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
:19.80元
作者:胡郁青 编著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ISBN:9787562136040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暂无相关内容目录
引言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
远古至春秋
第二章 先秦时期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六、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七、韩非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八、商鞅的音乐美学思想
九、《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十、《管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章 两汉时期
一、《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四章 魏晋时期
一、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王弼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刘勰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
一、唐太宗李世民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唐代其他音乐美学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
一、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周敦颐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沈括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朱熹的音乐美学思想
六、姜夔《大乐议》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七、陈呖的音乐美学思想
八、《通志·乐略》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七章 明清时期
一、王守仁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李渔的音乐美学思想
四、徐大椿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徐上瀛的音乐美学思想
六、汤显祖的“唯情说”
七、公安派的“性灵说”
中国古代乐论文选
先秦部分
春秋左传(辑录)
乐以知军
乐以知政
乐节百事
和与同异
乐过生疾
乐则天地
国语(辑录)
论乐说律
答灵王问
平公悦新声
论语(辑录)
墨子(辑录)
非乐
各篇辑录
孟子(辑录)
庄子(辑录)
荀子(辑录)
乐论(节录)
各篇辑录
韩非子(辑录)
十过(节录)
吕氏春秋
大乐(节录)
适音(节录)
古乐(节录)
音律(节录)
音初(节录)
各篇辑录
老子·道德经(辑录)
管子(辑录)
晏子春秋(辑录)
两汉部分
新语(辑录)
新书(辑录)
春秋繁露(辑录)
附:董仲舒对策
淮南鸿烈(辑录)
史记·乐书(辑录)
子贡问乐
说苑(辑录)
附:琴说
法言(辑录)
白虎通德论·礼乐(节录)
论衡(辑录)
毛诗·序(节录)
魏晋南北朝部分
乐论(节录)
琴赋(节录)
文心雕龙(辑录)
声律第三十三
列子(辑录)
长孙稚、祖莹论乐(节录)
隋唐部分
郑译论乐(辑录)
何妥论乐(辑录)
论礼乐(节录)
乐书要录(节录)
通典·乐序(节录)
白氏长庆集(辑录)
六十二:议礼乐
六十三:沿革礼乐
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
问杨琼
宋元部分
欧阳修论乐(辑录)
国学试策第三道第二道
论礼乐
乐论(节录)
周子通书(辑录)
乐上第十七
乐中第十八
乐下第十九
张载论乐(辑录)
礼乐(节录)
礼乐论(节录)
梦溪笔谈(辑录)
乐律一(节录)
补笔谈·乐律(节录)
琴史(辑录)
钟子期
蔡邕
论音(节录)
公是先生七经小传(辑录)
尚书(节录)
礼记
后山集(辑录)
《乐书》序(节录)
琴论(节录)
碧鸡漫志(辑录)
陈亮集(辑录)
姜夔论乐(节录)
真西山文集(辑录)
问礼乐
问兴立成
礼乐
唱论(辑录)
明清部分
乐声说(节录)
王廷相论乐
弹琴杂说
唐音癸□(辑录)
乐通四
听琴赋
方诸馆曲律(辑录)
论腔调
尚书引义(辑录)
顾命(节录)
律吕臆说(辑录)
雅乐论一
雅乐论二
俗乐论一
乐本说
顾误录(辑录)
度曲八法之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其内容丰富,作者视野开阔,思考独到。作者从个案人手,选择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28位音乐美学思想家及音乐美学名著与流派7种共计35个典型事例,用新的评价视角进行研究,在书稿中注重用史料说话,彰显古代音乐美学本性。本书凝聚了作者扎实的个案研究功夫。在梳理、分析每个时代思想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各个章节都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支撑,饱含历史和音乐哲理的思辨。且行文朴素、生动、好像讲述故事一样,娓娓而谈,读来有一种切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理论”二字的重新定义,它成功地超越了单纯的音乐技法描述,直抵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声音秩序”的终极追问。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比较中外音乐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自信与客观。它既不盲目推崇西方分析框架,也不因循守旧地固守传统术语,而是开创性地建立起一套更贴合中国语境的美学衡量标准。书中对于“气”、“韵”、“神”这些难以量化的美学范畴的探讨,堪称全书的精髓。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考据,将这些飘渺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音乐现象中,让读者得以触摸到古代审美经验的脉络。这对于当前急需构建独立、自信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学术界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蓝图。
评分如果说很多关于传统音乐的书籍常常让人感到枯燥或偏向于器物介绍,那么这本理论简论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充满了生命力和思想的碰撞。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作者的行文风格极为精炼,但每一个论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考量。特别是对魏晋玄学思潮如何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审美取向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叹服。它展示了音乐如何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古人安顿精神、应对时代变迁的有力工具。我个人认为,对于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入门良药,它能让你明白,那些古老的旋律背后,承载着何等深沉的民族生命力。
评分翻开此书的瞬间,就被其流畅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所吸引,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它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概念与生动的历史场景相结合,使得即便是对古代音乐史所知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比如,书中对于宋代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变迁的论述,就极富层次感和画面感。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某一具体曲目的分析上,而是将音乐的“美”放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去考量,探讨了文人修身、寄情山水如何反作用于他们对“和”、“雅”的追求。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古代艺术精神的理解维度。读完后,我立刻找出了几段相关的古琴曲来听,那种意境和氛围感,比单纯的演奏更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的意味。
评分此书的编排和逻辑结构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但其内容却远超一般教材的范畴。它以一种渐进式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体系层层剥开,使得“简论”之名,名副其实,却又不失深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美学观念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作者并未将古代音乐美学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清晰地勾勒出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又如何保持自身核心精神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音乐文化史的整体认知,让人感觉到这门艺术的活力和适应性从未衰减。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能在每次重读时都能带来新感悟的杰出学术成果。
评分这本《21世纪新音乐理论丛书》中的力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音乐哲学与审美境界的全新大门。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遥远实则与当代息息相关的议题时,展现出惊人的驾驭能力。我尤其欣赏它对“礼乐”观念的梳理,不同于以往将之简单符号化的解读,本书深入剖析了礼仪规范如何内化为音乐结构与听觉体验的内在逻辑。那些关于音高、节拍乃至乐器形制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和伦理观,被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先秦的宫廷或文人的雅集之中,亲身感受那种“大音希声”的境界是如何通过具体的音乐实践达成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更像是一部深富人文关怀的文化史诗,引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源头活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