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和
定价:29.80元
售价:20.9元,便宜8.9元,折扣70
作者:朱辉宇,焦国成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201082851
字数:
页码:1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经历数千年传承、融汇时代精神的美德,是中国人思想道德的灵魂,是构筑中国人时代精神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和/中国人的美德》主要内容包括:“和”的内涵及历史演变、“和”的一般要求、当代青少年怎样求“和”、背诵部分、熟读部分、齐桓公与管仲、文成公主进藏等。
辑 解析篇
“和”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和”的一般要求
当代青少年怎样求“和”
第二辑 菁华篇
背诵部分
熟读部分
第三辑 范例篇
陈桓公与邻交恶.自食恶果
齐桓公与管仲
狼瞫怒而不乱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陆贾劝和陈平、周勃
文成公主进藏
美味石头汤
“驼峰航线”的开辟
军事学院请老师
“白衣圣人”吴登云
中国“蓝盔部队”
团结拼搏的中国女排
见义勇为好司机曹茜
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
民族团结村、共同致富路
文明和谐的元宝村
扎西白珍为爱守候十七栽
从瓶子里逃生
八旬儿媳和她的百岁婆婆
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
王欣、顾金钟事迹
“磨店好人”
杨善洲感动中国
“给力公安”刘金国
中国羽毛球队实现“汤杯”五连冠
“天宫一号”团队
“和”的字源与原初理解
汉字“和”,在青铜铭文中,由一棵植物与一张口组成。而在更早的古汉语中,“和”(稣)字由“禾”与“龠”两部分构成,“禾”指示“稣”(和)的发音,“龠”表征“稣”(和)的含义。其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在甲骨文中,指一种有着几个管孔的具有早期短笛形制的吹奏乐器。《说文解字》中曾记载:“龠,乐之竹管三孑L,以和众声也”,即“龠”是一种有着三个孔的竹子做成的乐器,能够与其他乐声相互协调、相互整合。由此,“稣”(和)也直接被用来指示一种古乐器名,如《尔雅·释乐》所言:“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巢”是形制稍大的笙,“和”是相对小一点儿的笙。
通过对“和”的字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和”与音乐密切相关,正如《庄子·杂篇》所言:“《乐》以道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音乐不是一个声音的简单重复,而是不同声调、音频等的有机结合。从这种有关乐器和音乐的理解拓展开来,我们就可以将“和”理解为不同要素(人或物)的协调与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所谓礼乐,音乐与礼仪是紧密结合的,两者共同确立了“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论篇》)“乐”与“礼”分别确定了“天地之序”与“天地之和”,进而共同构造了和谐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论语》强调了“礼”与“和”的关联:“礼之用,和为贵。”有鉴于此,我们在理解“和”的时候,就应该关注与“和”相关的礼,关注各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和”的传统理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和”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和”的思想广泛涉及人性、政治、道德等多个方面。(参考朱辉宇著《平行与交错——多元性世界中的全球道德责任研究》,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223页)总体而言,“和”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从人性品质的角度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表达这些情感,只有那些内心平和、行为处事遵循中道的人,才能恰当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达到“和”的状态。《中庸·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喜悦、愤怒、哀伤、快乐等情感没有展露,心灵未受外物侵扰,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这些情感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出来,就是所谓的“和”。当然,要实现这种内心情感的和谐有序,必须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
辑 解析篇
“和”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和”的一般要求
当代青少年怎样求“和”
第二辑 菁华篇
背诵部分
熟读部分
第三辑 范例篇
陈桓公与邻交恶.自食恶果
齐桓公与管仲
狼瞫怒而不乱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陆贾劝和陈平、周勃
文成公主进藏
美味石头汤
“驼峰航线”的开辟
军事学院请老师
“白衣圣人”吴登云
中国“蓝盔部队”
团结拼搏的中国女排
见义勇为好司机曹茜
带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
民族团结村、共同致富路
文明和谐的元宝村
扎西白珍为爱守候十七栽
从瓶子里逃生
八旬儿媳和她的百岁婆婆
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
王欣、顾金钟事迹
“磨店好人”
杨善洲感动中国
“给力公安”刘金国
中国羽毛球队实现“汤杯”五连冠
“天宫一号”团队
一直以来,我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和”这个概念,似乎比其他几者更加难以捉摸,也更加飘渺。“和”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温良恭俭让吗?是避免冲突吗?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揭开了“和”的神秘面纱。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土壤中的实践。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和”是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工作中,如何通过“和”来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在家庭中,如何通过“和”来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甚至在国际关系中,如何通过“和”来化解矛盾,实现共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和”描绘成一种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强调了“和”的相互性,即只有双方都秉持“和”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和谐。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洞察,让我明白了“和”的力量,并非来自压抑,而是来自共同的追求和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在生活中去实践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温度,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宏大的概念,而是从最细微的生活细节入手,去阐释“和”这个核心的美德。书中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如何沟通,如何理解彼此的用意,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一对老夫妇如何在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上,通过互相退让和包容,最终化解了潜在的争执,反而让彼此更加理解和珍惜。这种描绘真实而动人,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身边的家人,也反思了自己在与亲近的人相处时,是否也能够做到同样的体贴和温柔。书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那种需要你咬文嚼字去理解的书,而是让你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我常常会在睡前翻几页,让书中的智慧慢慢浸润我的思绪,感觉自己一天积累的疲惫和烦恼,都在这温柔的文字中得到了抚慰。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和”,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智慧选择,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关系中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古朴的笔触勾勒出汉字“和”,字体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韵味。我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有着模糊的概念,觉得它是一种温良恭俭让,是一种不争不抢的处世哲学。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才发现“和”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书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将“和”这个概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的和谐相处,到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再到国家层面的和平共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德。我尤其喜欢其中讲述的几个关于古代贤达如何化解矛盾、促进团结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读完之后,我感觉到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仿佛长久以来积压在心底的浮躁被一股清流洗涤干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引领我走向一个更加平和、更加圆融的境界。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践行书中所倡导的“和”的精神,让它成为我为人处世的指南。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一种对东方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它所蕴含的,是比外表更加深邃的哲学。“和”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的礼仪,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个概念解构,再重塑,让我们看到“和”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讲述了古人如何通过“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如何通过“和”来促进文化的交流,甚至是如何通过“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和”的辩证分析,它并非一味地强调妥协,而是指出在“和”的框架下,如何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原则。这种 nuanced 的理解,让我对“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是“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的更高境界。这本书,无疑是带领我探索中国传统美德,理解“和”之精髓的一本极佳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如其分地填补了我心中对中国传统美德认知上的一个空白。我一直觉得“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维度。很多人习惯于强调“奋斗”、“进取”,但却忽略了,真正的强大,有时恰恰体现在“和”的力量上。这本书没有采用生硬的学术语言,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将“和”的美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让我看到,“和”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包容万象的胸怀;“和”并非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取舍。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和”是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扮演着稳定器和粘合剂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君子和而不同”的论述,它精准地阐释了“和”的最高境界,即在保留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求得整体的和谐。这让我意识到,“和”并非是抹杀个性,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最终实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启迪智慧,指引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通往内心平和与社会和谐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