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
定价:29.00元
作者:胡朝雯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166009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本书始终将报人小说置于与新文学相比较的视域中进行论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对立,不在新文学所定义的“意义”范围来探讨报人小说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直接给出报人小说的文学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接受的维度,通过文本本身结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吸引力来考察报人小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内容提要
“报人小说”的命名以作者的职业为标志,是因为职业这一显在因素对其内在本质发生了作用。“报人小说”家们大多以从事报刊新闻工作作为起点,兼记者、编辑、作者于一身。他们的作品在题材上与新闻互为表里呈现出与报刊紧密相联的特征。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周瘦鹃、严独鹤、姚鹓雏、朱鸳雏、许瘦蝶、陈蝶仙、陈小蝶——“总在禽鸟昆虫中打滚”,还透着奇零的幽怨;江红蕉、范烟桥、程小青、张枕绿、张碧梧——一派风花雪月,怡红快绿;包天笑、徐卓呆、胡寄尘、赵苕狂、张舍我、张恨水——满是狷介不羁与自我放逐的意味;海上漱石生、洪都百炼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求幸福斋主——仿古的笔名仿佛执意要把自己留在那早已逝去的遥远的年代。这是生不逢时的一群人。他们大多从小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十年寒窗苦,预备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科举废除,堵塞了他们求取功名的道路。当他们只剩下手中一枝笔时,便选择了卖文为生,投身于刚刚兴起的现代传媒业。“文字劳工”式的笔墨生涯使他们赢得了较为稳定的大众读者源,也为他们带来充满贬义的共同的名字:“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被鲁迅等新文学家们骂得斯文扫地。他们就这样带着类似黥刑的烙印行走在现代文学史中。本书始终将报人小说置于与新文学相比较的视域中进行论述,但又打破“雅”“俗”二元对立,不在新文学所定义的“意义”范围来探讨报人小说的价值,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直接给出报人小说的文学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引入读者接受的维度,通过文本本身结合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因素,对读者阅读产生的吸引力来考察报人小说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目录
引言
章 小说与报刊的历史渊源及相互影响之关系
节 小说与报刊结缘及“报人小说”的产生
一、小说作为“群治”工具而登上报刊
二、1920年代的“报人”与“报人小说”
第二节 作为副文本的报刊内容与小说传播、接受的关系
一、报纸副刊与报人小说的“消闲”
二、报刊新闻与报人小说的“真实”
三、报刊图片与报人小说的大众接受
第二章 1920年代主要文学报刊、出版机构与报人小说的关系
节 以严独鹤为灵魂的文学报刊及世界书局小说出版
一、报刊概况
二、严独鹤与世界书局的商业策划与运作
第二节 以周瘦鹃为中心的文学报刊及大东书局小说出版
一、主要期刊概况
二、周瘦鹃系列刊物之特色与大东书局的出版业
第三节 《小说世界》与《小说月报》改组及商务印书馆小说出版
一、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小说世界》
二、《小说世界》与改组后的《小说月报》之关系
三、胡寄尘与商务印书馆
第三章 报人小说的个案研究
节 连载小说特殊的文本制作方式
一、随写随刊——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下的连载小说
二、“作为单日的畅销书”——连载小说对读者“想象共同体”建构的意义
第二节 报人小说与其他大众媒介的共生状态
一、1920年代小说对电影、戏剧的贡献
二、电影、戏剧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 报人小说类型化与读者阅读期待的互动
一、社会言情故事的讲述与阅读
二、社会言情故事于“消遣”之外的意义
第四章 1920年代报人小说与“五四新文学”的对立与互动
节 从《上海画报》上的另面胡适说起
第二节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小说与传统副刊小说
一、从“四大副刊”的发展历程看他们和传统副刊的关系
二、“四大副刊”的趣味性宗旨
三、五四语境下的“四大副刊”小说与传统副刊小说
第三节 新文学与报人小说的三次理论论争
一、更接近单方面的“讨伐”而非“论争”的次对垒
二、由《小说月报》改组及《小说世界》出刊引发的第二次论争
三、《申报·自由谈》易主后的第三次论争
结语
作者介绍
胡朝雯,湖南衡山人,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目前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已在《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为《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专栏撰写相关学术札记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让我眼前一亮。1920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报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影响力不言而喻。而报人小说,顾名思义,便是由报社记者、编辑等从事报业工作的人士创作的小说。我一直觉得,这些作者身处新闻第一线,对社会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体察,他们的笔触往往更加贴近现实,也可能蕴含着更为尖锐的社会观察。将“媒介文化”引入研究视角,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某个时期的小说作品,更是要探讨报纸这种媒介形式本身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比如,报纸的篇幅限制、读者群体、传播速度等等,是否塑造了报人小说独特的叙事节奏、情节设置,甚至语言风格?再者,报人小说在当时的传播过程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起到了引导舆论、普及新知、甚至是启蒙民智的作用?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地解读这些问题,从媒介的维度去解构报人小说,挖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意义,那就太有价值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
评分拿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提出的研究视角吸引了。“媒介文化视域”这个概念,一下子就把我从传统的文学史框架中拉了出来。19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报纸的兴起和普及,无疑为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我一直在思考,报纸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它的传播特点,比如信息的即时性、话题的广泛性、叙事的通俗性,是否对那个时期涌现的报人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猜想,这些报人,他们本身就熟悉报纸的运作模式,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他们的创作很可能更加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典型塑造,以及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可能受到报纸篇幅的限制,不得不采用更为精炼、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分析报纸的媒介特性如何渗透到报人小说的创作基因中,比如叙事结构、语言风格、题材选择等方面,并且考察这些小说在报纸这一媒介上的传播效果,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作用,那就太有意义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解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视角,让我看到报人小说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媒介生态和社会文化交织的产物。
评分读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研究课题。192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活力的时代,报纸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报人小说作为这个时期特有的文学现象,也值得深入探究。我一直觉得,从事报业的人,他们往往对社会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更为直接的接触,他们的文字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而“媒介文化视域”的引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文学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传播背景下考察。我想象着,报纸这种媒介的特性,比如其时效性、普及性、读者群的广泛性,是否塑造了报人小说的叙事特点?例如,是否更注重情节的吸引力,人物形象是否更加鲜明,语言风格是否更加通俗易懂?同时,报人小说在报纸这一平台上的传播,又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文化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揭示报人小说在媒介文化生态中的独特地位,那就太棒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文学与传播之间深刻联系的窗口,让我看到报人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时代信息和文化价值。
评分天啊,我最近竟然在书店里翻到一本封面设计得特别有年代感,而且书名直戳我心窝的书,叫《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一看出版社是新华,而且还有那个熟悉的ISBN号,感觉就挺靠谱的。1920年代,那可是民国初年,社会风起云涌,报业蓬勃发展,同时也是新文学萌芽、百花齐放的时代。报人小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我想象着那些活跃在报社里的文人墨客,他们不仅是新闻的生产者,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思考者,他们的文字如何在报纸这个新兴的媒介上,以小说的形式,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百态、人性挣扎,甚至是中国现代性的开端。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报纸这一媒介的特性如何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叙事方式、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这些小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文化观念,那就太精彩了。我很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和文学样貌。尤其是“媒介文化视域”这个提法,感觉非常前沿,它不是简单地把报人小说作为一个孤立的文学现象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媒介生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考察,这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深度和视野充满了好奇。
评分刚看到《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报人坐在拥挤的报社里,一边敲打着油印机,一边奋笔疾书,写下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故事。1920年代,那是一个多么充满活力的十年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仍在,各种思潮涌动,而报纸正是这些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报人小说,我想象起来,应该带有记者式的敏锐和小说家的想象力。他们写的人物,是不是更鲜活、更接地气?他们写的故事,是不是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比如城市生活的变迁、知识分子的迷茫、底层人民的挣扎?而“媒介文化视域”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角度非常独特。它不是简单地分析小说的内容和艺术技巧,而是要探讨报纸这种媒介的特性,比如其快速、碎片化、大众化的特点,是如何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形式和内涵的。我也好奇,在那个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塑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又反过来影响了报人小说的创作方向。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揭示这些相互作用,那将是对那个时代文学与传播关系的一次深刻挖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