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太炎先生尚書說
定價:22.00元
作者:章太炎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10109067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2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太炎先生耽醞《尚書》,老而彌篤。自言已通百之八九十。勝於清儒。晚以全書親授及門諸子。餘參末座,備聞其詳,有聞必錄,積纍成冊。凡先生所說《尚書》,具於是矣。《太炎先生尚書說》適閤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尚書故言
尚書略說
書序
尚書二十九篇
堯典
皋陶謨
禹貢
甘誓
湯誓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牧誓
洪範
金滕
大誥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無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顧命
康王之誥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附錄
與吳承仕論尚書古今文書
書
第二書
第三書
第四書
第五書
與簡竹居書
文錄一徵信論下(一條)
說亂洪迪爽四字義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展現齣瞭一種超越時代的學術定力。在當前學術界追求“快餐式”創新和“熱門話題”的浮躁風氣中,能夠沉下心來,對一部經典進行如此細緻入微、幾近虔誠的打磨,實屬難得。此書的寫作風格極其凝練,少有冗餘的修飾,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瞭反復的錘煉,直擊要害。如果非要用一個比喻,那就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在雕琢一塊上好的老料,每一個鑿痕都恰到好處,既保留瞭木材本身的紋理美,又賦予瞭其全新的形態。特彆是在處理《堯典》和《舜典》中那些關於曆法和刑罰的記載時,作者展現齣瞭驚人的跨學科能力,將天文曆法、早期法律思想與政治權力結構融會貫通,構建瞭一個內在邏輯自洽的解釋體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對《尚書》更精微的解讀,更在於它為我們樹立瞭一種嚴謹、紮實、不慕虛華的治學典範。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主要來自於它對“話語權”和“文本權威”的消解與重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習慣於從某個既定的權威版本或解讀範式中去理解《尚書》,但這本書卻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解讀壁壘。作者的敘事策略非常高明,他沒有直接挑戰權威,而是通過對文本細節的極度敏感和對曆史語境的窮盡考察,讓那些陳舊的解釋自然而然地失去瞭說服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畏天命”一詞的重新界定,他不再將其視為一種單純的迷信錶達,而是將其放置於早期國傢權力閤法性建構的政治話語中進行審視,從而揭示齣其中蘊含的權力製衡的微妙張力。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思想的“清算”,把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都放在顯微鏡下仔細端詳瞭一番。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思想如何落地為政治實踐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充滿智識活力的參考指南。
評分坦白說,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抱著一種略微懷疑的態度,畢竟“尚書研究”這一塊的成果汗牛充棟,想要再寫齣點新意確實不易。然而,閱讀深入後,我發現作者的切入點頗為獨到,他似乎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常被主流學界忽略的“邊緣”文本或注釋殘片上,並以此為支點,對一些核心概念進行瞭精妙的“微創手術式”的重構。這種“以小見大”的治學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同於那種宏大敘事、試圖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的傳統路徑,而是選擇瞭一條更具人文關懷和文本細讀精神的道路。書中的邏輯推演層層遞進,邏輯鏈條嚴密得如同瑞士鍾錶的內部構造,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前一個論點的堅實基礎之上,幾乎沒有可以被輕易攻破的薄弱環節。對於長期關注古代政治哲學的朋友們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震撼感,不亞於在熟悉的地圖上發現瞭一片未曾標記的富饒綠洲。它不僅是知識的纍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
評分這本《太炎先生尚書說》的問世,無疑是學術界的一股清流,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架子,反而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復雜的文本解讀置於一個極其清晰的框架之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曆來多有爭議的章節時的那種審慎與剋製。他並沒有急於下定論,而是耐心地梳理瞭曆代注疏的脈絡,像是考古學傢在層層剝開曆史的迷霧,讓我們得以窺見文本最初的肌理。讀起來,仿佛不是在麵對一部艱澀的古代典籍研究,而是在與一位博學的長者對弈,他的每一步棋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步推演都暗含著對古人思維模式的深刻體察。尤其是他對“天命”與“德治”在《尚書》中的動態關係的論述,突破瞭以往將二者割裂開來的傳統窠臼,展現齣一種更為圓融、更具曆史辯證法的視角。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紮實的文獻支撐,又不乏靈動的文筆,讓人在求知的同時,也享受到閱讀的愉悅。它對於我們理解先秦思想的演變,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新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來說,是極其友好的,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很多古代文獻的解讀著作,往往過於沉湎於術語的辨析和引文的堆砌,讀起來晦澀難懂,仿佛進入瞭一個隻有行傢纔能理解的密室。但《太炎先生尚書說》卻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清晰度和溫度感。作者仿佛是站在一個中立的、具有同理心的立場上,耐心地嚮我們解釋那些古老的概念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情境中被塑造和使用的。特彆是作者在引用太炎先生觀點時,他並非生硬地搬運,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當代研究的語境下進行對話和補充,使得太炎先生的學說不再是高懸於空的理論,而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分析工具。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德”的動態理解那幾章,它使得“德”不再是一個靜止的道德標簽,而是一個在君臣互動中不斷生成和消解的過程,這種動態的觀點,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有瞭更具層次感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