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尚书稗疏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1函3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1函3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版次:一版一次
定价:15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高档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奢华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说到阅读的“体验感”,我还得提一下我最近在用的一款电子阅读器。它采用了最新的墨水屏技术,亮度、对比度和刷新率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阅读体验非常接近纸质书,关键是它能装下我的整个图书馆,而且重量轻便到可以随身携带。当我想到要携带《尚书稗疏》这样一套厚重的线装书,需要占用一个结实的书包,并且对存放环境(防潮、避光)有极高的要求时,这种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性就显得格外诱人了。电子阅读器带来的知识的“移动性”和“即时性”,是任何实体书都无法比拟的。你可以瞬间搜索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词汇的解释,可以随时调整字体大小以适应光线变化。这种高度个性化和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书籍在物理形态上的限制。对比之下,《尚书稗疏》那种一函三册的沉甸甸的存在感,更像是一种“定居”于书房的文化图腾,它要求读者主动去适应它,而不是让工具去适应读者。
评分我手里还有一本最近淘到的关于清代江南士大夫日常起居的笔记小说集,装帧非常新潮,是那种硬壳精装配防尘套,字体排版也是现代简体优化过的,读起来极为流畅舒适,丝毫没有阅读障碍。这不禁让我想起《尚书稗疏》这类典籍,虽然其内容本身的学术价值无可置疑,但对于初学者,或者只是想轻松了解古代儒家思想脉络的普通读者来说,面对繁复的注释和古奥的文言文,往往会望而却步。我的那本笔记小说集,其作者的叙事手法轻快活泼,即便是谈论严肃的礼仪规范,也总能穿插生活化的细节和幽默的调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这种“易读性”在当代出版中被摆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出版商会绞尽脑汁去设计最符合人类阅读习惯的排版和字体,以确保阅读体验的无缝衔接。这与《尚书稗疏》那种遵循古法的、略显拥挤的、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啃读的传统版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突显了阅读的门槛问题。
评分我还收藏了一批关于宋代山水画的图册,这些书的重点完全在于对图像的忠实再现。它们通常采用大开本,使用铜版纸印刷,力求将画作的笔触、墨韵、乃至绢素的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视觉艺术的极致追求,与《尚书稗疏》这种以文字和注释为主的典籍,在出版重点上有本质的区别。图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制水平”,印制失真,价值便大打折扣。这让我思考,如果《尚书稗疏》的内容被数字化,并且是以纯文本的形式呈现,它的核心价值是否会受到影响?答案是“不会”,因为它的核心在于“疏”——即解释和考据的文字逻辑,而不是视觉上的冲击力。这两种类型的书籍,一个依赖于感官的直接愉悦,另一个依赖于思维的深度挖掘,它们在图书分类中的位置和被评判的标准,天差地别。
评分这套《尚书稗疏》的线装书局版本,光是看它的装帧就让人心生敬意。宣纸那种温润的触感,配合古朴的包背装,简直是把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我向来偏爱这种传统装帧的书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把玩的工艺品。尤其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的标签,更是让人对内容的严谨性和版本的稀有性充满了期待。然而,我这次想要谈的,是关于那些与它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比如,我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欧洲中世纪修道院手稿修复的专业著作,那本书完全是现代影印技术和高精度色彩还原的典范,从纸张的克重到油墨的细腻度,都追求极致的“还原真实”。那种近乎苛刻的现代学术态度,与《尚书稗疏》那种古典的、带有文人雅趣的审美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欣赏《尚书稗疏》的古韵,但我也着迷于现代印刷技术如何将遥远的古代文献以最清晰、最无损的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这种技术上的飞跃,使得我们能够跨越千年去审视古人的智慧,而无需忍受年代带来的模糊和残缺。正是这种对比,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不同时代图书制作理念的差异与价值。
评分最后,我最近在研究一套关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译著,这套书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册的扉页和内页都包含了大量的译者注释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摘要。它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正在进行的知识生产过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被引入、被改造、再被挑战的。这种多声部的论述方式,与《尚书稗疏》这种定格在某个历史节点上,试图对古代经典做出权威性解读的典籍,呈现出一种“时间感”上的反差。社会学译著反映的是当下思想的快速迭代,而《尚书稗疏》则代表着对历史的虔诚回望和固化。我喜欢这种“正在发生”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感觉自己是知识前沿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是历史的继承者。这种参与感和实时性,是沉浸于对古代经典细致考证的过程中所难以获得的另一种阅读的激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