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
定价:26.80元
作者:鲁平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014844
字数: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村生态旅游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旅游,对保护农村环境、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n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结合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中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既可用于广大农民朋友的学习使用,也可用于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经营》:n
(二)空间维度的发展n
从空间上看,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周边涌现出了一大批乡土特色鲜明的农村生态旅游地。n
20世纪90年代,北京郊区的民俗旅游户与民俗旅游村以采摘果品菜蔬、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活动为卖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北京都市一族释放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学习农业常识和接受淳朴民风熏陶的一种流行休闲方式。北京市近郊开展的主要有瓜果采摘园、花卉观赏园、垂钓乐园、农业科技园等体验休闲农业旅游形式,在远郊山区开展的主要是休闲疗养、民俗旅游等农村生态文化旅游。1996年北京市将观光农业列为全市六大农业产业之一:1998年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规划》;2001年北京市观光农业项目已达到1589项,每年可接待游客2856人次,观光农业收入达17亿元。如今,已成规模的观光农业园有:海淀区“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大兴区“庞各庄西瓜园”、昌平区“小汤山农业科技观光园”、门头沟区“妙峰山樱桃园”等。还开发了房山西庄子村、怀柔神堂峪村、密云遥桥峪村、昌平菩萨鹿村等民俗文化旅游村。上海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较早。截至2013年底,上海已建成各类农业旅游景点245个,其中年接待规模人以上的景点96个,年接待游客2019.34人次;涉农旅游总收入13.6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6.2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2655人。n
目前,上海的农村生态旅游大体上已经形成了五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型。旅游活动内容主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体验耕种垂钓等农事活动为主,较有代表性的有崇明县前卫村、浦东新区书院人家、金山区廊下新天地、嘉定区毛桥村。二是观光农园型。主要是开发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资源,举行农园观光游。具有代表性的有宝山区假日田园、奉贤区都市菜园、上海鲜花港等。三是农业园区型。主要是对原有的市区两级农业园区进行再开发,开展融观光、休闲、采摘、科普推广展示于一体的体验活动,典型代表有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金山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四是休闲农庄型。主要以农村生活场景、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集休闲、餐饮、娱乐、求知、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休闲农庄,游客可以在这里休闲度假,典型代表有闵行区陶家湾休闲农庄、松江区浦江源温泉农庄等。五是民俗文化村型。主要是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庄开展文化体验游,典型代表有崇明县三民文化村、卫斯嘉闻道园。n
四川省成都市郊区的农村生态旅游也发展得较为成熟,目前已有休闲旅游点近5000家,年接待游客1.5余人次,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n
……
序言
我最近在筹备一个乡村合作社的升级项目,急需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这本书的初衷似乎是想解决这类问题,但在我仔细研读了关于“文化植入”和“在地化叙事”的章节后,坦白说,收获比预期的要少一些。它更多地停留在“应该如何做”的层面,比如强调“挖掘在地特色”、“保持原真性”这类大家都知道的口号式论述,但对于“如何克服村民对商业化的抵触心理”、“如何将复杂的非遗手工技艺简化为游客可参与的短时体验”等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书中的论述显得有些蜻蜓点水。举个例子,书中提到了一个“活态博物馆”的概念,但后面紧跟着的内容却是对环保政策的解读,两者之间的衔接略显生硬,让我感觉像是两篇独立报告被强行装订在一起。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产品设计流程图、成本核算模板,或者某个特定非遗项目成功商业化的完整故事线,而不是这种宏观指导下的点到为止。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学院派”气息浓厚,句子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密集,缺乏足够的文学性和叙事张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理论骨架,缺乏润滑剂。对于一个已经对旅游管理基础概念有所了解的从业者来说,试图在其中寻找那种“灵光一闪”的顿悟时刻变得困难。我更倾向于那种能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对话来阐述复杂概念的书籍,这样不仅能降低理解门槛,还能让知识点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可能过于专注于构建一个严谨的学术体系,却在不经意间疏远了那些渴望通过阅读获得启发和动力的读者。它更像是为研讨会准备的参考资料,而非一本激发大众热情、引领行业变革的畅销读物,其市场定位和最终呈现的效果似乎存在一定的偏差。
评分坦白讲,我对于“可持续性”和“生态保护”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深度感到有些失望。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最大化游客流量和收入增长,而对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评估和长期监测机制的构建,介绍得非常简略。例如,对于特定敏感区域的游客日承载量如何根据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标进行动态调整,书中仅给出了一个笼统的公式框架,缺乏实际操作中的校准流程和风险应对预案。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零排放”或“负面影响最小化”旅游模式的具体案例研究,比如某个成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区是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伦理的。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传统的旅游经济学视角,将生态保护更多地视为一种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卖点”,而非贯穿于开发经营所有环节的底层逻辑。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它在指导真正“绿色”和“负责任”的旅游实践方面,显得力度不足,说服力不够强劲。
评分从编辑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字体选择偏小,行距也相对紧凑,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真的容易感到疲劳。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图表更新似乎有些滞后,部分统计数字的来源标注模糊不清,这在研究类读物中是一个比较致命的伤。例如,关于近年来生态旅游投资回报率的分析部分,似乎引用了十年前左右的数据作为基准,这在快速迭代的旅游行业中,其参考价值大打折扣。此外,书中对新兴的技术应用,比如VR/AR技术在生态导览中的潜力,只是一笔带过,没有深入探讨其在低成本乡村环境下的可行性分析或推广障碍。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看起来稍微有些“怀旧”,未能充分捕捉到当下技术进步对传统旅游业态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对于追求前沿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无法满足其求知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上那几笔水墨晕染的远山和一抹新绿的田埂,初看之下,仿佛就能闻到泥土和青草混合的清新气息。我特意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了从宏观的区域规划到微观的民宿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这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整个产业链条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不过,实际阅读下来,我个人感觉它在理论框架的搭建上略显宏大,有些章节的逻辑推进稍微有点跳跃,像是在不同山头之间疾步行走,偶尔让人需要停下来重新校准方向。特别是关于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画像那一块,虽然提到了“体验经济”和“文化认同”,但具体到如何量化和捕捉这些无形的需求,书中提供的工具箱似乎还不够“趁手”。对于一个真正想把生态旅游做起来的实操者来说,可能还需要更多接地气的、可复制的案例分析来佐证这些理论的有效性。总体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行业蓝图,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愿景和可能性,但如何用具体的砖瓦去搭建起这栋建筑,似乎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摸索和填充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