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崇文集二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精装)
定价:58.00元
作者:中央文史研究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9-01
ISBN:97871010424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选以文史论著的文章为主,兼收其他文献著述及录文史专著的重要章节或序跋。
所选作品,按作者生年为序。
所选著作。原有句读或标点者一般保持原貌,不加改变;原著没有句读或标点者由编者拟加标点。
作者简历附注于每篇文章之后。
目录
重刊营造法式三山簃学诗浅说
读汉杂识(节录)
前邮传部尚书陈公玉苍事略
《思痛轩诗存》育
《思痛轩诗存》序
书赵智庵
写字学纲要
宝晋斋帖要
唐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释义
《贵州碑传集》序
枢曹追忆
诗学通论
鲁迅先生九周年祭
桃花源记旁证
“五四”运动亲历记
文艺作品的鉴赏
水省人物论赞(节录)
左宦漫录
魏晋之经学
新文化运动
两世情深,一阕惊天
戏曲舞台布景与民族传统绘画
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成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纪念徐悲鸿先生
读《论语》献疑
附:试论《郑注论语》一则的牵强附会
论欧阳修词
写在《唐宋词选析》之前
悠久绚烂的中国壁画艺术
在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上的讲演
楚瑟漆画小记
德龄、容龄所著书中的史实错误
燕都人物摭忆
郁达夫盖棺论定的晚期
追忆为李大钊烈士书写碑文
《魏晋学术思想史》摘录
论国画创新
屠格涅夫及其作品
脉诊实践及理论举要
试论“移步而不换形”
——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问题
我为什么要提倡写格律诗
——中央文史研究馆诗词书画研讨会发言稿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这次选择阅读(或收藏)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个群体的高度认可。在我看来,这个群体汇聚的,必然是真正沉淀下来的学者和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大家。因此,我期待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新奇观点,而是经过时间淘洗、立得住脚的真知灼见。即便尚未翻开正文,仅仅是“文选”这个定语,就暗示着这是一部精华荟萃的结晶,是不同领域智慧的交响乐章。我设想,这些文章会涵盖文学、历史、艺术乃至哲学等多个维度,其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文集可比。这是一种对“权威性”和“历史沉淀感”的本能信赖,希望能从中汲取到那种历经岁月考验的、坚实可靠的知识养分,用来滋养我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框架。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精装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细腻触感,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对待知识的敬畏之中。我特别留意了排版和字体设计,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雅致,但同时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性。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历史照片,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容,但仅从视觉效果来看,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的用心良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装帧的考究往往预示着内在内容的厚重与精炼,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和学术的温度。我甚至会花时间研究一下扉页的设计和索引的编排,这些细节往往是衡量一部学术性或文集类作品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尺。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与热爱,是数字时代越来越难得的体验。
评分我个人偏爱那些能够提供一种宏大叙事背景,同时又能在细微处见真章的作品。我推测,作为文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选集,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界的脉络变动。我特别关注的是,不同的馆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是如何将传统理论与当代问题相结合的。那种将古老智慧应用于现代困境的火花,是我最渴望捕捉到的。如果书中有对具体历史事件或艺术作品的精到分析,我希望那种分析不仅是文献层面的考据,更能触及到事物背后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基因。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刻、耐人寻味、能够激发进一步思考的阅读体验,它应该像一杯陈年的老茶,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回甘悠长的韵味。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二编”身份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意味着存在一个“一编”,并且这个文选系列还在持续地进行着重要的学术梳理和文献整理工作。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暗示着背后有一个持续的、有组织的研究和出版体系在支撑,而非一时兴起的作品集。我设想,能被选入“二编”的篇目,一定是经过了比初版更为严格的遴选和打磨。这种对“再编辑”的重视,让我对其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的质量都有了更高的期待,期待看到的是经过时间考验和同行检验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而非仅仅是某一时期作者的随笔或零散思考。这种体系化的整理,对于构建完整的学术脉络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说实话,我通常对“文选集”这类带有汇编性质的书籍会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常常面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风险。然而,这次对《崇文集二编》的初步印象(仅凭书名和作者群体的暗示)却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稳定感。它的标题中“崇文”二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高扬姿态,这让我联想到那些为守护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默默耕耘的前辈们。我预感,这本书里收录的篇章,定会是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开创性或总结性的重要论述,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史研究前沿视角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的文史研究者们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蕴含着对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探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