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三极
定价:56.0元
作者:郭新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8531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奥秘就藏在《第三极》里。
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除了序言和后记,核心内容包括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儿女等五个部分。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
内容提要
本书是CCTV4(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等多家视频网站热播,并获得视频网络高度追捧的央视开年大作《第三极》图文珍藏版。
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基因”,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高处人类生存的30多个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情况,体现了独特的高原社会风貌、自然风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充分表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
本书文字清新,配图精美。加入了纪录片的延伸阅读、拍摄花絮、观众评论集萃、专家研讨会述要,以及《第三极》推荐自驾线路等信息,丰富了内含,弥补了电视片载体难以体现的不足。
赠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是给广大读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曾海若,《第三极》总导演,曾担任《电影传奇》《新电影传奇》及《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等影片总导演。作品曾获中国年度纪录片奖、中国贡献纪录片奖、国家记忆年度影像奖等。
孙少光,中国具国际声誉的纪录片摄影师。曾担任《归途列车》《千锤百炼》等纪录影片摄影师。作品曾获美国艾美奖佳纪录片奖、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伊文思奖、台湾金马奖佳纪录片奖等。
文摘
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节日,叫萨噶达瓦节。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去膜拜一根经幡柱。
这根经幡柱高29 米,重2.3 吨,被牦牛皮、五色经幡包裹。上万人静静坐在寺庙的广场,虔诚等待经幡柱的竖起。寺院的僧人听从统一的口令,一起拉动绳子。在鼓乐号角声中,人们纷纷起身,争着去搬一块石头,为稳固经幡柱的根基贡献一份力量。信徒们把头贴在经幡柱上,虔诚地祈祷。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的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在藏族的天文历算中称之为“萨噶达瓦”,意思是藏历星象二十八星宿之一氐宿出现的月份,即氐宿月。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这个月与佛陀释迦牟尼所实践的佛教事业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藏族信众在这个月中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积功德。大小寺院都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视为化身佛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和圆寂的日子,这一天,各种礼佛与行善活动达到高潮。每逢“萨噶达瓦”,各条转经道上人如潮水,人们以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首尾相接地环行。信徒们一手转动经筒,一手数着念珠,且口诵真言,煨桑并抛洒糌粑和青稞酒,袅绕不绝的桑烟使各个寺院以及西藏所有的地方都沉浸在佛教生活的气息之中。笃信佛教的藏族群众,以转经、烧香、吃斋饭、放生等形式纪念他们心目中的释迦牟尼。
萨噶达瓦节历来沿袭富人接济穷人的传统,因此,布施成为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这一天的拉萨河附近也会集结壮观的放生队伍。
海拔5154 米的西藏绒布寺。
绒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乡南面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东西侧的山顶,海拔5154 米,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寺庙。由于绒布寺距珠峰顶只有约20 公里,所以这里已成为从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营。从这儿向南眺望,是观赏拍摄珠峰的地点,门外的嘛呢石堆常常会被摄影者作为拍摄珠峰的前景。绒布寺大殿前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看戏台,每逢重要节日,当地的群众都会到这里看僧人演戏。绒布寺属西藏宁玛派寺庙,始建于1899 年。
阿旺桑结守护绒布寺已经20 多年。他独自守护的是藏在寺庙里的这个神圣洞穴。安然坐下,他就能感受到佛学大师的存在。他在这里苦修学法。
传说,五位吉祥长寿的神女就住在寺庙后面,住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
群山之首,被称为珠穆朗玛。在藏语中,珠穆朗玛是“第三神女”的意思,它的海拔是8844 米,周围还矗立着40 多座海拔超过7000 米的山。这里是冰雪的故乡,地球的至高点。
1852 年,珠穆朗玛峰被确定为世界高峰,从此之后人们不断攀登,至今已有4000 多人成功登顶。
对桑结来说,珠峰是神的居所。出家前,桑结已有孩子,他的三个儿子都在登山队,二儿子已经七次登顶珠峰。
小儿子扎西在登山队做厨师,他经常去看独自修行的父亲。这天,他又准备上山了,妈妈给他准备了带给父亲的东西,并告诉他,如果父亲需要什么帮助,就随时联系他们。
序言
pimsup../mvc/publication/edit/id/23713624
序一
张颐武读《第三极》时的心路历程,就像是在一场精心编织的梦境中缓缓苏醒。起初,只是被书名所吸引,那“第三极”三个字,仿佛自带一种神秘的召唤,预示着超越寻常的境地,又或是某种极限的探索。翻开书页,我便被作者那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所裹挟,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无垠的未知之地。叙事并非一蹴而就的直线推进,而是如同层层剥茧,将故事的线索巧妙地散布在字里行间,引导着我的思绪不断地追寻、猜测。那些细微的场景描写,那些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都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个词句,感受作者是如何将文字的重量和情感的深度融为一体的。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疑问,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第三极”的理解,它可能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也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抑或是一种对生命边界的挑战。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让我在阅读结束后,仍能久久回味,并在不同的心境下,从书中体会出不同的意涵。它不只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洗涤着我内心的尘埃。我之所以如此喜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传递出的那种宁静而深刻的力量。作者并没有试图去说教,也没有试图去扮演一个全知的叙述者,他只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导着读者去感受、去体会。那些关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关于记忆的碎片,关于生命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看到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看到了那些曾经珍藏的温暖。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反思自己的选择,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它并没有给我提供问题的答案,但它给了我提问的勇气。它让我意识到,生命中最宝贵的,往往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细微而美好的瞬间。它让我学会了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感恩生活中的点滴。
评分《第三极》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视角。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他的文字,充满了哲学思辨,却又不失人情味。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书中某个观点所震撼,然后开始深入地思考。它让我开始跳出个人的局限,去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去反思我们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那些关于历史的变迁,关于文化的传承,关于人类文明的未来,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宏大与渺小。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案,它只是抛出了问题,然后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并非预设,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创造。它教会了我,即使面对挑战和困境,也要保持一份乐观和希望,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它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视当下,更加渴望去理解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质感,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作者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精雕细琢,不如说是浑然天成,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我尤其欣赏那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洞察力,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类情感中最隐秘的角落,那些难以言说的忧伤、喜悦、挣扎与渴望。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书中的人物在我每一次翻阅时,都在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随之更加丰满。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选择的篇章,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日子,那些在痛苦中挣扎的时刻,那些在微小幸福中获得力量的瞬间。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也没有贩卖廉价的励志,它只是冷静而客观地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种种。它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中渺小却又坚韧的存在。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对生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第三极》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作者的叙事方式,如同细雨润物,缓慢而持久地渗入读者的内心。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个细节而陷入沉思,久久不能自拔。那些关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于命运的无常,关于如何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意义的探讨,都让我感触颇深。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书中展现的那些人物,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会犯错,也会成长,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指引,但它给了我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它让我明白,生活并非总是清晰明朗,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在模糊和不确定中,依靠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方向。它教会了我,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一份韧性,一份对生命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