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增广贤文
定价:19.80元
作者:姗晓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11319869
字数:132000
页码:16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男人有志,妇人有势。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勤奋读,走遍天涯如游刃。奉劝君子,各宜守己示。
内容提要
本书对原文进行了翻译,对重点词句给予了详细解释,同时还在书中设有“故事链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知识。“国学点睛”和“国学小贴士”多是国学方面经典的常识或哲理小故事。另外,为了培养读者更多的国学兴趣,由当代书画家戴瑞刚老师为我们简述了欣赏书法的心得要领,帮助我们以快的速度提高书画的鉴赏能力。
这套国学丛书不单单是圣贤名句,也向人们介绍了很多古人关于做人做事的规则和定律,大家可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我们期望能通过它们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代代相传。后,衷心祝愿这套丛书能够给读者朋友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那个“满28包邮”的噱头才点进去的,毕竟谁不喜欢省点钱呢?下单后,满心期待地等着快递,希望能淘到一本能提升自己、充实精神世界的宝藏。包裹到手时,那种拆开新书的仪式感总是让人兴奋的。我立刻翻开了第一页,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开篇立意的,是采取警句箴言式的直接陈述,还是娓娓道来的叙事铺垫。然而,展现在我眼前的,更像是一本古籍的汇编,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仿佛能闻到纸张被岁月熏黄的味道。它不像我期待的那种现代解读本,没有太多与当下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分析,更多的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恪守和阐述。比如,关于“莫道 উন্নতি无功力,只因功夫未到家”这类的话,虽然道理简单,但在快节奏的今天,真正能沉下心来反思“功夫未到家”的又有几人?我花了些时间去品味,发现它更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照出的是我们遗失的一些朴素的价值观,比如勤勉、守信、知足常乐。整体阅读下来,它给予我的震撼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其深度的回响,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让人在喧嚣中寻得片刻的宁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老实说,完全对不起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像是为了配合那个“包邮”策略而赶工出来的产品。封面设计极其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缺乏一个严肃的文化读物应有的庄重感。我担心这样的装帧,如果频繁翻阅,可能很快就会散架。不过,抛开物质层面不谈,其文本内容却有着一股不容忽视的生命力。它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它的语言就像是市井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很多章节的叙述,都带有强烈的地域和生活气息,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艰辛的环境中寻找平衡与慰藉的。例如,关于节俭和储蓄的论述,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读来,更像是一种逆耳的忠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原生态”,它没有经过现代学术的过度包装,保留了民间智慧最原始、最鲜活的状态,这对于研究社会风俗和民间哲学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干货”含量是极其不稳定的,这正是我阅读体验中最困惑的部分。有时,一页纸里可能浓缩了足以让人醍醐灌顶的智慧,比如关于时间管理和目标设定的古训,用词精炼,直击痛点,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在笔记本上抄录。但下一页,可能就陷入了对某些已经被时代淘汰的习俗的冗长描述,或者一些过于抽象的概念阐释,读起来就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甚至有些不知所云。这就像去饭店吃饭,主菜极品,但配菜里混进了几样完全不搭调的“奇怪食材”。因此,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强的筛选能力和耐心,读者必须自己去淘洗,去分辨哪些是历久弥新的真知灼见,哪些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碎片信息。我发现,如果带着功利心去“寻找答案”,可能会失望;但如果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把它当作一份古代民间智慧的田野调查报告来看待,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它教会我的,或许不是直接的“如何做”,而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角度。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收集”的心态,因为名字里带有的那种传统文化符号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并且价格上的优势也让人没有太多后顾之忧。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强烈的“劝诫”属性。它不像现代自助书籍那样鼓励你“我可以做到任何事”,而是时刻提醒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意味。这种提醒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各种“成功学”口号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你跳出对快速成功的执念,转而去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决定长远发展的细枝末节,比如“修身养性”、“待人接物”。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比较松散,更像是将零散的思考碎片进行了简单的归类,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线索。这使得它不适合一次性读完,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时随时翻阅,从中汲取只言片语,用以校准自己偏离的航向。总的来说,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精神体验,尽管它在形式上略显粗糙。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老实说,初看之下有些让人望而生畏。那字号,简直是挑战我的老花眼,而且印刷的清晰度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偶有墨迹晕染的痕迹,更增添了几分“旧书摊淘货”的真实感。我原本设想的是一本可以随时携带、在通勤路上翻阅的小册子,但拿到手后,我发现它更适合摆在书房里,在一个阳光充足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内容上,我必须承认,它包含了一些我此前从未听闻的民间谚语和俗语,很多都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初读时需要反复琢磨才能领会其深意。譬如关于人际交往的段落,不像现代心理学书籍那样分析透彻,而是用一种近乎谶语的方式给出忠告,例如“见人低头,高人垂手”,这种对比强烈的表达,反而比长篇大论更具穿透力。我试着将书中的一些警句应用到最近遇到的人情世故中,发现虽然语言古老,但核心逻辑依然适用,这让我对传统智慧的生命力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它不是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承载了无数先人生活经验的“土方子”,朴素却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