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9787541483288

尚书 97875414832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线装经典》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经典
  • 国学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尚书
  • 儒家
  • 文献
  • 中国传统文化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ISBN:9787541483288
商品编码:2986281506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尚书 作者 《线装经典》编委会
定价 24.90元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ISBN 9787541483288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部古典文集和较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记载了上自尧、舜时期,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历史,保存了不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史料。《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尚书》:一部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古今智慧的宝库 《尚书》,这部承载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籍,并非一本讲述具体故事的书,而更像是一面映照中华早期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的古老镜子。它收录了从黄帝时期到春秋末期,约一千七百余年间,帝王将相的言论、训诫、誓词、政策等,宛如一段穿越时空的史诗,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明之初的脉络与精神内核。 《尚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历史文献的珍贵性。 在文字尚未普及、史料多赖口传的漫长岁月里,《尚书》的出现,无疑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以文字的形式,将那些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先贤们的思想与决策,以一种相对完整、系统的面貌保存下来。虽然历经战乱与时代的变迁,《尚书》的文本也曾面临失传与残缺的危机,但后世学者无数次的搜集、整理、校勘,才使其得以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窥探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的宝贵窗口。 《尚书》的篇章,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而是以“书”为单位,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重要言论。这些“书”的名称,如《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汤誓》、《盘庚》、《无逸》、《君奭》、《洛诰》等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尧典》和《舜典》描绘了两位传说中的圣君,他们以德治国,选贤任能,为后世树立了理想君主的典范。《大禹谟》则记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牺牲奉献的精神。《盘庚》记录了商朝盘庚皇帝决心迁都,以稳定社稷的决心与智慧,体现了改革者的担当。《无逸》则告诫君王要勤勉政事,戒除安逸享乐,深刻揭示了治国之道的核心。《君奭》则阐述了君王与臣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了共同治理的重要性。 《尚书》的核心价值,更在于其思想的深邃与启迪。 它所传递的,远不止于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中华早期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奠基之作。 首先,是关于“德治”的理念。 《尚书》中反复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必须以“德”为根本,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尧典》中“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中“德惟治,罪惟严”,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以德服人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哲学。 其次,《尚书》提出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虽然早期社会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尚书》中已经可以看到对人民的重视。《大禹谟》中“民惟命,在德”,《盘庚》中“朕心不在身,而念在民”,都体现了统治者需要顺应民心,关注民生的理念。这种对人民的关怀,为后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再次,《尚书》展现了“敬天保民”的观念。 许多篇章都表达了对上天(或天命)的敬畏,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天命,而要维持天命,则必须勤于政事,善待人民。这种观念,既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尚书》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与治国智慧。 许多篇章都包含了对统治者和官员的告诫与训导。例如,《皋陶谟》中关于“五事”、“五教”的论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教育子女的方法。《益稷》中关于“九德”的阐释,更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这些内容,不仅对于古代的统治者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今天的教育和管理,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尚书》的语言风格,也独具特色。 它以简洁、古朴、庄重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虽然部分篇章的语言较为晦涩,需要结合注释方能理解,但其字里行间的力量,却能穿越时空,直击人心。它的语言,是中国古代书面语的典范之一,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语言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尚书》的流传与研究,更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尚书》的整理,到汉代的《伪古文尚书》事件,再到后世无数学者对其真伪、音义、思想的研究,都展现了《尚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也对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尚书》并非一本易于读懂的读物,它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耐心品味。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集,而是一部浓缩了中华民族早期智慧与精神的百科全书。阅读《尚书》,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先贤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孕育、发展,又是如何形成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它所倡导的“德治”、“民本”、“敬天保民”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反思当下,探索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尚书》,这部古老而又年轻的经典,它如同中华文明源头的一股活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与悠久的文化魅力。理解《尚书》,就是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传承《尚书》的精神,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笔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传承,去弘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关于权力与责任的伦理探讨。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更多是从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角度去审视古人的决策。书中关于“慎罚”和“宽容”的论述,让我对古代的司法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揭示了古代统治者在维持秩序和体现仁慈之间的艰难平衡。最触动我的是其中关于“自省”的部分,它强调领导者必须时刻检视自己的私欲和行为,否则将祸及子孙。这种对个体道德的极高要求,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我发现自己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这种由外向内的反思,是很多当代畅销书都难以企及的深度。它没有提供立竿见影的成功秘诀,而是提供了一种长远的、基于道德根基的立身之本,这份厚重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叙事张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劝诫。在阅读某些篇章时,我几乎能感受到先贤们那种“忧国忧民”的焦灼心情,仿佛能听到他们对后世的殷切期盼。书中的语气,时而如慈父般谆谆教诲,时而如诤友般激烈批评,这种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得阅读体验极具代入感。我特别喜欢那些描述君臣互动场景的段落,那些看似平淡的对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博弈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它让我体会到,古代的治理不是冰冷的机械操作,而是充满人情味和道德约束的复杂艺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领导力,最终都归结于对人性的洞察和对责任的担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上有所增长,更是在精神层面上受到了一次严肃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也更加珍视眼前的和平与秩序来之不易。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文献汇编,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排版设计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划分清晰,即使是面对如此厚重的篇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解释一些关键的政治术语时,采用了现代的案例分析法。比如,书中将古代的“股肱之臣”的选拔标准,与现代企业高管的招募模型进行了类比,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亲和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注释中加入的考证细节,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官职在不同朝代的职权范围演变,都有细致的梳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信服。我经常在深夜泡一杯茶,伴着台灯的微光,沉浸在这部著作构建的古代政治图景中,那种感觉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高规格的朝堂辩论,让人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真正爱不释手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精神。它不像某些古典著作那样只停留在哲学思辨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国家治理的实际操作细节。比如,对于水利、农桑、户籍管理等具体的行政事务,书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前人的经验总结。我曾将书中关于“开源节流”的某些策略,与我所在行业中的成本控制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竟然发现了几处惊人的共通之处。这种跨越千年的思维对接,让我对古典智慧的生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编撰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梳理和提炼这些精华,使得原本零散的经验被系统化、结构化,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框架。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新”往往是建立在对“旧”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醍醐灌顶,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针。我一直对古代的治国方略感到好奇,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翻译和解读版本,简直是为我这种“半吊子”文人量身定制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圣贤的深度对话。作者对每一篇章的背景介绍都极其详尽,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决策者所面临的压力与权衡。比如,关于“尧舜禅让”的论述,书中不仅引用了原文,还对比了不同史学家的观点,分析了权力交接背后的政治哲学。读完之后,我再看现在的时事新闻,总能从中瞥见古老的智慧影子,那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感慨油然而生。尤其是在谈到“敬德保民”时,那种朴素而深刻的执政理念,即便在今天,也具有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绝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是一套关于如何做人、如何治理的宝典,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