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間詞話--中華經典詩話
定價:24.00元
作者:(清)王國維 撰,彭玉平 評注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0110008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一 (詞以境界為上)
二 (有造境)
三 (有有我之境)
四 (無我之境)
五 (自然中之物)
六 (境非獨謂景物也)
七 (紅杏枝頭春意鬧)
八 (境界有大小)
九 (嚴滄浪((詩話》)
一○ (太白純以氣象勝)
一一 (張皋文謂飛卿)
一二 (畫屏金鷓鴣)
一三 (南唐中主詞)
一四 (溫飛卿之詞)
一五 (詞至李後主)
一六 (詞人者)
一七 (客觀之詩人)
一八 (尼采謂)
一九 (馮正中詞)
二○ (正中詞)
二一 (歐九《浣溪沙》詞)
二二 (梅舜俞《蘇幕遮》詞)
二三 (人知和靖)
二四 (《詩·蒹葭》一篇)
二五 (我瞻四方)
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業)
二七 (永叔)
二八 (馮夢華)
二九 (少遊詞境)
三○ (風雨如晦)
三一 (昭明太子)
三二 (詞之雅鄭)
三三 (美成深遠之緻)
三四 (詞忌用替代字)
三五 (瀋伯時《樂府指迷》)
三六 (美成《青玉案》)
三七 (東坡《水龍吟》)
三八 (詠物之詞)
三九 (白石寫景之作)
四○ (問“隔”與“不隔”)
四一 (生年不滿百)
四二 (古今詞人)
四三 (南宋詞人)
四四 (東坡之詞曠)
四五 (讀東坡、稼軒詞)
四六 (蘇、辛,詞中之狂)
四七 (稼軒中鞦飲酒)
四八 (周介存謂)
四九 (介存謂夢窗詞)
五○ (夢窗之詞)
五一 (明月照積雪)
五二 (納蘭容若)
五三 (陸放翁跋《花間集》)
五四 (四言敝而有楚辭)
五五 (詩之《三百篇》)
五六 (大傢之作)
五七 (人能於詩詞中)
五八 (以(《長恨歌》之壯采)
五九 (近體詩體製)
六○ (詩人對宇宙人生)
六一 (詩人必有)
六二 (昔為倡傢女)
六三 (枯藤老樹昏鴉)
六四 (白仁甫)
作者介紹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寜鹽官鎮人。清末秀纔。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麵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22歲起,他到上海《時務報》報館做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在羅振玉的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3部著作。l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眷隨兒女親傢羅振玉避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瞭*悲劇色彩的“謎案”。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書的印刷品時,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那種略帶古樸又不失雅緻的氣息,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埋藏在泛黃書頁裏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幾筆寫意的書法,遒勁有力,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當年揮毫潑墨時的心境。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內文,但僅憑這第一印象,就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佳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充滿文化氣息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展示。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很有講究,觸感溫潤,油墨的印製清晰細膩,即便是細小的宋體字也毫無費力之感,長時間閱讀想必也不會過於疲勞。這種對細節的打磨,足以見齣齣版方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用心。它給人的感覺是沉穩而厚重的,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慢閱讀”對象。我期待著翻開它,進入那個充滿詩意和哲思的古代文人世界。
評分我試著隨機翻開其中某一頁,目光正好落在一段關於意境描寫的論述上。那段文字的筆觸極為細膩,它沒有用太多晦澀的術語去解釋什麼是“韻味”,而是通過幾個精準的例子,將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審美體驗,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讀罷,我仿佛真的身臨其境,感受到瞭古人對自然萬物觀察的深度和敏感度。這種錶達方式的高妙之處在於,它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而是如同摯友間的促膝長談,將深奧的文學理論,化為可以觸摸和感知的畫麵。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溝通古今審美的橋梁,讓我這個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現代人,也能瞬間被那種沉澱瞭韆年的古典美學所打動。這種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能力,是衡量一部文學評論佳作的重要標準,而這本書顯然在這方麵錶現齣色。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似乎秉持瞭一種尊重曆史、又不失現代解讀視角的平衡態度。它沒有將古代的詞人神化,也沒有用過於現代化的、生硬的語言去解構他們的創作,而是保持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既保持瞭曆史的莊重性,又確保瞭內容的可讀性和親近性。我注意到,對一些爭議性的文學觀點,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非常審慎和客觀,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將不同的聲音並置,引導讀者自行思考。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瞭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討論空間。它不是在喂養既定的答案,而是在鼓勵讀者進行主動的探索和批判性思考。對於一個追求深度而非廣度的讀者而言,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論述風格,無疑比那些隻有結論沒有過程的文本更具吸引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容組織固然齣色,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營造齣的一種時間感。翻閱時,能明顯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而來的引路人,他不僅精通那些詩詞的格律和典故,更深刻理解瞭詞人創作背後的時代情緒、個人際遇乃至他們的生活哲學。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書中的分析充滿瞭人情味,而非冰冷的文本剖析。它不僅僅在講詩,更是在講那些寫詩的人如何與世界相處、如何麵對得失、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這種將文學融入生命體驗的敘事方式,讓原本有些高遠的古典文學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溫度。它提供瞭一種穿越韆年依然適用的情感共鳴,這纔是真正偉大的文化遺産所具備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目錄結構設計得非常巧妙,劃分得井井有條,顯示齣編者在梳理傳統文化脈絡上的深厚功力。我粗略瀏覽瞭一下章節標題,發現它似乎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詩詞,而是嘗試構建瞭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將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話串聯起來,形成一張巨大的文化網絡。這對我這樣的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以往閱讀類似主題的書籍時,常常感到知識點過於零散,難以形成係統認知,但這本書的編排似乎有意識地避免瞭這一點。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知道如何引導初學者循序漸進,也懂得如何為資深研究者提供新的視角和參考係。這種宏觀的把握能力,從目錄就能窺見一斑,讓人對後續的閱讀充滿信心和期待。我甚至開始想象,如果能按照這個脈絡圖去追溯某一位大詞人的創作心路曆程,那該是多麼美妙的學術旅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