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四书释义(大字本) | ||
| 作者 | 钱穆 | ||
| 定价 | 49.00元 | ||
| ISBN号 | 9787510835247 |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之经典,在中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
| 编辑推荐 | |
1.略述《论语》之编辑者、年代、真伪问题、内容与价值、读法、相关注释书及本书之参考材料等。 2.孔子年表与孟子年谱可对二位圣人做基本之概观。 3.《大学中庸章句》备述朱子对四书之见解,精辟简练,深入义理。 |
| 作者介绍 | |
钱穆先生(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文化和中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 序言 | |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思想脉络有持续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学问是活的”这个道理。很多旧的解读版本,虽然经典,但难免带有时代局限性,有些观点放在今天看来,虽然有其历史价值,但在阐释上略显僵硬。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体现了对经典的“动态理解”。它既尊重了历史的定论,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成果,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进行一种高难度的“古今对话”,他不是在固守一家之言,而是在兼容并蓄中,提炼出那些超越时空的普适性真理。这种开放又审慎的态度,让我对这套书充满了信心。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经典不是供奉在神坛上的偶像,而是需要我们用当下的眼光去反复摩挲、时时印证的智慧之源。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我过去常常需要交叉参考好几本不同的注释书,才能将一个概念彻底弄明白,耗时耗力,思路容易被打断。但现在,大部分我需要知道的背景知识、关键的辨析和深入的论证,都已经有机地整合在这套书里了。它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主文、注、释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得非常得当,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看主文,什么时候该深入细节,进退自如。这使得我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思想流动,而不是被各种繁琐的外部资料所困扰。说实话,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能找到一套如此条理分明、体系完整的辅助读物,简直是莫大的幸运。它不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好的、高效的学习平台,让求知者能够更少阻碍地抵达智慧的彼岸。
评分坦白说,我对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又有点畏惧的心态,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的“门槛”,生怕自己理解有偏差,或者解读得过于肤浅。然而,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为我们这些“外来者”搭建了一座平稳的阶梯。它没有回避那些看似深奥的义理,却总能找到一个当代人能够共情和理解的切入点去阐释。我特别留意了它在处理一些关键概念时的措辞,那种谨慎和周全,显示出编者对原典精神的恪守。它不是简单地“翻译”古人的话,而是努力去“复活”古人说话时的那个语境和思考方式。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不再觉得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是遥远的、与我无关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可以用来指导当下生活的方法论。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其他阅读材料难以提供的。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培养一种“慢读”的习惯,对抗信息爆炸时代那种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风潮。很多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脑子里留下的不过是零星的几个概念,抓不住作者思想的整体脉络。而这套书的编排方式,恰恰鼓励了这种沉下心来的研读。它不是那种堆砌考据、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也不是流于表面的通俗解读,它找到了一种绝妙的平衡点。阅读时,我能感觉到背后有深厚的学养做支撑,但文字表达上却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易近衷。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需要时轻轻点拨,在你迷茫时给予指引,绝不卖弄学问。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跟随作者的思路,构建起对传统思想体系的完整认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速成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而不是简单的信息占有。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棒了,光是捧在手里就已经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文化气息。纸张的质感非常上乘,厚实而不失细腻,翻页时的触感简直是一种享受。尤其要说的是那个“大字本”的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视力不太好,又想深入研读经典的老读者量身定做的福音。以往读那些小楷版的古籍,总是得眯着眼,费劲地在字里行间穿梭,常常因为疲劳而中断阅读的兴致。但现在,每一个汉字都清晰有力地呈现在眼前,笔画的起承转合都看得一清二楚,仿佛作者的笔意就在眼前流动。这不仅仅是阅读体验上的提升,更是对阅读这件事情本身的尊重。我常常在想,一位真正用心做书的人,会把这份敬意融入到每一个细节里,从字体选择到排版布局,无不透露出对读者的体贴。这套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那种庄重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时常去抚摸和端详。它让原本有些高冷的儒家经典,通过这样人性化的设计,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