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云南高校学术文库 文化动力论: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研究
定价:42.00元
作者:仝品生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8218197
字数: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动力是指文化实践或动力的作用逻辑——文化动力机制。它往往通过文化策略或工具的形式在社会变革时期以意识形态(显性)和生活、行为、信念(隐性)的方式作用于新旧文化思想观念,以理想化的方式形成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干预。文化动力的发生与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继承下来的,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内化和丰富,终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符号意义系统——主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文化动力机制是在长期的文化社会化进程中形成并遵循特定的历史发生逻辑,有着适应性、现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了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和谐发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需要社会、政治内源性的有序的进步。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章 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宗教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中的宗教
三、基督教及其文化实践
四、佛教及其文化实践
五、伊斯兰文化实践与两大宗教文化实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文化动力机制:伊斯兰主体文化形成及其意识形态化
一、历史的沉积和文化的孵化
二、伊斯兰文化动力化的历史过程
三、伊斯兰复兴历史中的文化活动家
第三章 文化动力的建构:伊斯兰意识形态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伊斯兰教育及其变革
二、伊斯兰法(沙里亚)的实施及其变化
三、伊斯兰宗教制度的潜移默化
四、民间苏菲主义对伊斯兰文化的推动与发展
五、伊斯兰非组织、团体的维系与发展
第四章 文化动力的本体:伊斯兰意识形态的文化内涵
一、“认主独一”的一元论
二、“穆斯林皆兄弟”的民族统一观
三、“政教合一”的政体观
四、“公平、正义”的社会观
五、包容一切的“自足性”
第五章 文化挑战与动力发生
一、18、19世纪伊斯兰面临的挑战
二、伊斯兰社会改革
三、反殖反帝的时代主题
四、伊斯兰民族主义
五、政治行动主义
六、伊斯兰现代主义
第六章 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的作用方式
一、民族斗争中的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
二、社会变迁中的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
三、全球化进程中的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
四、恐怖主义中的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
五、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伊斯兰文化动力机制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仝品生,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1997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2003年至2006年在云南师范大学攻读英语语言学与翻译理论方向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分配到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任教;2007年至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得文化学方向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文化学。主持或参与省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3项,参编教材1部,主编论文集1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对于这本书,我最为惊艳的是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文化研究范式,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对“文化动力论”的阐释更加立体和深入。我注意到书中大量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进行了批判性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而作者在批判中提出的新观点,尤其是在论述“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内在机制时,展现了其深刻的洞察力。书中关于文化如何在权力场域中被协商、被建构、被再生产的论述,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研究一种现象,更是在探索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解社会和文化的新路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角。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化现象看似杂乱无章,但通过“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这一理论,我似乎找到了梳理和解读这些现象的钥匙。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直面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张力,以及意识形态如何在这种张力中发挥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剖析,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化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这种研究方式,让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收获是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从一个静态的概念,转化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作者以“动力论”为切入点,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并非是被动接受的产物,而是在各种力量的驱动下不断生成、演变和自我否定的。而“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的研究,则进一步阐明了这种动力背后的核心机制。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意识形态过滤和塑造的结果,而这种塑造并非单向的,它与主体性的形成、权力关系的运作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息息相关。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顿悟”,它不断地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化现象的本质,也照出了我们自身在文化洪流中的位置。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与多层面。作者在梳理理论脉络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观察,勾勒出意识形态如何渗透进文化肌理,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化形态的动态循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主体”的界定,它并非简单的指代某一个群体,而是包含了权力、话语、身份等多个维度,这使得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书中对于意识形态的“化”的分析,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说教或宣传,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塑造,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不被察觉的权力运作。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产品,无论是书籍、电影,还是新闻报道,似乎都能从中看到意识形态的影子。这种“看见”的能力,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我,那是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视觉语言,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深刻思想。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分量所吸引,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厚重,更是内容上可能蕴含的知识密度。我一直对文化现象背后的驱动力充满好奇,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度。这本书的标题“文化动力论”和副标题“主体文化意识形态化研究”点燃了我探索的火花。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剖析了文化是如何在内部产生动力,又是如何通过意识形态的构建来塑造和维系自身的。这种研究路径,如果能深入浅出地阐释,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社会变迁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扎实的理论框架,以及严谨的学术论证,能够让我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鲜活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的文化现象相结合,这样会让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将书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