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陈虬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胡珠生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002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陈虬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杰出成就载入史册,本书括陈虬*为重要的变法思想专著。 胡珠生所编的《陈虬集/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系统阐述了陈氏的维新思想,许多言论已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之先声,对于研究晚清维新派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前言
编例
卷一 专著一
《治平三议》序
治平三议
宗法议
封建议
大一统议
十科表一
十科表二
十科表三
卷二 专著二
《经世博议》序
经世博议
法天
变法
保民
治河
筹海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近代史学大家陈虬先生的文集,这套《陈虬集》的装帧古朴典雅,颇有大家风范。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对此类学者的文稿素来抱有极高的期待。初读之下,便被其中蕴含的深厚学养和敏锐洞察力所折服。陈先生的文字,既有传统文人的细腻与沉静,又不乏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求索的激扬与批判精神。尤其是在论及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应对西学东渐的冲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条出路时,他所提出的见解,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旧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关于地方自治和教育改革的论述,陈先生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他并非盲目鼓吹全盘西化,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许多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的建议。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那些充满智慧的论断,感受那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的魅力。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剧变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学术良知的典范之作。它对我理解那个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评分这套文集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你会被陈虬先生那股扑面而来的正气所震撼,他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不矫饰,不浮夸,是那种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风骨。但是,当你深入到他的具体论述中,比如他关于经济政策或外交策略的看法时,你会发现,有些观点虽然在当时具有颠覆性,但放到今天的视角下看,也会略显局限,这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既要尊重历史人物的时代局限性,也要学习他们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我个人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他在家书中流露出的对家人朋友的真挚情感,那些笔墨间渗透出的温情,使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形象瞬间立体了起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重压下努力平衡着个人抱负与社会责任的鲜活个体。这种兼具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的交织,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总想探究他每一段经历背后的心路历程。
评分这套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完全称得上是一流的工艺品,这对于阅读体验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我发现自己更愿意将它放在手边,而不是仅仅依赖电子设备。陈虬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特有的韵律感,特别是那些早期的诗文和散记,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古典美学上的享受。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论述,这部分内容在当时的研究中可能并不被主流关注,但陈虬先生却敏锐地意识到了文化根脉对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超越其时代视角的远见卓识。他不仅在关注宏大的国家命运,也在默默守护着那些易逝的文化碎片。总而言之,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味的书籍,它不仅是一部学术文献的汇编,更是一面映照近代知识分子复杂内心世界的镜子,值得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史有兴趣的读者细细研读。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主要是冲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这个系列的品牌去的,这个系列一向以收录的文献的权威性和整理的严谨性著称。而这本陈虬先生的文集,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的体例编排非常得当,采用了时间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读者在梳理陈先生的思想发展脉络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我最欣赏的是校注部分,那些繁复的引文出处和生僻词语的注释做得极其详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研究人员也能较为顺畅地进入到陈虬先生的学术世界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几篇关于古典文献考证的短札,那简直就是一篇篇精巧的学术侦探故事,字里行间透露出考据学派扎实的功底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学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严谨的方法,还原历史真相的。对于渴望了解当时学界风貌和学术规范的后来者来说,这套书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操作指南”。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套文集的兴趣点在于“中国近代人物”这个标签,我期待的是政治风云的波澜壮阔,或者是思想论战的刀光剑影。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陈虬先生的文集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内在的、关于“如何做学问”和“如何做人”的启示。他不是那种纯粹的政论家,也不是单纯的学院派,他更像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试图用这些资源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者。书中关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回归与重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陷入虚无的口号之中,而是脚踏实地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和实业来振兴民族。这种务实的态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整套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富匠心,仿佛是在引导读者完成一次对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考察,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