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史 9787208147669

中西文化交流史 978720814766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福伟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交流
  • 中西文化
  • 历史
  • 文化史
  • 交流史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文明
  • 历史学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7669
商品编码:299057812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西文化交流史 作者 沈福伟
定价 118.00元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47669 出版日期 2018-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文明的对话:从丝绸之路到数字互联》 一部跨越千年,纵览古今,深入探索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宏大画卷的史诗巨著。 本书并非简单的年代罗列或事件梳理,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勾勒出人类文明自诞生之初,便在互动、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演进的壮丽图景。它聚焦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学习、借鉴与创新,揭示了正是这种跨越时空、跨越族群的互动,才孕育了今日世界的多元与繁荣。 一、 缘起与萌芽:文明的初次接触与早期脉络(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200年)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零星的迁徙与贸易已悄然拉开文明交流的序幕。随着农业的兴起和聚落的形成,不同地理区域的先民们开始有了更频繁的接触。早期的交流主要围绕着资源交换、技术传播以及宗教信仰的扩散。 地理大发现前的零散互动: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口耳相传、物物交换是主要的交流方式。例如,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已存在着玉器、贝壳、陶器等文物的流通,这反映了早期人类的活动范围和贸易网络。 早期文明的初步交融: 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的出现,虽然各自独立发展,但其间的相互影响也已初露端倪。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和数学思想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古埃及的艺术风格也偶尔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遗迹中。 丝绸之路的雏形: 虽非正式开通,但早期已有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中亚的草原民族、波斯帝国以及亚历山大东征的足迹,都为后来的大规模交流奠定了基础。骆驼的驯化和应用,更是为长途贸易提供了可能。 思想与宗教的早期传播: 佛教的萌芽及其早期向外传播的尝试,虽然在这一时期尚属初步,但已预示了宗教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将会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 二、 黄金时代与文明的盛宴:大规模交流与相互辉映(约公元200年至公元1453年) 这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规模空前,影响深远。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世界的主要动脉,各种思想、技术、艺术、宗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汉唐时期,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纸张、火药等技术和商品源源不断地西传,深刻影响了沿线文明。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西方和中亚的音乐、舞蹈、乐器、天文、历法等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的脉动: 伴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抵达波斯湾、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将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以及东南亚的香料、非洲的象牙等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航海技术,如指南针的应用,对世界航海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印度佛教在中国发展出禅宗等中国化宗派,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伊斯兰文明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凭借其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成就,通过贸易和征服,将先进的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欧洲文艺复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拜占庭文明则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桥梁角色,保存和传承了古典文明的成果。 技术与科学的传播: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的西传,对西方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中国的农业技术、冶金技术、纺织技术也通过交流得以推广。反之,西方的天文、医学、建筑、军事技术也传入中国。 艺术与审美的交织: 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风格相互渗透。例如,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希腊罗马雕塑风格与佛教题材,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绘画、书法、陶瓷的精美也令西方和中亚为之赞叹。 三、 变革与重塑:地理大发现与全球化浪潮的开端(约公元1453年至公元18世纪)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的终结,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开启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征程,世界各地的联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被建立起来,全球化由此拉开序幕。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力: 对东方财富的渴望、宗教传播的冲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航海仪器、地图绘制),以及政治和经济的驱动,共同促成了地理大发现。 “旧大陆”与“新大陆”的碰撞: 哥伦布的航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交流。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大陆,将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连接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哥伦布交换”。 “哥伦布交换”的影响: 欧洲将小麦、玉米、马铃薯、番茄、烟草等作物带到美洲,也带来了疾病(如天花),对美洲原住民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同时,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欧洲和亚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农业格局和人口增长模式。欧洲人也从美洲获得了大量的贵金属,对欧洲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贸易网络的全球化: 跨大西洋贸易、跨太平洋贸易蓬勃发展。欧洲的工业品、纺织品、火器等流向世界各地,而殖民地则为欧洲提供了原材料和劳动力。奴隶贸易成为这一时期全球化进程中一个黑暗而悲惨的侧面。 文化观念的冲击与传播: 欧洲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随着殖民活动向世界传播。同时,西方对东方文明(如中国、印度)的认识也在加深,对东方哲学、艺术产生了新的兴趣,对后来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地理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世界地理、动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欧洲科学家通过接触不同地区的自然现象,推动了博物学、地理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四、 交流与发展:近现代文明的互动与演变(公元18世纪至今) 工业革命的兴起,将人类文明交流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带来了更加复杂和深刻的变革。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的革新,使得世界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工业革命的全球性影响: 蒸汽机、火车、轮船、电报、电话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商品、人员、信息的流通变得空前快捷和廉价。全球性的市场逐渐形成。 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斗争: 工业化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资源,推销产品,并试图输出其政治、文化模式。这引发了被殖民地区的民族觉醒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也促使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度碰撞与抗争。 科技与思想的跨国界传播: 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等思潮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进程。同时,东方哲学、艺术、传统医学等也逐渐被西方所认识和吸收。 文化观念的交流与冲突: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同质化担忧。不同文明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在接触中相互影响,但也可能产生误解、摩擦甚至对立。 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即时和深入。全球性的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日益凸显,需要人类共同应对。 多元文明的对话与共存: 在日益紧密联系的世界中,不同文明如何相互理解、尊重,如何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跨文化交流、文明对话、文化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 结语: 《文明的对话:从丝绸之路到数字互联》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不同文明之间每一次的触碰、每一次的借鉴、每一次的升华。它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流互鉴、螺旋上升的壮丽史诗。在当今这个高度互联的时代,理解和珍视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曲对人类智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赞歌,激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以包容的精神促进理解,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中,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离不开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深入研究。这本书的选题,恰好切中了我的兴趣点。从它所提供的索书号信息,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著作。我初步翻阅了目录,发现内容涵盖了从古代的地理隔阂到近代的思想碰撞,似乎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跨文化图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人物的解读,例如不同时期双方在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领域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双方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观点和详实的史料,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正是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才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多元而又 interconnected 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充满好奇,尤其是在东西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究的欲望。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似乎涵盖了从古代丝绸之路到近代西方思潮东渐的各个重要时期,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从哲学、宗教、艺术到科技、政治,几乎无所不包。光是看到目录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章节标题,就足以勾起我深入了解的兴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文明在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冲突以及最终的融合机制的论述感到好奇。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理解这些曲折和变数,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文明发展的脉络。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从简介来看,似乎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辅以具体的案例,来展现这种复杂而迷人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有力,但正是这种朴素中透露出的沉静,反而吸引了我。我并非是历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一直以来,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尤其是不同文明之间为何会产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又会如何改变彼此,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便立刻被它所提出的宏大命题所吸引。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并尝试发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文化基因的互动。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的张力和共识,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感到尤其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历史视野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书脊的烫金字体清晰而典雅,配上封面深邃的配色,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滑腻,而是略带一丝温润的肌理,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底的简介虽然简短,但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了本书所要探讨的宏大主题,隐约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间倾注的心血。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那些精心挑选的图片,无论是古代的绘画、雕塑,还是近代的文献、地图,都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美感,为理解书中内容提供了直观的视觉线索,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能反映出一本书的品质,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的作品。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从它的标题和索书号来看,它似乎致力于揭示一段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史。我初步浏览了几页,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现大量史料时所付出的努力。那些关于不同文明之间物质文化、精神观念、生活习俗的对比和解读,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留意到书中提到的一些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入等等。这些案例的分析,往往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也能够揭示出不同文明之间在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包容性与排斥性。这本书的厚度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探讨的深度,相信能够满足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