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鍾書國學精粹:唐詩三百首
定價:20.00元
作者:洪鎮濤,琮瓊 注
齣版社:上海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67102491
字數:
頁碼:2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鍾書國學精粹: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廣泛,風行海內外,曆久不衰的一種唐詩選本。編選者為蘅塘退士,本名孫洙,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本書在學習、藉鑒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精心編著而成,為廣大讀者提供瞭一本欣賞唐詩的普及型讀物。本書的“注釋”不作繁瑣考證,不作學術爭鳴,采一傢之言,以準確簡練的文字進行解說。“賞析”對詩作的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進行瞭深入地剖析,力求呈現詩中唐人的風骨。
目錄
捲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其一)
感遇(其七)
李白
下終南山過
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酌
春思
杜甫
望嶽
贈衛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其一)
夢李白(其二)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送彆
青溪
渭川田傢
西施詠
孟浩然
鞦登萬山寄張五
夏日南亭懷辛大
宿業師山房
待丁大不至
王昌齡
同從弟南齋玩月
憶山陰崔少府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齡隱居
岑參
與高適薛據
登慈恩寺浮圖
元結
賊退示官吏(並序)
韋應物
郡齋雨中
與諸文士燕集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
夕次盱眙縣
東郊
送楊氏女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溪居
樂府
王昌齡
塞上麯
塞下麯
捲二 七言古詩
捲三 五言律詩
捲四 七言律詩
捲五 五言絕句
捲六 七言絕句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捲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遇(其一)
感遇(其七)
李白
下終南山過
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獨酌
春思
杜甫
望嶽
贈衛八處士
佳人
夢李白(其一)
夢李白(其二)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送彆
青溪
渭川田傢
西施詠
孟浩然
鞦登萬山寄張五
夏日南亭懷辛大
宿業師山房
待丁大不至
王昌齡
同從弟南齋玩月
憶山陰崔少府
丘為
尋西山隱者不遇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齡隱居
岑參
與高適薛據
登慈恩寺浮圖
元結
賊退示官吏(並序)
韋應物
郡齋雨中
與諸文士燕集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長安遇馮著
夕次盱眙縣
東郊
送楊氏女
柳宗元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溪居
樂府
王昌齡
塞上麯
塞下麯
捲二 七言古詩
捲三 五言律詩
捲四 七言律詩
捲五 五言絕句
捲六 七言絕句
我最近淘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地理風物誌的選本,這本小冊子的內容簡直是知識的寶庫,但它的魅力遠不止於知識的堆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山川”的擬人化書寫,那些古人筆下的名山大川,與其說是地理記錄,不如說是他們情感的投射。書中收錄瞭許多地方誌中的軼事,比如某個偏遠山村如何因為一句古老的讖語而流傳著奇特的習俗,或者某條河流如何因為一場英雄壯舉而被賦予瞭不朽的意義。作者的編選眼光非常獨到,他篩選的都不是教科書上常見的篇目,而是那些流傳較少、卻蘊含著濃厚地方文化底蘊的文字。閱讀這些文字時,我感覺自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旅行者,腳踏在陌生的土地上,耳邊是韆年前的低語。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夾雜著一些古奧的詞匯,但作者總能在腳注裏給齣現代人易懂的解釋,使得閱讀過程既有挑戰性,又充滿發現的樂趣。
評分這套“國學精粹”係列的書籍,我接觸過好幾本瞭,每一本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種樸實無華卻又暗藏乾坤的編排方式。拿我手頭正在讀的另一本來說吧,那本聚焦於古代的經典哲學思想,它沒有采取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的寫法,而是用瞭一種非常生活化的口吻,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在嚮你娓娓道來那些深奧的道理。每一章的引言都像是從現代的某個社會現象切入,讓人瞬間感到親切,然後纔慢慢引齣古代先賢的論述。我特彆欣賞它對原文的注釋,不是那種堆砌辭藻的繁復解釋,而是直指核心,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拆解那些古老的語境,比如對“仁”的闡釋,它會聯係到當代人際交往中的信任危機,讓人在閱讀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適度,墨香十足,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文化重量,這對於我們這些渴望在快節奏生活中尋覓精神傢園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及時的撫慰和滋養。那種觸手可及的文化氣息,遠勝於那些冷冰冰的電子文本。
評分不得不提我正在研讀的那本關於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學的書,它簡直就是一扇通往雅緻生活的任意門。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高談闊論什麼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聚焦於宋人如何將“日常”過成“藝術”。比如,它詳細描述瞭宋人在飲茶、焚香、插花乃至布置書房的每一個細節。我讀到關於“宋瓷”如何從實用器皿上升到精神寄托的那一段時,真是深受觸動。作者巧妙地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儒釋道的哲學思想融入到對這些器物的解讀中,讓你明白,為什麼一片簡單的青瓷能承載那麼多的文人情懷。而且,這本書的配圖極其精美,很多都是高清的文物照片或者精心繪製的復原圖,色彩和質感都處理得非常到位,讀起來簡直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它不隻是在介紹曆史,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你對“美”的感知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傢裏那些物件的擺放和使用方式,想把生活中的“俗氣”一點點剔除。
評分另一套我最近正在啃的,是關於古代科舉製度變遷的深度研究。這本書的學術性毋庸置疑,但它真正打動我的是它對“人”的關注。它沒有將科舉僅僅視為一套選拔製度,而是深入剖析瞭無數寒窗苦讀的讀書人,他們的希望、失落、掙紮與最終的命運。作者大量引用瞭當時的私人信劄、日記和地方誌中的零散記載,拼湊齣瞭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小人物群像。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會試舞弊案”的描述,書中詳細還原瞭當時的輿論環境、官員的審判過程,甚至描繪瞭那些落榜士子的絕望心態,那種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無力感,即便隔瞭韆年,讀來也令人唏噓不已。這本書的論證非常嚴謹,每一步推導都有據可查,但它卻避免瞭純粹的史料堆砌,而是將冰冷的製度變遷,賦予瞭人性的溫度和復雜的層次感,讓人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
評分最近在看的那本關於古代文學批評史的冊子,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文學史教材的刻闆印象。這本書最絕妙的地方在於它的敘事結構,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索羅列,而是圍繞著“審美範式”的演變來展開的。比如,它會用一整章的篇幅去剖析魏晉時期那種“風流倜儻”的審美如何與後世“含蓄蘊藉”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並且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讓你看到文學批評本身也是一種不斷自我革新的藝術。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洞察力,尤其在論述某些大傢作品的爭議點時,他總能提供一個全新的、令人信服的視角,而不是人雲亦雲地重復前人的觀點。我記得有一段寫到某位大詩人的“境界”時,作者引用瞭水墨畫中的“計白當黑”的理論來做類比,那個瞬間,我仿佛打通瞭詩歌與繪畫之間的壁壘,所有的感悟都豁然開朗瞭。這本書的後記部分也寫得非常真誠,作者坦承瞭自己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睏惑與突破,這種透明度讓讀者倍感親近,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思想的探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