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 以国学治骚的是非得失 ——章太炎、刘师培楚辞研究的历史反思 集部与清代戏曲研究 ——以郑由熙《晚学斋集》为例 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 论古代小说中的归乡之旅 究竟在说什么? 《诗经·廊风·君子偕老》献疑 唐人墓志盖题诗考论 骆宾王“对策文”相关问题考辨 “以诗为词”辨 王国维旧藏善本词曲书籍的去向 面向“存在”之思 ——中国古代文论意义阐释的生存论维度 齐梁文学“新变”杂议 论司空图的“情悟”美学理论 谢榛诗论的美学诠解 论“清”的审美内涵在唐代诗论中的发展 ——以《河岳集》、《中兴间气集》、《诗式》、《二十四诗品》为例 论“狂”作为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作家论中的体现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文集价值管窥 ——《西南文学文献》(第二编)综述 顾羡季先生古典文学研究述略 回归《史记》本文,探讨项羽身死之地 项羽身死之地续考 宋江及其起义军几个关键问题的新探考 施耐庵和罗贯中对《水浒传》成书的贡献 下册 三、近现代国学的回顾与国学学科建设 “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 国学院体制与现代中国学术的知识构成 ——现代学术的知识范型研究之一 现代中国国学教育机构研究 国学学科建设面临的几个问题 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 国学之嬗变及现今应有之视点 国学宗旨与道德文章传统 ——新世纪“国学”主体自觉的实践课题 “儒学复兴”的定位与思考 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但开风气不为师 ——试论胡适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吴宓与清华国学研究院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张岱年哲学研究点滴 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 “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辨析 四川省城尊经书院的经史教育 重新检讨“国学”的定义 ——从胡适的定义谈起 “历史美学”刍议 ——读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美学撰述有感 仁的概念,传统西方与中国的理解 四、书法与绘画 平生百劫千难后万象纵横不系留 ——读冯其庸教授诗书画有感 在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书画宽堂馀事翰墨自诉衷肠 ——读冯其庸先生绘画有感 一笑扬鞭夕照中 万象纵横尽我师 ——观《冯其庸书画摄影展》有感 大笔如椽 ——读冯其庸诗·文·书·画 一颗文心 ——冯其庸书画摄影展读后散记 画到青藤更着花 ——读冯其庸先生的书画 诗情·画意·学识 ——读《冯其庸书画集》 书是心迹画乃性情 ——读冯其庸先生书画有感 上下求索路漫漫 ——记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学书道路 砚田活水无穷乐为有胸中逸气生 ——喜读《冯其庸书画集》 五、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 抒性寄情大西北 ——学习冯其庸教授西域诗词的一点体会 乾隆帝西域诗文研究 故宫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文献述评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新资料 ——兼谈中央民族大学收藏吐鲁番出土文书 也说伊循故址 唐代天山东部州府的典和粟特人 隋唐伊吾史二题 “素画”与“塑画” ——再论唐代伊吾祆庙的“素书” 中古时期西域东部“同姓为婚”案例研究 松柏汉墓53号木牍考 ——以成年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为中心 悬泉汉简与西域都护 唐代咸亨至仪凤中宫廷写经机构研究 安禄山身世之推测 王树楠与西域文书的收藏和研究 《兰亭序》在西域 义净与实叉难陀 利用汉译佛经研究出土胡语佛教文献 ——以龟兹语文献中所见《求妙法王》故事为例 大谷收藏品中一件龟兹语木简文书之再析 西夏汉文藏传密教仪轨《依吉祥上乐轮方便智慧双运道玄义卷》读解 ——以依“四手印”修“欲乐定”为中心 新发现唐史弘泉墓志铭试释 唐念子(禄)墓志铭相关问题考释 《搜神记》校补 ——从国图藏BD11871号文书谈起 试论《西域图记》的编纂原则和主要内容 唐洛阳大弘道观考 论古灵宝经“出者三分”说 BD09524唐写本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残卷校读记 读1431年木刻版畏吾体蒙古文佛经序与跋 ——兼论古蒙古语语音向近代语音的过渡 麴文泰与佛教 瓜饭楼著作述录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读起来简直就像是走进了时间的长廊,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这位先生学术生涯的初期图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他早年求学经历的描述,那种筚路蓝缕却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氛围,让人深感敬佩。文字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图书馆里旧书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个时代学者们对知识的虔诚与执着。与其他庆贺文集那种略显刻意的溢美之词不同,这里的叙述显得更为真挚和贴近生活,没有过度拔高,而是立足于扎实的史料和细微的观察,勾勒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这种叙事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是在简单地歌颂成就,而是在展现成就背后的心路历程和不懈探索,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了解了学术脉络,更是被那种坚韧不拔的求知精神所感染和触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典雅的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气息。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阅书页的触感就觉得很舒服,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心情格外愉悦。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这位学者的尊敬。尤其是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很多地方特意留出了大片的空白,使得文字和图表的呈现更加大气,不是那种把内容塞得满满当当的刻板印象。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篇文章的深层学术价值,但仅凭这种精良的物质载体,就已经让我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著作了。在如今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看到这样用心打磨的实体书,实在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我试着浏览了其中几篇涉及早期文献考证的章节,那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饕餮盛宴。那些论述的逻辑推演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前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很少有那种跳跃性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论证。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角度,角度刁钻却又令人茅塞顿开,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这种研究方法,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坐冷板凳”的学风,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去啃那些硬骨头。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到了那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与先贤和这位学者一同在浩瀚的典籍中穿梭辨析。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学问抱持敬畏之心的人来说,这些片段无疑是极具启发性和示范意义的,它展示了“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求真。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篇幅虽然可观,但阅读体验却意外地流畅,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编辑团队对于文集风格的整体把控。我注意到,不同的作者在论述同一个主题时,虽然各自的侧重点和行文风格迥异,有的是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体,有的是逻辑严谨的议论文体,但最终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交响乐效果,没有出现那种东拉西扯、各自为政的散乱感。这背后必然是有一个高水平的统筹者在协调,使得各种声音既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又能服从于文集的核心精神。这种对“大局观”的把握,让这部文集超越了简单论文集的面貌,更像是一部多视角、多层次的学术报告会实录,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深入探究需求,也能让初学者在宏观上把握住这位学者学术谱系的全貌。
评分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对于某些传统文化概念的阐释,并没有一味地抱残守缺或盲目推崇,而是透露着一种既尊重历史源流又不乏现代批判性思维的审慎态度。比如在讨论某个经典理论的当代适用性时,文章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复古”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应时代语境的转化与发展。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整部文集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它不只是对过去成就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未来学术研究可以遵循的方向——既要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又要勇于面向未来的挑战,以开放的心态去激活古老的智慧,让它们在新的土壤中焕发新生。这种超越时代、面向未来的学术视野,才是这部庆贺文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