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百家讲坛 儒学:中庸
定价:29.80元
作者:宋一夫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06107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国学百家讲坛》丛书系统地把握国学文化的根与脉,以国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为宗旨,尤其重视国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国学养成教育。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儒学是国学中的精华之一,不论是从它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从它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发展价值来讲,儒学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现代教育出版社特邀国内相关领域精尖学者打造《国学百家讲坛》,率先推出《儒学》分卷十二册。《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国学百家讲坛》儒学卷丛书体例:
·言论解析:选录儒学创立者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历代儒学大家、文化先贤对儒学核心命题的精要言论。今文部分,是进行现代汉语的阐释,古文部分是对先贤言论的精粹辑录,辅以难解字词的释义。
·历史事例: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典籍中精选真实历史人物传记、事迹,辅以以古鉴今的归纳,发人思考。内容涉猎到《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经典、历代重要史集等。历史事例辅以国画风格的插图,与事例文本相结合,相得益彰。
·国学百科:通过历史钩沉、历史人物、历史词条、历史典籍、历史典故、历史补遗、历史文物等诸多个内容元素,深化国学百家讲坛的知识厚度和广度。
内容提要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国学百家讲坛·儒学:中庸》的核心命题是中庸,中庸是儒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说文解字》:“中,正也”;“庸,用也”。就是用正确的原则处理事物发展的相互关系。中庸的概念早由孔子提出,但类似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就存在了。《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皋陶谟》也有这样的记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周易》将中正、和作为立义言事的准则。其中:
言论解析:选录儒学创立者孔子、孟子、荀子、陆贾、贾谊、刘向、王通、董仲舒、柳宗元、周敦颐、王安石、二程、朱熹、王守仁、王夫之、陈确、黄宗羲等文化先贤和历代思想大家对儒学核心命题的精要阐述。其中今文部分是对学说言论的现代汉语的阐释,古文部分是对学说言论的精粹辑录,辅以难解字词的释义。
历史事例: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典籍中精选真实历史人物传记或事迹,均出自国学典籍的经史子集,涉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每个历史事例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如史学元素(历史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学元素(叙事、对话、议论、例证、诗词、成语典故等)、哲学元素(命题概念、分析逻辑、归纳逻辑等),这些元素都融会于历史事例中,辅助读者去深刻理解和把握相关的国学文化思想。
国学百科:通过历史钩沉、历史人物、历史词条、历史典籍、历史典故、历史补遗、历史文物等诸多元素,深化国学百家讲坛的知识厚度和广度,力求让广大读者对中国国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熟悉与认识。
目录
中庸
国学漫谈
孔子·说中庸
孔子论“过犹不及”
子产、医和论“近女”
孔子·说中庸
董安于佩弦自警
庾公差射师脱困境
孟子·说中庸
东野毕驾车佚马
卞庄子一举刺双虎
孟子·说中庸
孔子躬行“时中”
晋灵公暴虐丧命
孟子·说中庸
晋人欲质萧同叔子
晏婴谏君别“和”与“同”
荀子·说中庸
陈敬仲坚辞夜饮
孔孟痛斥“乡愿”
荀子·说中庸
西门豹佩韦治邺
淳于髡煮酒谏齐王
《礼记》·说中庸
公孙鞅为法自毙
鲁肃维护孙刘联盟
陆贾·说中庸
刘邦“约法三章”得天下
韩安国模棱两可
董仲舒·说中庸
严延年擅杀成“屠伯”
班超诫人勿求全责备
柳宗元·说中庸
李固给书诫黄琼
琅邪王骄恣遭杀戮
二程·说中庸
魏征适时谏十思
唐中宗调和失“中庸”
朱熹·说中庸
来俊臣苛酷灭人性
司马光服膺“中道”
叶适·说中庸
韩琦调和两宫
苏东坡饮酒适量
王廷相·说中庸
岳飞挥泪斩傅庆
龚自珍抨击假“中庸”
作者介绍
张传玺(1927—):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1961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翦伯赞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秦汉史。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北京史研究会顾问,教育部中学历史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学科命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兼历史学科组组长。主要著作有《秦汉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纲》、《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翦伯赞传》等。发表史学论文100余篇。1986年和1999年连获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主讲教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施德福(1930—):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的主要成果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参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中、下册,任主编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任全书编委和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参编)。
宋一夫(主编)(1955—):哲学博士,编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等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文摘
序言
坦白说,刚拿到手时,我对“现代教育出版社”这个出版方是否能驾驭如此厚重的国学经典略有保留。但读过之后,这种疑虑完全消散了。他们的编辑团队显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注释精准而又不冗余,引用的参考资料也十分扎实可靠,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敬畏心和严谨性。更难得的是,他们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水准的同时,避开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枯燥感,使得这本书既可以供专业人士参考佐证,也完全适合普通大众进行入门和提升。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平衡艺术,体现了出版社在推广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方面的责任感和专业度,值得所有对儒学感兴趣的人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米黄色调,中央的烫金字体“国学百家讲坛”显得格外大气,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儒学:中庸”这几个字,排版既古典又现代,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触感上的细腻程度也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讲究,光线好的时候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而且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排布都体现了出版社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代先贤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内容,但仅凭这份对“器”的重视,就能看出出版方是真正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绝非敷衍了事的作品。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极佳的心灵基础,让人对书中所载的智慧充满敬畏和期待。
评分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运。它并非简单地按照《中庸》原文逐条注释,而是构建了一个更具逻辑性和递进性的知识体系框架。开篇似乎先从宏观的儒家思想背景入手,为“中庸”定下了基调和坐标系,接着才深入到具体条文的细致剖析,最后还加入了对后世影响的探讨。这种层层递进的布局,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总能保持一种“全景视野”,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避免了陷入局部细节的迷失。这种结构感带来的清晰感,让原本复杂的思想脉络变得清晰可见,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对于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更像是一种思维方法的传递。作者在阐释“执两用中”时,那种辩证却又不偏执的平衡艺术,我感觉自己仿佛在现场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书中对“君子”、“诚”等核心概念的解读,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落脚于“实践”和“内省”。它激发了我去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诸多决策瞬间:在面对矛盾和取舍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种迫使读者进行自我审视的阅读体验,是我阅读其他纯理论性著作时很少能获得的,它让哲学思辨真正走进了生活,成为了指导行动的指南针。
评分初翻几页,作者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大师级的化繁为简。以往接触的儒学经典,尤其是涉及到“中庸之道”这类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时,总会遇到大段晦涩难懂的阐述,读起来像在啃硬骨头。然而,这部作品的文字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它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当代生活实例和类比,将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代智慧,生生地拉到了我们日常可以触摸和理解的层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抓住核心要义。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我们去体悟,去内化,这份引导的温度和清晰度,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