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钟书国学精粹:唐诗三百首
定价:20.00元
作者:洪镇涛,琮琼 注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7102491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钟书国学精粹: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编选者为蘅塘退士,本名孙洙,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本书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而成,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欣赏唐诗的普及型读物。本书的“注释”不作繁琐考证,不作学术争鸣,采一家之言,以准确简练的文字进行解说。“赏析”对诗作的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力求呈现诗中唐人的风骨。
目录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其一)
感遇(其七)
李白
下终南山过
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杜甫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
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
忆山阴崔少府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
与高适薛据
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韦应物
郡斋雨中
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塞下曲
卷二 七言古诗
卷三 五言律诗
卷四 七言律诗
卷五 五言绝句
卷六 七言绝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其一)
感遇(其七)
李白
下终南山过
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杜甫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
待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
忆山阴崔少府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
与高适薛据
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韦应物
郡斋雨中
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乐府
王昌龄
塞上曲
塞下曲
卷二 七言古诗
卷三 五言律诗
卷四 七言律诗
卷五 五言绝句
卷六 七言绝句
另一套我最近正在啃的,是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变迁的深度研究。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它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对“人”的关注。它没有将科举仅仅视为一套选拔制度,而是深入剖析了无数寒窗苦读的读书人,他们的希望、失落、挣扎与最终的命运。作者大量引用了当时的私人信札、日记和地方志中的零散记载,拼凑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小人物群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会试舞弊案”的描述,书中详细还原了当时的舆论环境、官员的审判过程,甚至描绘了那些落榜士子的绝望心态,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感,即便隔了千年,读来也令人唏嘘不已。这本书的论证非常严谨,每一步推导都有据可查,但它却避免了纯粹的史料堆砌,而是将冰冷的制度变迁,赋予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的层次感,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淘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地理风物志的选本,这本小册子的内容简直是知识的宝库,但它的魅力远不止于知识的堆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山川”的拟人化书写,那些古人笔下的名山大川,与其说是地理记录,不如说是他们情感的投射。书中收录了许多地方志中的轶事,比如某个偏远山村如何因为一句古老的谶语而流传着奇特的习俗,或者某条河流如何因为一场英雄壮举而被赋予了不朽的意义。作者的编选眼光非常独到,他筛选的都不是教科书上常见的篇目,而是那些流传较少、却蕴含着浓厚地方文化底蕴的文字。阅读这些文字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旅行者,脚踏在陌生的土地上,耳边是千年前的低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夹杂着一些古奥的词汇,但作者总能在脚注里给出现代人易懂的解释,使得阅读过程既有挑战性,又充满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套“国学精粹”系列的书籍,我接触过好几本了,每一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种朴实无华却又暗藏乾坤的编排方式。拿我手头正在读的另一本来说吧,那本聚焦于古代的经典哲学思想,它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口吻,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向你娓娓道来那些深奥的道理。每一章的引言都像是从现代的某个社会现象切入,让人瞬间感到亲切,然后才慢慢引出古代先贤的论述。我特别欣赏它对原文的注释,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繁复解释,而是直指核心,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拆解那些古老的语境,比如对“仁”的阐释,它会联系到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适度,墨香十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重量,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觅精神家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及时的抚慰和滋养。那种触手可及的文化气息,远胜于那些冷冰冰的电子文本。
评分最近在看的那本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册子,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文学史教材的刻板印象。这本书最绝妙的地方在于它的叙事结构,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罗列,而是围绕着“审美范式”的演变来展开的。比如,它会用一整章的篇幅去剖析魏晋时期那种“风流倜傥”的审美如何与后世“含蓄蕴藉”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让你看到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不断自我革新的艺术。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洞察力,尤其在论述某些大家作品的争议点时,他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令人信服的视角,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重复前人的观点。我记得有一段写到某位大诗人的“境界”时,作者引用了水墨画中的“计白当黑”的理论来做类比,那个瞬间,我仿佛打通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壁垒,所有的感悟都豁然开朗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也写得非常真诚,作者坦承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突破,这种透明度让读者倍感亲近,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思想的探险。
评分不得不提我正在研读的那本关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的书,它简直就是一扇通往雅致生活的任意门。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高谈阔论什么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宋人如何将“日常”过成“艺术”。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宋人在饮茶、焚香、插花乃至布置书房的每一个细节。我读到关于“宋瓷”如何从实用器皿上升到精神寄托的那一段时,真是深受触动。作者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儒释道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对这些器物的解读中,让你明白,为什么一片简单的青瓷能承载那么多的文人情怀。而且,这本书的配图极其精美,很多都是高清的文物照片或者精心绘制的复原图,色彩和质感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读起来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不只是在介绍历史,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你对“美”的感知力,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里那些物件的摆放和使用方式,想把生活中的“俗气”一点点剔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