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精善 大字简体竖排 名家彩绘绣像 双色精印线装
绣像大字本东周列国志
宣纸线装 3函34册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函册:3函24册
装帧:宣纸线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版次: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325-6595-5
定价:4500.00元
● 经典 精选底本,用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
● 名家策划编辑,古籍校对人员精校。当代工笔重彩大师孟庆江先生彩绘人物绣像,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 典藏 手工宣纸,双色精印,传统线装工艺,配以精美函套,古色古香,典雅富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
绣像大字本《东周列国志》按照现代阅读习惯与典藏的特点和需求,善择底本,由名家设计,大字简体竖排。本书采用乾隆书成山房本为底本,请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校人员精校而成;当代工笔重彩大师孟庆江先生专为本书绘制人物绣像20幅;全书双色精印,配以精美函套,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校勘和版本的角度来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出品自然是业内标杆,但让我惊喜的是这次选用的底本质量。这本《东周列国志》的文字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涉及繁复官职和地名的表述,也处理得干净利落。我对比了几处我记忆中容易出现讹误的地方,这次的版本处理得非常到位,显示出校注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的审慎态度。特别是对于一些古代典章制度的注解,虽然篇幅不长,却点到了要害,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注释支撑。对于严肃的史学爱好者而言,一套版本可靠、校注精良的书籍,其价值远超内容本身,它代表着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
评分线的装订方式,是老派阅读者心中永远的柔软。随着电子书的普及,我们越来越习惯于那种无限滚动的界面,却也失去了对“章节”和“停顿”的感知。这套线装书的每一册,都界限分明,当你合上一册,合上时“啪嗒”的一声脆响,便是对这一段历史阅读结束的庄严宣告。我喜欢在读完一个大的历史阶段后,轻轻拂过书脊的细密针脚,那种手工的温度是机器无法复制的。而且,不同于胶装书久了会散边,线装的牢固度极高,即使经常翻阅,它也能紧密地将每一页维系在一起,让我对这部巨著的持久保存充满了信心,这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完整尊重。
评分这部古籍的装帧实在令人赞叹,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宣纸的质地细腻而富有韧性,那种温润如玉的手感,配合着线装的古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用毛笔蘸墨吟诵史书的年代。尤其是那“大字本”的设计,对于我们这些老花眼日益加重却又钟爱传统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笔刻印都清晰有力,墨色浓淡适中,丝毫不因字体放大而显得粗糙。我特意在午后阳光下翻阅,那微微泛黄的纸张在光线下散发出柔和的光晕,读起来不仅是文字的接收,更像是一种对时光的抚摸。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极致追求,在当今这个电子阅读占据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那种阅读的仪式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初翻此书时,我略微被其“绣像”的风格所吸引,但深入阅读后,我才明白这些插图的意义远不止于装饰。那些精心绘制的图像,无论是描绘战场上的厮杀,朝堂上的辩论,还是士人宴饮的场景,都极大地辅助了文字的阐释。它们并非是随意的点缀,而是对特定历史场景的视觉还原和定格。例如,看到某个诸侯会盟的图景,比单纯看文字描述更能直观地理解当时的权力格局和士人服饰礼仪。这种图文并茂的对照阅读,使得那些晦涩的古代礼仪和地理概念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对于初涉春秋战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
评分我对历史的偏好向来是那种宏大叙事与细微人物刻画并重的类型,而这部书的叙事风格恰恰满足了我的胃口。它不像某些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件,而是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申侯的设计、诸侯争霸的角力,都写得绘声绘色,仿佛舞台上的戏剧,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典故,如“卧薪尝胆”的前因后果,以及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姻与背叛,作者都用了一种近乎小说化的笔触去描摹,使得那些遥远的年代感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读到关键转折处,真有种扼腕叹息的冲动,恨不得能给那些君王提个醒,别再犯下历史的错误。这种代入感,是评判一部历史著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