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 9787516600979 新华出版社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 9787516600979 新华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朝雯 著
图书标签:
  • 媒介文化
  • 报人小说
  • 现代文学
  • 新闻传播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20世纪文学
  • 新华出版社
  • 中国现代文学
  • 大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00979
商品编码:299165460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

定价:29.00元

作者:胡朝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166009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本书始终将报人小说置于与新文学相比较的视域中进行论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对立,不在新文学所定义的“意义”范围来探讨报人小说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直接给出报人小说的文学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接受的维度,通过文本本身结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吸引力来考察报人小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内容提要


  “报人小说”的命名以作者的职业为标志,是因为职业这一显在因素对其内在本质发生了作用。“报人小说”家们大多以从事报刊新闻工作作为起点,兼记者、编辑、作者于一身。他们的作品在题材上与新闻互为表里呈现出与报刊紧密相联的特征。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周瘦鹃、严独鹤、姚鹓雏、朱鸳雏、许瘦蝶、陈蝶仙、陈小蝶——“总在禽鸟昆虫中打滚”,还透着奇零的幽怨;江红蕉、范烟桥、程小青、张枕绿、张碧梧——一派风花雪月,怡红快绿;包天笑、徐卓呆、胡寄尘、赵苕狂、张舍我、张恨水——满是狷介不羁与自我放逐的意味;海上漱石生、洪都百炼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求幸福斋主——仿古的笔名仿佛执意要把自己留在那早已逝去的遥远的年代。这是生不逢时的一群人。他们大多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十年寒窗苦,预备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科举废除,堵塞了他们求取功名的道路。当他们只剩下手中一枝笔时,便选择了卖文为生,投身于刚刚兴起的现代传媒业。“文字劳工”式的笔墨生涯使他们赢得了较为稳定的大众读者源,也为他们带来充满贬义的共同的名字:“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被鲁迅等新文学家们骂得斯文扫地。他们就这样带着类似黥刑的烙印行走在现代文学史中。本书始终将报人小说置于与新文学相比较的视域中进行论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对立,不在新文学所定义的“意义”范围来探讨报人小说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直接给出报人小说的文学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接受的维度,通过文本本身结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吸引力来考察报人小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目录


引言
章 小说与报刊的历史渊源及相互影响之关系
节 小说与报刊结缘及“报人小说”的产生
一、小说作为“群治”工具而登上报刊
二、1920年代的“报人”与“报人小说”
第二节 作为副文本的报刊内容与小说传播、接受的关系
一、报纸副刊与报人小说的“消闲”
二、报刊新闻与报人小说的“真实”
三、报刊图片与报人小说的大众接受

第二章 1920年代主要文学报刊、出版机构与报人小说的关系
节 以严独鹤为灵魂的文学报刊及世界书局小说出版
一、报刊概况
二、严独鹤与世界书局的商业策划与运作
第二节 以周瘦鹃为中心的文学报刊及大东书局小说出版
一、主要期刊概况
二、周瘦鹃系列刊物之特色与大东书局的出版业
第三节 《小说世界》与《小说月报》改组及商务印书馆小说出版
一、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小说世界》
二、《小说世界》与改组后的《小说月报》之关系
三、胡寄尘与商务印书馆

第三章 报人小说的个案研究
节 连载小说特殊的文本制作方式
一、随写随刊——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下的连载小说
二、“作为单日的畅销书”——连载小说对读者“想象共同体”建构的意义
第二节 报人小说与其他大众媒介的共生状态
一、1920年代小说对电影、戏剧的贡献
二、电影、戏剧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报人小说类型化与读者阅读期待的互动
一、社会言情故事的讲述与阅读
二、社会言情故事于“消遣”之外的意义

第四章 1920年代报人小说与“五四新文学”的对立与互动
节 从《上海画报》上的另面胡适说起
第二节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小说与传统副刊小说
一、从“四大副刊”的发展历程看他们和传统副刊的关系
二、“四大副刊”的趣味性宗旨
三、五四语境下的“四大副刊”小说与传统副刊小说
第三节 新文学与报人小说的三次理论论争
一、更接近单方面的“讨伐”而非“论争”的次对垒
二、由《小说月报》改组及《小说世界》出刊引发的第二次论争
三、《申报·自由谈》易主后的第三次论争

结语

作者介绍


  胡朝雯,湖南衡山人,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目前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已在《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为《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专栏撰写相关学术札记多篇。

文摘


序言



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 (1920—1929)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 9787516600979 内容简介: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1920-1929)中国报刊媒介飞速发展背景下,报人小说这一独特文学现象的兴起、发展及其文化内涵。聚焦于这一时期活跃在报刊界并以报纸为主要创作和发表阵地的作家群体,本书旨在勾勒出报人小说在特定媒介环境下的生成逻辑、艺术特征、主题意蕴以及其对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刻影响。 时代背景:报业革命与文化转型 20世纪初的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一历史节点,报刊作为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报纸的普及、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化运作的引入,使得报刊不仅成为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所。报纸的“副刊”文化逐渐兴盛,成为文学创作和读者互动的重要阵地。报纸的周期性、时效性和大众化传播特点,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审美趣味和叙事策略。 正是在这样的媒介变革浪潮中,一批具有新闻记者身份的作家应运而生,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直接体悟,在报纸上创作出大量引人入胜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品,我们统称为“报人小说”。它们既是新闻从业者对时代症候的深刻反思,也是文学在新的媒介土壤中绽放出的独特花朵。 报人小说的生成逻辑:媒介与身份的交织 本书的研究将报人小说置于媒介文化视域下进行审视,强调报刊媒介的特殊性如何塑造了报人小说的生成逻辑。 职业身份的烙印: 报人作为信息采集者和传播者,其职业身份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新闻敏感。他们习惯于从事件的表象深入肌理,关注社会事件的来龙去脉,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经验和技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使得报人小说往往具备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善于描摹社会生活的细节,反映时代的热点问题。 报刊的传播特性: 报纸作为大众媒介,其传播的即时性、周期性和碎片化特点,对小说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报人小说为了适应报纸连载的节奏,往往注重故事的吸引力,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起,以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报纸的版面限制也可能影响叙事的宏大性,促使作家更倾向于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报纸的读者群体广泛,这也使得报人小说在语言上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力求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 报纸副刊的功能演变: 20世纪20年代,报纸副刊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它不仅是新闻的补充,更是文化交流、文学创作和思想争鸣的平台。副刊为报人小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这些作品能够迅速传播,并形成一定的读者群。报人与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小说的创作方向和内容。 艺术特征:现实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报人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又在媒介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创新之处。 精炼的叙事与人物塑造: 为了适应报刊的连载需求,报人小说往往采用精炼的叙事手法,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人物塑造上,倾向于刻画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人物,通过鲜明的个性展现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生活境遇。 强烈的现实关怀: 报人小说深刻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国家命运到民生疾苦,从社会弊端到人性挣扎,无不被其笔下触及。这些小说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反映了报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类型化的叙事倾向: 为了迎合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报人小说在叙事上常常带有一定的类型化倾向,例如侦探小说、爱情小说、社会风俗小说等。这些类型化的叙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报人小说能够更有效地与读者建立联系。 语言的通俗化与生活化: 报人小说的语言风格往往更加贴近口语,通俗易懂,生动鲜活。作家们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将社会现实中的对话、场景、情感真实地还原出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主题意蕴: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与社会反思 报人小说所探讨的主题,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图景。 都市生活的浮华与幻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都市成为社会变迁的缩影。报人小说笔下的都市,既有摩天大楼、纸醉金迷的繁华景象,也隐藏着贫富差距、阶级矛盾、人情冷漠等阴暗面。作家们通过描绘都市男女的爱情纠葛、事业沉浮、精神困境,展现了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迷茫。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1920年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期。报人小说中,常常出现传统家庭观念、道德伦理与新兴思想、自由解放之间的冲突。作家们对这种碰撞下的个体选择、家庭危机、社会动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革命浪潮下的社会变迁: 革命思潮在这一时期此起彼伏,对社会结构和民众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报人小说中,不乏对政治斗争、社会革命的描摹,也反映了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觉醒与彷徨。 民族危机下的家国情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主权的危机,报人小说中常常流露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表达了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人性深处的探索: 在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报人小说也开始深入探索人性的多面性。从个人欲望的膨胀到道德底线的失守,从理想的追求到现实的妥协,作家们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展现。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20世纪20年代报人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更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丰富文学史的视野: 本研究将报人小说置于媒介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分类,揭示了文学在特定媒介环境下的生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丰富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认识。 深化媒介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本书为理解媒介在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它证明了媒介并非仅仅是文学的载体,而是能够深刻影响文学的体裁、风格、主题乃至思想内容的决定性因素。 展现20年代社会文化风貌: 报人小说以其贴近现实、关注民生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20年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图景。通过对这些小说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 反思当下媒介时代的文学创作: 在当今信息爆炸、媒介融合的时代,研究20世纪20年代报人小说与报刊媒介的关系,对于我们反思当下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的完成,旨在为文学史研究、媒介文化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报人小说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更能深刻体会文学在不同媒介环境下的生命力与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让我眼前一亮。192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报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而报人小说,顾名思义,便是由报社记者、编辑等从事报业工作的人士创作的小说。我一直觉得,这些作者身处新闻第一线,对社会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察,他们的笔触往往更加贴近现实,也可能蕴含着更为尖锐的社会观察。将“媒介文化”引入研究视角,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某个时期的小说作品,更是要探讨报纸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比如,报纸的篇幅限制、读者群体、传播速度等等,是否塑造了报人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情节设置,甚至语言风格?再者,报人小说在当时的传播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起到了引导舆论、普及新知、甚至是启蒙民智的作用?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地解读这些问题,从媒介的维度去解构报人小说,挖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那就太有价值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

评分

拿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提出的研究视角吸引了。“媒介文化视域”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把我从传统的文学史框架中拉了出来。19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报纸的兴起和普及,无疑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我一直在思考,报纸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它的传播特点,比如信息的即时性、话题的广泛性、叙事的通俗性,是否对那个时期涌现的报人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猜想,这些报人,他们本身就熟悉报纸的运作模式,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创作很可能更加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典型塑造,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可能受到报纸篇幅的限制,不得不采用更为精炼、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分析报纸的媒介特性如何渗透到报人小说的创作基因中,比如叙事结构、语言风格、题材选择等方面,并且考察这些小说在报纸这一媒介上的传播效果,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作用,那就太有意义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视角,让我看到报人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媒介生态和社会文化交织的产物。

评分

读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研究课题。192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活力的时代,报纸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报人小说作为这个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也值得深入探究。我一直觉得,从事报业的人,他们往往对社会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更为直接的接触,他们的文字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而“媒介文化视域”的引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传播背景下考察。我想象着,报纸这种媒介的特性,比如其时效性、普及性、读者群的广泛性,是否塑造了报人小说的叙事特点?例如,是否更注重情节的吸引力,人物形象是否更加鲜明,语言风格是否更加通俗易懂?同时,报人小说在报纸这一平台上的传播,又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揭示报人小说在媒介文化生态中的独特地位,那就太棒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文学与传播之间深刻联系的窗口,让我看到报人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和文化价值。

评分

天啊,我最近竟然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封面设计得特别有年代感,而且书名直戳我心窝的书,叫《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一看出版社是新华,而且还有那个熟悉的ISBN号,感觉就挺靠谱的。1920年代,那可是民国初年,社会风起云涌,报业蓬勃发展,同时也是新文学萌芽、百花齐放的时代。报人小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我想象着那些活跃在报社里的文人墨客,他们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他们的文字如何在报纸这个新兴的媒介上,以小说的形式,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百态、人性挣扎,甚至是中国现代性的开端。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报纸这一媒介的特性如何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叙事方式、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这些小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文化观念,那就太精彩了。我很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和文学样貌。尤其是“媒介文化视域”这个提法,感觉非常前沿,它不是简单地把报人小说作为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生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这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和视野充满了好奇。

评分

刚看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报人坐在拥挤的报社里,一边敲打着油印机,一边奋笔疾书,写下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故事。1920年代,那是一个多么充满活力的十年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仍在,各种思潮涌动,而报纸正是这些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报人小说,我想象起来,应该带有记者式的敏锐和小说家的想象力。他们写的人物,是不是更鲜活、更接地气?他们写的故事,是不是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比如城市生活的变迁、知识分子的迷茫、底层人民的挣扎?而“媒介文化视域”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角度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分析小说的内容和艺术技巧,而是要探讨报纸这种媒介的特性,比如其快速、碎片化、大众化的特点,是如何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形式和内涵的。我也好奇,在那个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塑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又反过来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创作方向。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揭示这些相互作用,那将是对那个时代文学与传播关系的一次深刻挖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