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
定价:88.00元
作者: 孙承泽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823
字数: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一至三卷为作者所藏晋唐至明代的书画真迹,四至七卷为刻帖和石刻,共二百一十六件。第八卷为寓目记。内容以记述、评品、议论为主,大凡作者之生平、品性,作品之风格、得失、流传、真伪等皆所关注,其所论述或承前人之论,或发己之所见,皆娓娓道来。又间插考据,罗列证据,疏通线索,也多有知见。但《四库全书艺术类:庚子销夏记》仅为“销夏”之作,所以考证之中多有舛误,大约仅凭记忆,不及查阅资料所致。虽然有所疏失,但其真知灼见仍为后人所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翻开这本《庚子销夏记》,我立刻被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气息所吸引。装帧设计沉稳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反而透着一股子老派文人的讲究劲儿。虽然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艺术史研究者,但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和流派的描述,尤其是那些关于笔墨趣味和审美意境的探讨,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感到醍醐灌顶。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既能深入到具体事件的肌理之中,又能抽离出来进行宏观的评判。比如,书中提到某位晚清画家的创作心境变化,从对宏大叙事的执着到转向对日常光影的捕捉,这种细腻的心理剖析,远比单纯的风格流派划分来得更打动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时不时穿插的个人随感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让冰冷的艺术史研究变得有温度、有血肉。读完第一部分,我仿佛也跟着作者走进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沙龙,感受着士人们在变局中的挣扎与坚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梳理了艺术脉络,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特定知识分子群体在动荡时局下的精神侧影。
评分作为一本可能涉及某种特定时空背景的艺术记录,我原以为它会充斥着大量的学术术语和僵硬的断代划分,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艺术史写成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产物,而是将其紧密地嵌入到当时的政治气候、士人交往乃至日常生活琐碎之中。比如,书中对几件重要藏品的流转过程的描述,简直比侦探小说还引人入胜,它揭示了艺术品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的实际角色——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权力、财富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角度,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叙述变得生动而富有张力。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让我对那段历史和那些鲜活的艺术灵魂,都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漫长旅程,需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史料的严谨性上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引证、每一次对前人观点的梳理,都显得分寸得当,绝不卖弄学问,但学问的深度又暗藏于字里行间。尤其是对一些相对冷门但极具影响力的艺术事件的挖掘,让我的知识盲区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比如,我从未想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扇面制作工艺,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文化符号系统。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来炫技,而是用非常流畅、甚至略带散文笔调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那些复杂的概念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消化。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功底,那种老练而又不失灵动的叙事节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对于希望系统了解某一阶段艺术生态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扎实且耐读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类似音乐主题回旋往复的结构,看似散点式地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细读之下,会发现每一个章节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呼应与照应,形成一个浑然一体的知识网络。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共情能力。他似乎能穿透时空,直接感受到那位艺术家在创作高峰期那种近乎枯竭却又无比满足的精神状态。这种对创作主体内在世界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更像是一部探讨人类创造力极限的哲学小品。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段落时,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回味那种被文字激活的想象力。这本书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深度,它奖励那些愿意沉浸其中的读者。
评分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四库全书”这个前缀总会让人联想到浩如烟海的艰深典籍。然而,《庚子销夏记》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清雅、克制的,就像一幅宋代山水画,留白恰到好处,不至于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书中对“闲适”与“精微”这两个概念的探讨,尤其令我产生共鸣。作者似乎在探寻一种在喧嚣尘世中如何保持内心宁静的方法论,而艺术恰好成为了这种修行的载体。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创作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人如何“观看”和“体悟”世界的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阐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学体验,被作者用精准的文字捕捉了下来,让人读完后,会对日常接触到的艺术品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你不再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画,而是开始尝试去解读画背后的气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