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楚材,[清] 吴调侯,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古文
  • 诗词
  • 文论
  • 经典
  • 中华文化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古籍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85
商品编码:298663260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文观止(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吴楚材,(清)吴调侯 ,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85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典范文章浩如烟海,《古文观止》所收散文皆是上乘之作,均为历代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古文观止》影响巨大,一版再版,长盛不衰。

内容提要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主要面貌。本书入选之文篇幅短小,大多脍炙人口,易于记诵。
  我们这次选编以中华书局本为底本,综合参考了较流行的各家版本,进行精选。这些选文基本上可以反映“二吴”原书的面貌。在体例安排上,于古籍和人名下分列篇目,有原文、注释和译文。注释中涉及的人和事尽可能详解,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目录


作者介绍


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浙江清山阴州山人。他一生研习古文,好读经史。
  吴调侯,吴楚材之侄。二人均饱览经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都长期从事私塾教学,因合编《古文观止》而留名后世。

文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题解】
  本文讲的是春秋早期郑国兄弟相争的故事。文章对 于战争一笔带过,着重描写了武姜对共叔段的偏爱,点 明这种偏爱导致了共叔段野心的慢慢膨胀。庄公对共叔 段故意放任,直到共叔段准备发动叛逆的战争,庄公才 发动大军迅速平定了叛乱。战争后,庄公被颍考叔的孝 心感化,与武姜重归于好。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 公寤生①,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 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②,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 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 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 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 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 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③曰:“国不 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 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 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 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 叔出奔共。 书 曰 : “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 ” 段 不 弟 , 故 不 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 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④,无相见 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 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 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 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 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寤生:寤,倒着。寤生,出生的时候脚先出来,难 产的一种。
  ②雉:古建筑量法,长三丈,高一丈。
  ③公子吕:字子封。
  ④黄泉:一个意思是地下的泉水,一个意思是阴间。 后文中,颍考叔巧妙地用一词多义的手法化解了僵局。
  【译文】
  初,郑武公迎娶了申国的女子为妻,并称她为 武姜。武姜生下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的时候难 产,惊吓到武姜,于是武姜给他取名为“寤生”,并因 此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让武公立共叔段为太 子,并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了庄公成为郑国国君的时候,武姜就代替共叔段向庄公请求以制邑为封地。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之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若是要封给他其他的城邑,我都可以听从。”武姜就请求把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答应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所以称他为京城大叔。郑大夫祭仲说:“分封的城池,城墙如果超过三百丈长,就会变成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是:大的城池的城墙不能够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够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够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的长度不符合规定,不符合先王的制度,您恐怕会忍受不了。”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为他安排一个场所,不要让祸患滋生蔓延,如果祸患滋长蔓延以后就更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尚且很难清除干净,更何况是您那备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己走向灭亡,你姑且等着看吧。”之后不久,共叔段把原来属于郑国西边和北边的边城,暗中纳入自己的掌控。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承受两个国君的统治,您现在准备怎么办?如果您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管理,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那么就请消灭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二心。”庄公说:“不需要管他,他自己将会遭到灾祸的。”共叔段又把两个边城改为自己掌控的地方,一直延伸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出击了!如果土地变多了,他将会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王不忠义,对兄长不亲近,土地就算再多,也终将崩溃。”共叔段修葺城郭,聚集人民,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士兵和战车,准备袭击郑国国都,武姜准备作为内应为共叔段开启城门。庄公知道了共叔段袭击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民背叛了共叔段,于是共叔段逃到了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攻打他。五月二十三,共叔段往共国逃去。
  《春秋》记载的是:“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 遵守做弟弟的本分去敬爱兄长,所以不称他为弟弟;兄 弟二人如同两个国君一样打仗,所以用“克”字;把郑 庄公称为“郑伯”,是挖苦他对弟弟缺少教化;赶走共 叔段是郑庄公的意愿,所以不写共叔段自己出逃,隐含 责难郑庄公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之后庄公就把武姜放置在城颍,而且发誓说:“不 到阴间,就不要再见面!”这之后庄公又后悔了。 有个叫颍考叔的人,是颍谷掌管筑城的官员,听到 这件事以后,特意向郑庄公进献宝物。庄公赏赐他一起 吃饭。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特意把肉留着。庄公问他 为什么要这样做。颍考叔答道:“我有母亲,我吃过的东 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赏赐的肉羹,请让我带 回去孝敬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唯独 我却没有!”颍考叔说:“敢问您为什么这么说?”郑庄 公把原因告诉颍考叔,并且表达了自己后悔的心情。颍 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只要挖掘土地直到挖 出泉水,在地道里见面,那谁敢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拜见武姜,并赋诗 道:“在地道里相见,多么快乐和谐啊!”武姜走出地 道,赋诗道:“走到地道外面,多么快乐舒畅啊!”于是 武姜和庄公恢复了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像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纯正的孝子,他不但孝敬 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庄公身上。《诗 经》说:‘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都能感化你的 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前451),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的 史学家。据说左丘明是一位盲人,与孔子同时代或在其 前。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说:“巧言、 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曹刿论战
  《左传》
  【题解】
  本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 上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战例。文章通过描写曹刿 在战前对民心所向的判断,在战时对士气的睿智分析, 以及在战后追击时对敌情的判断,将曹刿的沉着与智慧 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①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遂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②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 与 之 乘 , 战 于 长 勺 。 公 将 鼓 之 , 刿 曰 : “ 未 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①肉食者:当权的人。
  ②牺牲:牛羊等祭祀用品。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季,齐国军队进攻我们鲁国。鲁 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觐见鲁庄公。曹刿的同乡说: “统治者肯定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这里面 呢?”曹刿说:“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远地谋划事 情。”于是曹刿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 凭借什么来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安于民生的 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曹刿说:“这种小的恩惠不能遍及所有人,百姓是不会 跟随您的。”鲁庄公说:“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 用品,我从来不敢夸大数目,对上天诚信。”曹刿 说:“小信用不能取得上天的信任,神明是不会赐福于 您的。”鲁庄公说:“无论案件大小,即使不能每一件 都查明,我也会根据实情进行裁决。”曹刿回答 说:“这才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去打 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作战那天,鲁庄公请曹刿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鲁 军和齐军在长勺作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 “还不行。”等到齐军击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 了。”齐国的军队战败。鲁庄公想要追击齐军。曹刿 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去观察齐军车轮碾压 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眺望齐军军队, 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逐齐军。 打败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他获胜的原因。曹刿回 答说:“所谓作战,凭借的是士气。次击鼓能够振 奋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降低 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竭了。敌军的士气已 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战胜了他们。齐国 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追击时)害怕他 们设有埋伏。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很混乱,望见 他们的旗帜都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
  【题解】
  本篇以简练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场父杀 子的惨剧。太子申生明明知道父亲听信了骊姬的谗言, 却为了保全父亲的安逸,以自尽的方式成全孝道。文章 通过申生简洁而真挚的心理表白,将他委婉曲折的孝心 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①言 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 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 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②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

序言


前言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 一部历代散文总集。二吴都是浙江山阴人,以教授私塾弟 子为生。他们编选此书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 作为私塾教育的读本。 “古文”一词出自唐代文人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 是与六朝时期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的概念。古文运 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流行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 文风,韩愈又提出“有道即有文”“文以载道”的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来古文成为文言文 的代称。《古文观止》虽然以“古文”为名号,但并不排 斥骈文,一些精彩的骈文如《阿房宫赋》等也收录在文集 中。“观止”一词典出《左传》的“季札观周乐”一节,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韶箫》之后,赞叹道:“观止 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指《韶箫》是音乐艺术 的,欣赏过之后就不想去欣赏其他音乐了。
  《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自问世以 来,雅俗共赏,影响相当深远。该书按照从古到今的顺 序排列,收录了自春秋战国到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 二百二十二篇,共计十二卷。 在选材上,《古文观止》的初衷是“杂选古文,原为 初学设也”。因此在选编时,作者吴楚材、吴调侯“集古 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 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吸收并借鉴了古人 的经验,从而避免了一些偏颇之误。 在体例上,《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 韵文、骈文。先秦时期选得多的是《左传》中的文章,汉 代选得多的是《史记》中的文章,唐宋时代选得多的是 韩、柳、欧、苏的文章。照文体来看,该书选韵文十三篇, 如《楚辞·卜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杜牧《阿房宫 赋》等,这些作品都是骈文中的精粹,有特色的声情之 美;散文则或记人或记事,有议论有寓言,等等。该书选 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 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文观止》冲破了骈散之争的束缚,对于骈文没有 刻意忽略。隋唐以后,受由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和欧阳修 发起的诗新影响,骈文逐渐退出文坛主流。《古文观 止》能脱出骈散相争的藩篱,对如王勃《滕王阁序》、刘 禹锡《陋室铭》等脍炙人口的骈体文名篇加以选取,可谓 广收博采,而又繁简适中。
  在结构编排上,《古文观止》按时代先后分为七个时 期,每个时期都有重点作家和作品。由此可借以纵观古文发 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每篇文章都附 有简要的评注,辅助读者理解文义,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之 入选的文章多属久经传诵的佳作,所以此书流行至今。
  《古文观止》中还加入了二吴的注评,对于文章的品 读体味颇有益处。由于体例的关系,本书没有将这些注评 的原文照搬过来,而是将其融入了文章的题解和注释中。
  为了适应当代读者阅读,我们对《古文观止》中的精 华文章进行了选编,其中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古文观止》:一部中华文化的千年回响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宝库中,《古文观止》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部汇聚了自先秦至明末八百余年间精粹散文的典籍,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范本,更是无数读者领略中华古文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精神的必由之路。它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学价值,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一份对古人智慧与情感的深切回溯。 溯源流长,集大成者 《古文观止》的编纂,历经数代学人,其中以明末的吴楚材、吴调甫父子最为人称道。他们穷数年心力,从《诗经》、《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经典巨著,以及唐宋八大家、明朝公安派等名家名篇中,精选出三百余篇堪称“观止”之作。这些文章,体裁多样,包括策论、奏疏、表章、书信、序跋、祭文、碑志、传记、说理、记事、抒情等,可谓包罗万象,几乎囊括了古代散文的各个方面。 其选篇的严谨与精妙,体现在对文章内容、思想深度、艺术技巧的全面考量。吴氏父子力求所录之文,既能展现作者高超的文笔,又能代表当时或某一时代的思想精华,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审美。因此,《古文观止》不仅是一部文学史的缩影,更是一部思想史、文化史的缩影。 内容广博,文脉悠悠 翻开《古文观止》,宛如置身于一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长河。从先秦诸子百家先声夺人的辩论,到两汉魏晋跌宕起伏的史事记述;从唐代韩愈、柳宗元力挽狂澜的古文运动,到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王珪的散文典范;再到明代归有光、袁宏道等人的创作,这部巨著几乎串联起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文章内容之丰富,涵括了政治、哲学、历史、伦理、军事、经济、教育、人生百态等诸多领域。你可以读到《劝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鸿门宴》中扣人心弦的政治博弈,《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赤壁赋》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感慨,《醉翁亭记》中“乐亦在其中矣”的怡然自得。每一篇都如同一个独立的世界,蕴含着古人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 艺术精湛,妙笔生花 《古文观止》之精,不仅在于其思想内容,更在于其艺术技巧的登峰造极。无论是谋篇布局的严谨,还是遣词造句的精准,亦或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论说文方面,例如《谏太宗十思疏》,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说理透彻,有力地展现了魏征的直谏精神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师说》则以简洁的语言,阐释了尊师重道的道理,至今仍发人深省。 记叙文方面,如《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幅世外桃源的动人景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石钟山记》则通过实地考察,层层剥茧,探求事物的真相,体现了严谨的求实精神。《鸿门宴》更是将历史事件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抒情散文方面,如《兰亭集序》,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的追求融为一体。《滕王阁序》则以瑰丽的辞藻,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象,同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 这些作品,无论在叙事、说理、描写、议论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它们所运用的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平铺直叙、夹叙夹议、抑扬顿挫的叙述节奏,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 思想深邃,古韵盎然 《古文观止》所呈现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儒家仁爱、忠恕、孝悌的伦理观念;道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法家严刑峻法、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以及墨家兼爱非攻、尚贤使能的社会理想。 同时,书中也展现了古人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个人品德修养、人生价值实现的不断追求。从《勾践灭吴》的忍辱负重,到《烛之武退秦师》的智勇双全;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到《祭十二郎文》的血脉亲情,这些文章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仁人志士的担当精神,以及对人伦之道的体悟,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阅读《古文观止》,如同与古人对话,能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聆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人文素养得以涵养。 传承价值,薪火相传 《古文观止》的编纂者以其非凡的眼光和魄力,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文人学子提供了学习古文写作的绝佳范本,更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古文观止》的价值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凸显。它能够帮助我们抵御浮躁,培养静心阅读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辨别真伪,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连接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在当下,重读《古文观止》,不仅仅是对经典的回溯,更是对自身文化根脉的追寻。它教会我们如何以史为鉴,如何体察民情,如何分辨是非,如何安顿心灵。每一篇文字,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等待着每一个有心人的发掘与体悟。 《古文观止》,它是一部书,更是中国文化的生命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照亮未来的一盏不灭明灯。它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继续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对“必读本”的预期。我本来只是想找几篇耳熟能详的范文来应付一下工作中的需要,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一发不可收拾。那些选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思考维度。有些篇章的论述逻辑之严密,观点之精辟,即便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丝毫没有过时。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注释和背景资料,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佩服古人的学识和修养。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对于理解那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古文的语境。它就像一座宝库,每挖掘一下,都能找到新的宝藏,让我对“国学精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这本《古文观止》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全新认识,尤其是那些精选的文章,篇篇珠玑,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我一直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但这本书的选篇恰到好处,既有气势磅礴的史论,也有细腻婉转的抒情散文,让人在领略古人思想深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比如其中几篇对仗工整、辞藻华美的篇章,读一遍就让人心潮澎湃,再细品,又能咂摸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文上的独到眼光,既照顾了初学者的入门需求,又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提供了深入探究的经典范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书卷气,每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史,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入佳境的,刚开始接触时,或许会觉得节奏稍慢,需要集中精力去捕捉那些精妙的词句转换,但一旦适应了它的韵律,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节奏美学。我喜欢它那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宏大的场景或是复杂的情感,这种提炼文字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它不像现代的白话文那样直白倾泻,而是需要读者主动投入情感和想象力去“补全”作者的意图。我时常会合上书本,对着窗外默念其中几句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是培养语感和提升文字驾驭能力的上乘之选,对于任何想要提升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资源。

评分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常读常新”。我发现自己每隔一段时间重读同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年少时读到的是文字的华美和故事的跌宕,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再读时便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哲理的深邃。这本书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它的文本质量上,印刷清晰,校对严谨,基本上没有遇到令人困惑的错讹。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典,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给予我们新的启示。这本书我打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它更像是一位沉默却智慧的良师益友,陪伴我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的“选篇哲学”,它完美地平衡了文学性和思想性。诗词文论的精粹汇集一堂,使得读者可以全面地接触到古代文坛的各个侧面。那些议论性的文章,如对时局的评论或对人生的反思,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震撼。它们并非是空泛的说教,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读这些文字,仿佛能听到古人在历史长河中与我们对话,探讨着永恒的人类主题。这种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带给我的震撼是其他现代读物无法比拟的。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我们当下的世界和生活。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阅读古文,更是如何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