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定价:36.8元
作者:蓝白拖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50241985
字数:13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台湾知名背包客,与想走而不能走的普通人77封温暖通信,回答关于出走、关于困惑、关于未知、关于自我的77次追问。
●你已经看过太多攻略、景点介绍、个人感悟、达人晒经历……但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想走而没有走?离开之后怎么回来?
●三十岁之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怪兽。我们感到焦灼不安,所以想要出走旅行。所有的旅行书都说旅行是好的,但没有人追问,到底为什么要去旅行?
●“DIY封面”,用你自己的LOMO相片就可以制作只属于你自己的封面!
●内文双色,精致排版,80克纯质纸,品相。
●赠送“旅行的意义”信纸,写信给作者,说出你内心的困惑。
内容提要
这本书关心的是:为何离开?为何离开会令你感到恐惧?为何离开后会害怕回来?至于哪里比较好玩、机票怎么买、要怎么规划旅程、要如何办签证这些问题,已经不在我的管辖范围内。——蓝白拖
台湾知名背包客蓝白拖,用一种笨拙而传统的方式,花一年时间与自己的读者通信,请他们说出自己关于旅行,关于生活的困惑,认真一一回信。从一百多封往来信件中选出七十七封,集结成这本在冬日里暖心的问答式随笔集。
目录
作者介绍
蓝白拖,八〇后,狮子座男生,台湾背包客,在脸书已有十万忠实粉丝。著有畅销书《背包客勇闯天涯》《给未来的旅行者》《钢铁草莓》。2013年发起“一直背下去”活动,邀请旅人分享自己的背包,给未来的旅行者。他认为,旅行是一种精神,只能靠传承,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文摘
只有放手,
才能放过自己
亲爱的蓝白拖:
每次看到鼓励人们去旅行,去享受追寻旅行意义的文章,我的心情就特别惆怅。
因为我有一个喜欢旅行的男朋友,他经常换工作,做不了多久就说要去旅行寻找自我,常常把“旅行才会让人快乐”挂嘴上,却忘了男人还有一些责任要学会去承担,比如照顾家人与身边的人。但他总以为这是世俗的压力,没有必要和别人一样,所以我们经常吵架。我只是希望他多放一点儿心思在工作上,多关心家人,他却会反过来告诉我:“你没有一个人旅行过,根本不会知道旅行带来的收获。”我看着一个什么都不想在乎的男人跑出去,这种滋味是他永远也不会懂的。
每次听他抱怨台湾经济多么不景气,老板多烂,还不如出国旅行赚钱,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仿佛又被拉远。听到一个想把旅行当正业、工作当副业的人说出这些话,相当刺耳。
我不排斥旅行,但为了旅行,眼里只有自己的人令我反感。他的旅行没有让他找到自我,反而被困在迷宫里。
我打算过阵子提分手……
亲爱的惆怅:
是该把爱情风筝断线的时候了。
你在地上拼命拉着这只不受控制的风筝,他渴望天空,你期盼收线。一拉一扯之间,把你们的关系变得更紧张。你对他感到惆怅,他对你的反应也无奈;你想顾家,他想出走,不吵架才奇怪。
满脑子想着“旅行才会让人快乐”的人,很难在残酷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因为他们无法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只好把自己寄托给旅行,旅行=快乐,不旅行=不快乐,他们企图在旅行圈子里找快乐,进不到圈子里所以得不到快乐。他们期望被快乐定义,不想主动定义快乐;他们期待被旅行定义,不想主动定义旅行。换个角度来说,自己=有=有快乐;自己=没=没快乐。许多人的快乐取决于,并非自己,忽略自身可以主动定义快乐的可能性,其实旅行的快乐是要自身定义才对。
你说,你的男朋友是个有梦想的人,但太有梦想容易冲过头,忘了刹车;而你是有理想的人,但太有理想容易被卡住,忘了向前冲。
你的男朋友当然有在乎的东西,但他在乎的是自己;而你太在乎他,快没了自己。
你的男朋友习惯抱怨台湾,想要出走赚钱,代表他还愿意努力;而你看不惯他的抱怨,可能是因为自己没勇气出走,害怕他离开你。
他被旅行困住,你被旅行缠住。除非你肯抛下道德责任,陪他一同旅行,否则无法避免互相伤害。
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无法让对方追寻快乐,硬要牵着手,只能被拉着走,倘若你感受不到他的快乐,只能换来痛苦,越拉越远时,痛苦终究会失控,后只能两败俱伤。
只有放手,才能放过自己,再不放手,你迟早会被自己的愤怒烧伤。
放手后,请你不要对热爱旅行的男人失去信任,因为旅行不是坏事,坏的是男人还不懂事。给旅行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去旅行,不要因为难过而失去对世界的信任。
……
序言
有朋友问我:“为何你要花时间回信给读者?他们的问题要自己解决啊!”
是啊,都市人只习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的问题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若你急着帮助别人还可能被怀疑是否心怀不轨。我还曾经被读者谴责为何要把他的信件公开,这位读者只差没发律师函给我,令我捏把冷汗。然而,当我换个立场思考,可能是我写信给别人没获得回应会失落,可能就是出于一股不想有人难过的使命感,所以就不断回信给读者。
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傻子,因为不想遗漏任何一封来信,我把电子信箱做地毯式的检查,接着把全部信件区分A、B等级,A是立刻要回信,B是不急迫。我越努力回信,读者也越拼命写信,我曾经一度考虑停止回信,但后还是被自己打败,无论如何都会执笔回信。
我像一个体操选手,不断反复练习同一个“读信回信”的动作,维持了也快两年。
甚至有人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我:“我很好奇支持你撰文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努力推广当背包客,花这么多心思启发年轻人?我一直觉得,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和用什么方式去做,这是很私人的决定!”
下面是我回信的内容:
谢谢你特地写信给我。其实我从来就不主动鼓励年轻人出国当背包客,我只是希望他们要前进与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可以是旅行、工作、生活的大小事。只是来信的朋友询问旅行的居多,所以我只是以朋友的角度来和他们分享我的想法。我不是那种觉得只有旅行才会改变人生的人。我比较希望藉由文字让读者一起去反思,遇到问题时可以一起想想,看看能不能找出其他答案。所以,每次收到大家的来信,无论是正或反的想法,我都觉得很棒。写信代表开始关注、在意自己的人生,这是我比较关心的。无论是否有答案,这个过程会是一个很棒的开始,因为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是非常重要的。
这本书搜集了很多渴望旅行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被旅行改变,而是被勇敢的自己改变。我们都把改变的力量过度寄托给外界,比如旅行、工作、家人,好像没了这些东西生命就无法运行。我身边不乏环游世界、有好工作、家庭幸福的朋友,但这些人还是不免抱怨,所以我一般不太去羡慕别人拥有的,不被别人所影响。那始终是别人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改变力量才是重点。
刚旅行回国时,我满嘴旅行经,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惊觉不该把自己困在旅行里,后来才把旅行当成是一种离开,适度地离开熟悉的环境与人群,对一个都市人来说相当重要,这是为了不要被框住与定型。
这本书关心的是:为何离开?为何离开会令你感到恐惧?为何离开后会害怕回来?至于哪里比较好玩、机票怎么买、要怎么规划旅程、要如何办签证这些问题,已经不在我的管辖范围内。
后,如果有人问我如何看待离开这件事,我认为这是一种转身前进的人生姿态吧,并非坏事。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张力,“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让我想起生活中的许多岔路口,那些看似决绝的告别,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回归与成长。我是在一个非常迷茫的时期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对现状感到不满,却又缺乏迈出下一步的勇气。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我感觉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沉静而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走出去”的必要性。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成功模板,也没有空洞的鸡汤口号,更多的是对个体经验的深度挖掘和提炼。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被其中对“当下状态”的剖析所触动。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你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和渴望,并将其用一种既疏离又贴切的笔触展现出来。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对“离开”这一行为背后复杂心理动机的描摹,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离开的真正原因,以及回来时希望达成的“更好”究竟是什么模样。那种氛围是内敛而克制的,像是一杯慢火熬制的浓茶,初品微苦,回味却悠长,让人在寂静中反思自己与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不迎合那些追求即时满足感的读者。它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消化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绪张力。书中对“故乡”的探讨也相当耐人寻味,它不是那种感伤的、怀旧的描写,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参照系,一个永远存在的参照点,用以衡量你在远方所获得的所得与所失。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你离开时带走了什么?你回来时又带回了什么?那些在“离开”途中经历的痛苦、迷茫和短暂的狂喜,最终如何重塑了你对“家”的概念?整本书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内省氛围”,像是一个安静的房间,只有你和作者抛出的问题。它没有提供答案,但提供了最优质的“提问工具”。这使得它在我心中超越了一般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精神地图”,每当我感觉自己又开始原地踏步时,它总能提醒我,真正的停滞,是拒绝重新出发的意愿,而不是物理上的停留。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虽然篇幅不薄,但读起来却有一种“轻盈”感,这要归功于章节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联性。它更像是一组主题变奏曲,而不是线性的故事叙述。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篇章,都像是一块拼图的碎片,它们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只有当你将它们放在一起审视时,才能看到“回来”这个终极命题的完整轮廓。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时间”的处理方式,时间在书中似乎失去了线性的刻度,过去、现在、未来的感知是交叠的,这非常符合我们回忆与展望时的心理状态。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琐碎的线性思维,进入一个更宏大、更循环的时间观中去理解“出发”与“抵达”的关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读完了一个故事,而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扎,带着一身风尘和被重新梳理过的内在秩序感,缓缓地回到了起点,但那个起点,在我眼中已经焕然一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质感非常独特,细腻得像是用上了某种老式的钢笔尖,每一笔都带着墨水的洇开和纸张的纹理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文学,而是需要你放慢呼吸,去品咂那些看似不经意却暗藏玄机的句子。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城市边缘感”的描写,那种身处人群之中,却始终隔着一层透明玻璃的疏离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多年前在异乡打拼时的那种孤独。这种“代入感”并非廉价的共鸣,而是基于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铺陈出一种氛围,让你自己去靠近、去感受、去确认。我感觉作者的目光是向下看的,是关注那些在“离开”的过程中,被生活磨砺得有些棱角模糊的灵魂。这种观察的深度,使得整本书散发着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厚重感,但它又被包裹在非常个人化、近乎日记体的情感流露之中,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画面来形容阅读这本书时的心境,那可能是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天色将晚未晚之际,独自一人走在一条铺满落叶的街道上。那种光影交错、带着微微凉意的感觉,与书中弥漫的疏离感和探寻感高度契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挑战了我们对“归属”的传统定义。我们总被教导要找到一个地方扎根,但这本书却在探讨,有时,真正的扎根,恰恰需要先经历一场彻底的漂泊。作者似乎在暗示,那些“离开”不是逃避,而是主动构建新坐标系的过程。在描述人物心境的转折时,笔触尤其轻盈而精准,没有那种戏剧化的冲突,更多的像是潜意识的悄然转变,犹如冰川缓慢的移动,最终改变了地貌。这种对内在变化的微妙捕捉,让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那些“半途而废”的尝试,是否是因为我太期待一步到位的“回来”,而忽略了“离开”本身就是一种必要的回溯与修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