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常山-科学导游指南 | 作者 | 陈东,陈安泽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 ISBN | 9787542760999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11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常山科学导游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浙赣首站,四省通衢、钱江源头,绿色常山、我国首枚“金钉子”地层剖面、地质地史、地质背景、地史演化、研究概略、历史沿革、三衢山文化、常山人文特色之、游览常山等等。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纵览常山 浙赣首站,四省通衢 钱江源头,绿色常山 我国枚“金钉子”地层剖面 地质地史 地质背景 地史演化 研究概略 历史沿革 三衢山文化 常山人文特色之 游览常山 黄泥塘园区 三衢山园区 青石园区 常山港园区 常山旅游 金钉子——一个美丽诱人的典故 奥陶纪的馈赠知多少 常山何以被称为“胡柚之乡” 观赏石之乡 旅游资讯 行 住 吃 游 购 娱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编制出版编目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常山科学导游指南》: 常山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东南缘,与华夏古陆相接壤,球川—萧山深大断裂带斜贯县域,具有典型的扬子地台构造特征。 常山国家地质公园及其邻区,经历了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五期构造运动。地层及岩石的构造形迹表明,主要构造期为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形迹清晰,表现强烈。其他构造期总体表现微弱。 8亿年前晋宁期地质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而形成宽缓的褶皱构造。扬子古陆与南侧的华夏古陆碰撞、走滑、拼贴,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陆块。 志留 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加里东运动,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抬升,从而形成宽缓的褶皱构造。 2亿多年前晚三叠世期间发生的印支运动,是常山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运动,表现为北东向褶皱与断裂体系。强烈的印支期构造运动影响了整个晚古生代末以前的所有地层,并对晋宁、加里东期构造特征产生了继承、改造或叠加作用,奠定了常山和整个浙西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北东向发育良好的向斜之间,大多缺失背斜,而被延伸稳定的北东向高角度逆断层所替代。 侏罗一白垩纪期间发生的燕山运动,是我国地质学家翁文灏于1927年以华北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的地质构造运动。该构造运动在常山地区主要表珊为以北东向脆性断裂为主、北北东和北西切断裂为次的地质构造框架;中生代陆相盆地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北东方向展布。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手头有一本关于“城市园林史”的专著,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园林仅仅是“审美空间”的理解。这本书是从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的角度切入的,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人工干预植被分布,来改善城市环境、控制疫病传播,甚至影响市民的集体情绪。它对比了东西方在处理城市绿化问题上的核心差异,比如东方园林对“借景”和“意境”的追求,与西方强调功能性、对称性的公共绿地设计理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城市绿肺”概念的早期萌芽的追溯,原来早在一两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在用非常朴素但有效的方法,试图对抗工业化带来的空气污染。这本书的图文排版极其考究,大量的历史地图和建筑平面图,清晰地展示了绿化带在城市肌理中的演变轨迹。它成功地将园艺学、社会学和城市地理学这几个看似不相关的学科,串联成了一部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化史。
评分最近在研读一本关于“航海日志中的植物记录与早期全球贸易”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十七、十八世纪,船队携带的植物学家和随船医生,在远洋航行中记录下的新发现,以及这些植物是如何被引入欧洲的植物园和药房体系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而是深入探讨了“异域植物知识”的传播机制——信息是如何被筛选、翻译和本地化的。书中通过比对不同船长的日志,揭示了当时对热带植物的认知是如何充满偏见和想象力的。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早期航海医学中,如何利用植物资源来对抗坏血病等疾病,这种将植物学与医学史相结合的视角非常吸引我。这本书的引证非常扎实,阅读起来很有安全感,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让我能够透过贸易的表象,看到科学知识在全球流动中的复杂张力。它证明了,那些被随手记录下的草药描述,往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认知史上的关键节点。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植物的著作,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传统草药和本土生态充满好奇的“老学究”量身定做的。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娓娓道来那些深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植物故事。作者显然花了大把时间在田间地头,对那些寻常不过的野草,都能挖掘出令人惊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我尤其欣赏它对植物形态描写的细致入微,那种笔触,仿佛能让你隔着纸张闻到清晨泥土的湿气和草叶的芬芳。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植物生长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但又丝毫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就像跟着一位饱经风霜的植物学家,在山间小径上进行了一场不被打扰的深度对话。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植物学知识,转化成了一场关于生命力的哲学思考。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涉猎,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很多关于传统医药实践的细节,以前都是道听途说,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侧重于“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生态哲学读物,那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不纠结于物种分类的繁琐,而是着重探讨在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类植物群落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结构、饮食习惯乃至宗教信仰。比如,它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某个特定地区早期定居者,如何围绕一种重要的水源植物建立起他们的生活秩序和时间观念。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的,因为它大量引用了考古报告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巧妙地编织成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网。书中对生态伦理的探讨也颇具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倡导保护,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类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哪些是误解,哪些是智慧的传承。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在古代其实是经过无数次试错和观察才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读完后,我对着窗外的一片树林,都有了完全不同的景深和理解。
评分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近代科学史的传记文学作品,那本书聚焦于一位十九世纪的博物学家,他穷尽一生去绘制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昆虫标本。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叙事节奏的把控,它将科学探索的枯燥与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完美结合。你能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忍受恶劣的野外条件,如何与当时守旧的学术机构周旋,以及他每次发现新物种时那种近乎狂热的喜悦。与一般流水账式的日记不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书信往来和工作笔记,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充满矛盾的科研人物形象。它深刻地展示了科学进步的代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艰辛,更是精神上的孤独与坚持。书中对标本制作过程的细致描写,简直是一门精巧的手工艺教学,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科学研究是如何依赖个体匠人精神完成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客观记录”这个概念,因为即便是最严谨的记录,也无法完全剥离记录者本人的情感和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