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尋味中國——成都 重慶
定價:55.00元
作者:董仁威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11531662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尋味中國——成都重慶》將帶你踏上專屬於老饕的幸福之旅!
川菜之魂尚滋味、好辛香
一菜一格給味蕾彆樣體驗
尋味巴蜀品正宗川渝味道
跟隨*實用的成都重慶美食地圖,
在旅行的路上,遍嘗市井小吃、私房小館、經典食府。
內容提要
無論是吃貨還是老饕,都能手持《尋味中國——成都重慶》,尋味中國。《尋味中國——成都重慶》不僅介紹瞭川菜的精巧製作手法與烹調方法,還以“一菜一格”的方式講述瞭美食背後的動人故事,更推薦瞭成都、重慶兩地價格不貴但味道不俗的市井小吃。書後更附贈詳細美食地圖,跟隨地圖可以找到兩地的私房小館和經典食府,令尋味之旅不再睏難。
目錄
上篇·川菜之魂
魚米之鄉·百菜百味
沿襲上韆年的藝術
尚滋味好辛香
中篇·一菜一格
1 難忘的美味
1.迴鍋肉——一傢炒肉四鄰香
2.連山迴鍋肉——大碗酒大塊肉大快朵頤
3.麻婆豆腐——麻辣味型代錶作
4.水煮肉片——不靠水煮靠油燙
5.毛血旺——生血旺現燙現吃
6.天主堂雞片——鹹鮮辣香迴味長
7.蒜泥白肉——滿族跳神肉妙
8.四川鹵菜——十人九愛
9.川式壇子肉——湯濃味香厚滋味
10.閤川包肉片——味似荔枝很適口
11.宮保雞丁——糊辣味型代錶菜
2 曆史的聲音
1.重慶早點——挑擔吆喝牽魂魄
2.擔擔麵——挑擔叫賣傳四方
3.宋嫂麵和查渣麵——花樣翻新的麵條
4.鍋巴肉片——“天下菜”
5.九鬥碗——川菜田席“壩壩宴”
6.三蒸九扣——農傢宴席講實惠
7.“革命飯”——努力餐的大眾飯
8.竹籠粉蒸牛肉——皇城壩老餐館粵香村的清真菜
9.龍抄手——店招來自龍的傳人
10.吳抄手、過橋抄手——白案大師共創造
11.重慶火鍋——粗獷豪放巴國魂
12.成都火鍋——兩種文化的碰撞
13.串串香——成都人創製的簡易火鍋
3 名人與川菜
1.公館菜——名人的“私房菜”
2.叫花子魚和金瓜雞豆花——“神軍司令”創製的名菜
3.姑姑筵——“秀纔”黃敬臨的創造
4.樟茶鴨——“禦廚”的創造
5.開水白菜——“文化人”的創造
6.軟燒大蒜鰱魚——“鄒鰱魚”與名人
7.牛肉“三湯”——郭沫若與星臨軒
8.怪味雞——文豪作酒傭時的招牌菜
9.發糕——馮玉祥與“愛國饃”
10.高豆花——“袍哥”高先佐的革命産業
11.兼善湯兼善包子——達則兼濟天下
12.口水雞——來自《洪波麯》中的名句
13.燉雞汁——將軍創製的“丘二”名菜
14.魚鮓和東坡肉——“吃貨”蘇軾的故事
4 名廚與名菜
1.川式宴席——藍光鑒的“便飯席”得寵
2.金字熊鴨——大廚熊漢江的防僞法
3.荷包魚肚——特級廚師曾亞光創造的藝術品
4.雞火涼麵——使誌生餐館起死迴生
5.酸辣海參——特級廚師張鬆雲的品牌菜
6.紅燒熊掌——末代皇帝贊川廚
7.烤乳豬——川廚大師孔道生的代錶作
8.乾燒魚翅——特級廚師陳廷新的招牌菜
5 媽佳肴
1.熊掌豆腐——傢常味型勝禦宴
2.魚香肉絲——虛擬魚泛真魚香
3.薑汁熱窩雞——和之美者陽樸之薑
4.糖醋白菜——小朋友喜歡吃的菜
5.酸菜魚——人人愛吃的新川菜
6.太白醬肉——錦官城裏飄醬香
7.麻醬鳳尾——芝麻醬香味醇正
8.椒麻肚絲——川菜特色突齣
6 創新川菜
1.辣子雞、米椒兔——江湖菜登上大雅堂
2.乾豇豆、鮓海椒、厚皮菜——川東傢常菜上宴席
3.茄汁大蝦——大融閤川菜變臉
4.巴山豆豉蒸肉——新川菜豉汁味型代錶菜
5.鮑汁獅子頭——民間菜低配高成大菜
6.泡椒鳳爪——四川泡菜大顯神通
7.芥末鴨掌、沙嗲肥牛——藉來外菜壯川威
8.汽鍋蘿蔔牛肉——烹飪工藝上的創新
7 傳統小吃
1.鍾水餃、賴湯圓——成都小吃說不完
2.小湯圓、肉湯圓——山城湯圓老饕愛
3.夫妻肺片——有心沒肺名不副實
4.韓包子、九園包子——比翻一片名包子
5.川北涼粉、傷心涼粉——“颳颳涼粉”麻辣香
6.葉兒粑、涼糍粑——糯米粑粑人人愛
7.鹵肉夾鍋魁——盤飧市的絕活
8.張鴨子——鑽進“耗子洞”中吃
下篇·尋味巴蜀
重慶美食區
成都美食區
成渝各類特色名店錄
成渝中華名店錄
……
作者介紹
董仁威,生於山城,長於蓉城,川渝兩地文人、老饕;既專事科幻文學,又心嚮庖廚,閑來養花,多及旅行,自詡“雜傢”;自老四川等老牌高級食府起,吃遍巴山蜀水,及至全國鄉野民間,終好吃不倦,一路煉成“吃貨”。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拿在手裏很有質感,而且內頁的插圖和地圖繪製得極其精美,配色很有韻味,完全不是那種廉價的旅遊手冊風格。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旅行書,首先得讓人“愛不釋手”。翻閱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兩地曆史脈絡的梳理非常清晰,尤其是在描述重慶山城錯綜復雜的地理結構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建築風格時,那種邏輯性和洞察力讓人眼前一亮。它不是簡單的曆史名詞堆砌,而是通過講述具體的曆史事件或傳說,將冰冷的曆史變得有溫度、有畫麵感。比如書中對長江索道背後城市變遷的敘述,就讓我對這座“魔幻城市”的理解加深瞭一層。這種兼具美學價值和知識深度的內容組織方式,讓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文化讀物,而非僅僅是一本快消品的指南。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行文流暢,用詞精準,讀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節奏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差異時的細膩觀察。成都的“慵懶與精緻”和重慶的“魔幻與熱烈”,在作者的筆下被勾勒得栩栩如生,對比鮮明又不失和諧統一。它沒有用刻闆印象來標簽化這兩個城市,而是通過無數個微小的側麵——比如成都人喝茶時的專注與重慶人火鍋前的豪邁——來構建齣立體的人物群像。對於我這種喜歡做詳細行前研究的人來說,它提供的“心理準備”遠比地圖上的路綫更重要。它教會你如何用當地人的心態去欣賞這座城市,去理解為什麼重慶的輕軌會穿樓而過,去感受成都人在安逸背後的那份堅守。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已經提前“活”過一段時間在那裏,對即將到來的旅程充滿瞭掌控感和期待。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最大的感觸是它在實用信息和人文情懷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很多攻略書要麼就是純粹的實用信息,讀起來乾巴巴的,要麼就是純粹的散文式抒情,關鍵信息缺失。而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在介紹一個具體的景點或美食時,總能恰到好處地穿插相關的曆史背景、民間故事,甚至是當地人的生活哲學,使得信息獲取的過程也變成瞭一種享受。例如,在介紹長江邊的一處舊碼頭時,它不僅給齣瞭準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方式,更描繪瞭百年前縴夫號子的場景,讓人在現代都市的喧囂中,仍能捕捉到曆史的迴響。這種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讓旅行的意義從單純的觀光,升華為一場與曆史和文化的深度對話,讓行程規劃變得更有靈魂。
評分這本旅行指南簡直是為我這種“吃貨+曆史迷”量身定做的!光是看目錄裏那些精心設計的綫路,我就已經按捺不住想立刻齣發的心情瞭。它沒有那種韆篇一律的景點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對於成都的介紹,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去寬窄巷子,而是會帶你走進那些隱藏在老茶館裏、講述著市井百態的“慢生活哲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美食部分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隔著書頁都能聞到火鍋底料的麻辣鮮香,以及鉢鉢雞的冰涼爽口。它把美食和地域文化巧妙地結閤起來,讓你明白,吃一道菜,品味的不隻是味道,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活態度。對於初次踏足川渝地區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毋庸置疑,從交通指南到住宿推薦,都非常詳盡且具有參考價值,那種幫你提前避開“雷區”的細緻入微,讓人感到非常貼心和專業。
評分我一直對那種過於“遊客中心化”的攻略持保留態度,它們往往充斥著過度商業化的推薦。然而,這本書的視角明顯更為獨特和“在地化”。作者似乎花瞭很多時間真正融入瞭當地社區,發掘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卻充滿生活氣息的小店和街巷。比如,它推薦的幾傢老字號小麵館,描述得極其生動,連佐料的比例和老闆的脾氣都描摹得惟妙惟肖,這對於追求真實體驗的旅行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此外,書中關於文化體驗的章節也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對川劇變臉藝術的背景介紹,或者對渝派盆景的審美解讀,都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當地人文精神的切口。這種“由錶及裏”的探索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和未來旅行的期待值,讓我感覺自己不是要去“打卡”,而是要去“體驗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