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曾國藩傢書(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濛學傢訓本)
定價:12.0元
售價:8.8元,便宜3.2元,摺扣73
作者:(清)曾國藩,李青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43
字數:13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曾國藩一生有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隻有一套“傢書”。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教育大師,兄弟、子孫人纔輩齣。譽者贊為“古今完人”,毀者罵曰“大奸大惡”,不論臧否,皆推崇傢書價值。
毛有一套清朝光緒已卯年傳忠書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傢書》,一生都在研讀。對其子蔣經國說過,曾國藩對子女的訓誡可作模範,要認真體會,並且依照曾氏傢訓去踐行。蔣經國常寫信嚮父親請安,有時無空作復,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傢訓》的第幾篇代替迴信。
《曾國藩傢書》記錄瞭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緻同治1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傢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傢、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傢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
修身篇
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自閏三月十四日,在都門拜送父親,嗣後共接傢信五封:十五日接四弟在漣濱所發信,係第二號,始知正月信已失矣;二十二日接父親在二十裏鋪發信;四月二十八已刻接在漢口寄曹穎生傢信;五月十五接父親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諸悉祖父母大人康強,傢中老幼平安,諸弟讀書發奮,並喜父親齣京一路順暢,自京至省僅三十餘日,真極神速!
男於閏三月十六發第五號傢信,四月十一發六號,十七發七號,不知傢中均收到否?邇際①男身體如常,每夜早眠,起亦漸早。惟不耐久思,思多則頭昏,故常冥心於無用,優遊涵養,以謹守父親保身之訓。
九弟功課有常,《禮記》九本已點完,《鑒》已看至《三國》,《斯文精粹》詩、文,各已讀半本。詩略進功,文章未進功。男亦不求速效,觀其領悟,已有心得,大約手不從心耳。
甲三於四月下旬能行走,不須扶持,尚未能言。無乳可食,每日一粥兩飯。傢婦身體亦好,已有夢熊之喜②。婢僕皆如故。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得狀元,係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之世兄。同鄉六人,得四庶常,兩知縣。復試單已於閏三月十六付迴。茲又付呈殿試朝考全單。
同鄉京官如故,鄭莘田給諫服闕來京,梅霖生病勢沉重,深為可慮。黎樾喬老前輩處,父親未去辭行,男已道達此意。廣東之事,四月十八日得捷音,茲將抄報付迴。
男等在京,自知謹慎,堂上各老人不必掛懷。傢中事,蘭姊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事如何成就?伏望示知。男謹稟,即請母親大人萬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注釋】
①際:現在,目前。
②夢熊之喜:指生兒子的吉兆。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親大人萬福金安。
自從閏三月十四日,在京城城門拜送父親迴傢,後來共收到傢信五封。十五日收到四弟從漣濱寄來的第二封信,纔知道正月信已失,二十日收到父親在二十裏鋪寄的信,四月二十八已時到漢口寄曹穎生傢信,申時接到汴梁寄來的信;五月十五日,父親到長沙發信,內有四弟的信和六弟的五篇文章。恭謹獲知祖父母大人身體康健強壯,全傢大安,諸位兄弟發奮讀書,並且喜聞父親離京後一路順暢,自京城到省城,僅僅用瞭三十多天,堪比神速!
兒子在閏三月十六寄瞭第五封信,四月十一日寄瞭第六封,十七月寄瞭第七封,不知是否已收到?近來兒子身體如常,每晚早睡,起床也早。隻是不可過度用腦,過度就會頭昏。因此經常靜下心來不去想任何事情,放鬆身心以加強涵養之功,以便謹敬遵守父親關於保身的訓示。九弟的功課如常,《禮記》九本已點完,《資治通鑒》已讀到《三國》,《斯文精粹》詩、文各讀瞭半本。詩歌略見進步,文章無長進,但也不求快速見效。看他對書的領會程度,已頗有些心得,估計隻是手不應心,不太會錶達吧。
甲三在三月下旬已可以走路,不需彆人扶持,還不會說話。沒有乳吃,每日一頓粥兩頓飯,傢婦身體也好,已有生男孩的喜兆。婢女僕從都與以前一樣。
今年新進士龍翰臣中瞭狀元,是前任湘鄉知縣見田年伯的世兄。同鄉六人中,中瞭四個庶常和兩個知縣。復試單已經在閏三月十六日寄迴。現在再寄迴殿試朝考的全單。
同鄉京官還是老樣子。鄭莘田被任命為諫官已經來京城,梅霖病情嚴重,很是讓人擔心。黎樾喬老前輩那兒,父親沒去辭行,兒子已代為緻意。廣東的事,四月十八日得捷報,現將抄報寄迴。
兒子等在京城,自己明白謹慎從事,堂上各位老人,無須掛念。傢裏的事,蘭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樣成全?兒子希望父親大人告知一下。兒子謹稟,即請母親大人萬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稟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
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廿二,奉到手諭,敬悉一切。鄭小珊處,小隙①已解。男人前於過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來,念念改過,雖小必懲②,其詳具載示弟書中。
耳鳴近日略好,然微勞即鳴。每日除應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雖欲節勞,實難再節。手諭示以節勞,節欲,節飲食,謹當時時省記。
蕭辛五先生處寄信,不識靠得住否?龍翰臣父子,已於十一月初一日到;布疋綫索,俱已照單收到,惟茶葉尚在黃恕皆處。恕皆有信與男,本月可到也。男婦及孫男女等皆平安,餘詳於弟書,謹稟。(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注釋】
①隙:嫌隙。
②懲:懲戒。
【譯文】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
十月二十二日,收到手諭,敬悉所有。鄭小珊那兒,小小嫌隙已經解開。兒子以前對於過失,往往自己忽略瞭。自十月以來,念念不忘改過,雖然是小問題也會懲戒,詳細情況都寫在給弟弟的信中。
耳鳴近日稍好瞭些,不過稍微勞纍點便又會復發。每天除應酬外,不能不稍微自己用點功,雖想要節勞,實在難以再節瞭。手諭訓示兒子節勞、節欲、節飲食,我應該時刻謹記反省自己。
蕭辛五先生那裏寄信,不知可靠不?龍翰臣父子已在十一月初一到瞭。布疋、綫索均已照單子收到,隻有茶葉還在黃恕皆那裏。恕皆給我寫瞭信,這個月能到。兒媳婦以及孫兒孫女都平安,其餘的詳細寫在給弟弟的信中,謹此稟告。(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緻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前言
當關於曾國藩的傳記書籍越來越多,當人們將其越傳越神奇之時,我們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不管曾國藩聲名如何顯赫,人生怎樣傳奇,他也隻是一個凡人。如果我們用多麵而立體的眼光去迴顧他的一生,那麼他不僅僅是一個的政治傢、軍事傢,更大程度上,他是一個給予人們無數做人智慧的老者,一個參悟平常生活的智者。
從他親筆留下的傢書中,他的形象在我們麵前逐漸清晰,他非天資聰穎之輩。其父曾文亭“平生因學而睏苦”,便將學優而仕、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從早到晚耳提麵命,督促曾國藩用功讀書。曾國藩參加科舉三敗猶戰,終入翰林,拜師求學日課十二事,自省自戒。如此,終學有所成。
曾國藩是一個不怕犯錯懂得及時懺悔自新的人。麵對譏笑,他自嘲海涵,道齣寬懷之道;遭受政界架空,他靜思審慎之道;受到朝廷冷落,他反躬自省,瞭悟功成身退之道。曾國藩是一個讀書有心、養生有道的智者。在他的觀念中,“高明由於天分,精明在於學問”。“精明”是一個人內在氣質、外在行為的修養規範,而“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為讀書可變化氣質”。讀書雖有如此妙用,但書為人所用更要講求方法門道。所以曾國藩無數次將自己的讀書經驗、學習方法告知子弟,留下瞭大量寶貴傢書。
曾國藩讀書有道,教子有方,處事有原則,養生亦有竅門,注重養生更注重養心。縱觀他的一生,齣身於普通農傢的曾國藩,沒有超絕的資質,卻一步步走上晚清的政治舞颱,成為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死後被朝廷稱贊為“學問純粹,器識宏深,秉性忠誠,持躬清正”。這十六個字,足以看齣他修身齊傢治國的智慧。
曾國藩的成就引發瞭一代又一代人對他的研究,他的墨寶更是為後人所極力研究。本書收錄瞭曾國藩仕途多年來寫給一傢老小的書信,從修身、勸學、治傢、為政、軍事、、養生、理財等諸多方麵與傢人溝通、指教,互相提高,一起改進,不斷進步和完善。他的智慧與善良、他的自省與恒心、他對兄弟和後輩的教導與關愛、他的心懷傢人關愛傢鄉,無不感念著一代代人,無不透露著一位智者身上無窮的智慧與力量。讀之可以重溫古人傳奇,感受曆史長河裏的智慧,然後“取其精華,捨其糟粕”,體悟曾國藩傢信所帶給我們的現代啓示。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傳統傢書題材的書籍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會過於陳舊、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展現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印記,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溝通。書中的許多場景,比如處理傢庭矛盾、教育子弟的學業、應對外界的流言蜚語,雖然發生在清代,但其處理問題的思路和邏輯,對於我們今天處理職場關係、平衡傢庭事業,依然有著極強的藉鑒意義。我發現,很多睏擾現代人的焦慮和迷茫,在這些字裏行間都能找到一種超脫的、更具格局的解決方案。這絕不是一本“老古董”,而是指導現代人如何在喧囂塵世中保持定力的“指南針”。
評分初讀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的智慧,它並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飽含著一個長者對子嗣最真摯、最樸實的期盼和教誨。每一封信函,都像一位慈愛而嚴厲的父親在耳邊低語,娓娓道來如何修身、如何齊傢、如何對待功名利祿。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慎獨”和“自律”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後,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指導人們如何在無人監督時依然保持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操守。這種代代相傳的傢風熏陶,遠比空洞的道德口號來得有力,它教會的不是如何獲取成功,而是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有擔當的人,這種精神力量是無價的。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絕,它完美地平衡瞭文言的典雅與口語的親切。一方麵,它保留瞭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味和嚴謹,讀起來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節奏感;另一方麵,因為是傢書,其中又充滿瞭真情實感,沒有過度雕琢的辭藻,更多的是直抒胸臆,像是聽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自己的心路曆程。這種恰到好處的文風,使得即便是對古文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在稍微適應後迅速沉浸其中,體會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它不晦澀難懂,也不流於淺薄,而是提供瞭一種既有深度又具溫度的閱讀體驗,讓人在學習古人處世之道的過程中,也享受到瞭純粹的文字美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硬殼精裝,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在光綫下微微閃爍,顯得莊重而典雅,完全符閤“中華國學經典精粹”的氣質。我特彆喜歡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紙張,既保護瞭視力,又增添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觸摸到瞭那些泛黃的信箋。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細節之處見真章,比如書脊的處理,既牢固又美觀,讓人願意將它長久地珍藏在書架上。對於喜歡實體書、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次愉快的擁有過程,光是看著它靜靜地躺在那裏,就覺得品味提升瞭不少,完全值迴票價。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看重它的學術價值和對後代的影響。如今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快餐文化和碎片化信息,真正能靜下心來沉澱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少。這套“濛學傢訓本”,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反思和重塑價值觀的絕佳機會。它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鼕訓”。通過反復品味這些傢訓,我開始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那種“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實乾精神。它教會我更看重過程的積纍而非一時的得失,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於塑造下一代的品格將是極其寶貴的財富,也讓我對自己未來的教育理念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