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 言
02 演奏姿势
03 指甲与佩带
04 定音 弦序与音位
右 手
05 动作名称及分类(弹挑 轮 摭分 摇指 扫)
06 练习要求与问题的解决(1)
07 练习要求与问题的解决(2)
08 常用组合
09 换弦技术
左 手
10 动作名称及分类(按音 腔韵 吟揉 虚音)
11 练习要求与问题的解决(1)
12 练习要求与问题的解决(2)
13 变位动作
14 指序的变化
常用问题解析与辅导
15 紧张与力度
16 练习与进度
《琵琶入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李景侠: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琵琶演奏艺术与教学法硕士学位的获得者。
1986年她以全优成绩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赴奥地利、德国留学,1998年回国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
继198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独奏专场音乐会以来,她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音乐会,多次应邀在海内外院校举办专题讲座及主持大师班。2001年以来,多次担任包括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内的琵琶专业大赛评委。她还长期致力于专业理论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2003年33万字的学术著作《中国琵琶演奏艺术》出版,影响广泛。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套能够自学的系统教程,所以我特别关注了练习曲目的编排顺序。这本书的练习曲目安排得很有趣,一开始并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入门曲,而是几段非常短小精悍的“音阶片段练习”。这些片段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平滑,从最简单的空弦拨弦开始,然后引入左右手的配合,每一步都似乎经过了严密的数学计算。但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我的学习热情有点提不起来。前几页的练习内容对于一个渴望弹奏出优美旋律的人来说,显得过于基础和枯燥。我本来期待能早点接触到《彩云追月》或者《十面埋伏》的简化版,哪怕是片段也好,用来激励自己。结果,我花了三天时间,只是专注于让自己的右手拨弦频率保持稳定,而左手还在努力适应琴码附近的压力。这种“苦行僧式”的练习方法,虽然可能造就了扎实的内功,但对于需要即时反馈和成就感的现代学习者来说,挫败感来得很快。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学习一门古老的技艺,而不是在学习一门“流行”的乐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雅致,墨绿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个完全的新手,平时接触的都是流行音乐,对传统乐器知之甚少,但看到“琵琶入门”这几个字,心里那种莫名的冲动就被点燃了。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让人觉得这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教材。拆开塑封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张DVD光盘,它被整齐地安放在一个专门的凹槽里,旁边还有一本小册子,看排版似乎是基础乐理和指法图解。我迫不及待地将DVD放进播放器,期待着能看到大师级别的演示。然而,播放后我发现,这碟片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历史背景和乐器结构介绍,而不是我期望的“手把手”教学。它花了大量篇幅讲解琵琶的历史演变,从唐代的七弦到现在的曲项,甚至还穿插了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这对于一个只想快速上手弹奏的人来说,略显枯燥。我希望能听到清晰的“如何正确持琴”、“拇指如何拨弦”这类实用指导,但似乎这部分内容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后续的章节,或者说,这本书的定位可能更偏向于文化普及而非速成技巧。我对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感到一丝困惑,它像是一篇精美的学术论文开篇,而不是一本实操指南。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作为一本“琵琶文化百科全书”的属性上,而不是一本“新手快速入门”的实用指南。它对于琵琶的历史沿革、不同流派的音乐哲学有着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探讨,阅读起来令人受益匪浅,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文化之旅。它激发了我对这件乐器的敬畏之心,让我理解了它背后的深厚底蕴。然而,如果我的目标仅仅是想在三个月内能够弹奏几首简单的民歌,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对我来说过于庞大和分散。它像一位博学的大学教授在向你阐述一门学科的宏观框架,而不是一位耐心的私人教师在教你具体弹奏技巧。我必须承认,书中的一些高级理论知识,比如关于“吟猱”的细微差别,我已经收藏起来准备等将来水平提高后再来钻研。目前看来,我可能还需要再寻找一套更加注重“手把手操作演示”的辅助材料,来弥补这本书在实战指导方面的不足。
评分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来研究随书附带的那本纸质资料,我对其中关于“按弦力度与音色控制”的章节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细腻,它不是简单地说“用力按下去”,而是用了很多比喻,比如将按弦比作“掐住一颗饱满的葡萄,恰到好处地释放其汁液”。书里详细图解了不同指甲的打磨形状对音色尖锐度的影响,这一点我之前完全没有概念。然而,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一回事。书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指位图,虽然标注清晰,但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读者来说,光看平面图很难想象手指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我尝试着对照图去按压,手指总是僵硬地碰在相邻的弦上,发出“噗噗”的杂音。我非常渴望看到配套的视频能够实时、多角度地演示这些精妙的指法,特别是关于“轮指”的基础练习,书中只是用文字描述了“快速、均匀的往复运动”,这个“快速”的标准在哪里?需要多大的频率?这些量化的标准在文字描述中显得苍白无力。可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令人敬佩,但它在“如何让我的手听话”这个问题上,给出的指导显得过于抽象和文雅了。
评分关于DVD的内容,我发现它的制作水准似乎与配套的印刷材料存在一定的脱节。视频的清晰度,尤其是在演示近景特写时,有明显的颗粒感,这在现代高清视频时代是有些遗憾的。更关键的是,视频的讲解节奏感把握得不太好。讲解者语速偏快,而且很多技术动作,比如“扫、挑”的连贯性示范,往往是一闪而过,等我反应过来想暂停看清楚时,画面已经切换到下一个更复杂的指法了。我多次暂停、回放,试图捕捉到每一个指尖触弦的角度,但由于画面质量和剪辑节奏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这本书似乎更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音乐基础或者良好的视觉模仿能力。对于我这种需要反复观看、慢动作分析才能理解的初学者而言,这个DVD的实用性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份演示录像,而不是一个细致的教学工具,它展示了“应该弹成什么样”,但没有充分展现“如何一步步弹成那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