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镡津文集 | 作者 | 契嵩 撰 释明向 冯焕珍 执行 钟东 江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80774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省藤县)人。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处得法,为云门宗法嗣。为对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风气,契嵩撰《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并作上仁宗皇帝,力陈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当朝重臣赏识。仁宗赐与“明教大师”称号,《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亦被赐入藏(即北宋《毗卢藏》)。《镡津文集》乃南宋怀悟所编契嵩诗文总集,所涉文体有论文、书启、悼祭文、墓志铭、游记、序跋、诗歌等,共十九卷。其中能体现文集价值以及契嵩思想的为卷一至卷三的“辅教编”,为其儒释融合学说的主要载体。而其文学成就亦得到当时及后世的推崇,号称禅僧之翘楚。 |
| 作者简介 | |
|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省藤县)人。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处得法,为云门宗法嗣。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年六十六岁。庆历间(公元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皇祐间(公元1051年前后),入京师,两作上仁宗皇帝。仁宗赐号明教大师。寻还山而卒。契嵩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十馀篇,以与当时辟佛者抗。有《镡津文集》传于世。所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广行于世,人称契嵩本。 |
| 目录 | |
| 镡津文集引 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镡津文集卷 辅教编上 原教 劝书 劝书第二 劝书第三 镡津文集卷第二 辅教编中 广原教 镡津文集卷第三 辅教编下 孝论 明孝章 孝本章第二 原孝章第三 评孝章第四 必孝章第五 广孝章第六 戒孝章第七 孝出章第八 德报章第九 孝略章第十 孝行章第十一 终孝章第十二 坛经赞 真谛无圣论 镡津文集卷第四 皇极论 中庸解 中庸解第二 中庸解第三 中庸解第四 中庸解第五 镡津文集卷第五 论原 礼乐 大政 至政 赏罚 教化 刑法 公私 论信 说命 皇问 镡津文集卷第六 论原 问兵 评让 问覇 巽说 人文 性德 存心 福解 评隐 喻用 物宜 善恶 性情 九流 四端 镡津文集卷第七 论原 中正 明分 察势 刑势 君子 知人 品论 解讥 风俗 仁孝 问经 问交 师道 道德 治心 杂着 纪复古 文说 议旱对 夷惠辨 唐太宗述 易术解 镡津文集卷第八 杂着 逍遥篇 西山移文 哀屠龙文 记龙鸣 寂子解 寂子解傲 上仁宗皇帝 镡津文集卷第九 再书上仁宗皇帝 书启 上韩相公书 再上韩相公书 重上韩相公书 公又上韩相书 上富相公书 上张端明书 上田枢密书 上曾参政书 上赵内翰书 上吕内翰书 上欧阳侍郎书 上曾相公书 谢李太尉启 镡津文集卷第十 与关彦长祕书书 答茹祕校书 与章表民祕书书 与章潘二祕书书 与马著作书 与周感之员外书 答王正仲祕书书 受佛日山请先状 上蔡君谟侍郎 与通判而下众官 与诸山尊宿僧官 与诸檀越书 赴佛日山请起程申状 接杭州知府观文胡侍郎先状 接钱塘知县先状 接大觉禅师先书 谢王侍读侍郎 谢沈司封提刑 谢王密谏知府惠诗 与瀛州李给事 与广西王提刑 与陈令举贤良 与润州王给事 与王提刑学士 与陆推官 与张国博知县 谢钱塘方少府 与仁和赵少府 与沈少卿见访 与祖龙图罢任杭州 送诗与杨公济 还章监簿门状 与石门月禅师 与黄龙南禅师 答黄龙山南禅师 与圆通禅师 又与圆通禅师 答圆通禅师让院 答万寿长老 与万寿长老 谢杭州宝月僧正 退金山茶筵 与东林知事 与楚上人 发供养主与檀那 镡津文集卷第十一 叙 传法正宗定祖图叙 六祖法宝记叙 明州五峯良和尚语录叙 武陵集叙 原宗集叙 移石诗叙 法云十咏诗叙 法喜堂诗叙 山茨堂叙 趣轩叙 山游唱和诗集叙 山游唱和诗集后叙 与月上人更字叙 周感之更字叙 送浔阳姚驾部叙 送郭公甫朝奉诗叙 送王仲宁祕丞歌叙 送周感之入京诗叙 送周公济诗叙 送周感之祕书南还叙 送林野夫秀才归潮阳叙 送梵才吉师还天台歌叙 送真法师归庐山叙 镡津文集卷第十二 志记铭题 武林山志 游南屏山记 解独秀石名 无为军崇寿禅院转轮大藏记 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 泐潭双阁铭(并叙) 清轩铭(并叙) 南轩铭(并叙) 旧研铭(并叙) 题钱塘西湖诠上人荷香亭壁 文中子碑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师慈云式公行业曲记 镡津文集卷第十三 碑记铭表辞 秀州资圣禅院故和尚懃公塔铭(并叙) 秀州资圣禅院故暹禅师影堂记 故灵隐普慈大师塔铭(并序) 杭州石壁山保胜寺故绍大德塔表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辞(并叙) 李晦叔推官哀辞(并序) 周叔智哀辞(并序) 秀州精严寺行道舍利述 题远公影堂壁 题梅福传后 书文中子传后 书李翰林集后 书诸葛武侯传后 书范雎传后 唐叚太尉传赞 好善赞 陆蟾传 韩旷传 评北山清公书 评唐续僧传可禅祖事 镡津文集卷第十四 非韩上 非韩子三十篇叙 镡津文集卷第十五 非韩中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第十三 镡津文集卷第十六 非韩下 第十四 第十五 第十六 第十七 第十八 第十九 第二十 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 第二十四 第二十五 第二十六 第二十七 第二十八 第二十九 第三十 镡津文集卷第十七 古律诗(六十首) 三高僧诗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澈如氷雪 杭之标摩云霄 送章表民祕书 古意(五首) 游龙山访道士李仙师 感遇(九首) 怀越中兼示山阴诸开士 早秋吟 群贤宿山赋得暮云嵒下宿 浙江晚望 题径山寺 郎侍郎致仕 山中早梅 汎若耶溪 书毛有章园亭 山亭晚春 自赠 夏日无雨 岁暮书怀 山中早行 湖上晚归 季春寄友生 寄怀泐潭山月禅师 送客还北阙道中作 次韵无辩赴承天再命 山舍晚归 读书 送庐隐士归庐山 还南屏山即事 入石壁山 山中自怡谢所知 寄承天元老 诫题 元日 著书罢思南还复会客自番禺来因赋此诗 冷泉独赏寄冲晦上人 遣兴三绝 书南山六和寺 寒食日雨中 早起 对喜鹊 寄晤冲晦 洗笔 游大慈山书昼上人壁 清溪 镡津文集卷第十八 东山沙门契嵩上 章安杨蟠次韵 钱湖草堂沙门惟晤次韵上 约冲晦宿东山禅寺精舍先寄(蟠) 次韵和詶(契嵩) 将访永安东山禅师先寄(惟晤) 次韵和詶(契嵩) 宿永安方丈书呈东山禅师(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奉和(惟晤) 嘉公济冲晦见访(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游灵隐遇雨呈普慈及二诗翁(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同公济冲晦宿灵隐夜晴(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早过天竺呈明智及同游二老(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南涧傍游戏呈公济冲晦(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游天竺上寺呈东山仲灵冲晦(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和詶(惟晤) 同公济冲晦游天竺兼简呈伯周禅老(契嵩) 次韵和詶(蟠) 次韵和詶(惟晤) 宿天竺再赠东山禅师与冲晦(蟠) 次韵奉和(契嵩) 次韵奉和(惟晤) 宿天竺寺赋闻泉呈二老(蟠) 同赋闻泉(契嵩) 同赋闻泉(惟晤) 送公济冲晦出山兼简驻泊李思文(契嵩) 次韵奉詶(蟠) 次韵奉和(惟晤) 游山归遇雨呈仲灵冲晦(蟠) 次韵和詶(契嵩) 次韵奉和詶(惟晤) 山中回忆东山老(蟠) 次韵奉詶(契嵩) 连得公济出山道中见示二篇鄙思枯涸奉和不暇且乞罢唱(契嵩) 次韵奉詶(蟠) 出山至中途寄永安禅师(惟晤) 次韵和詶(契嵩) 公济冲晦出山次日奉寄(契嵩) 次韵奉詶(蟠) 次韵奉詶(惟晤) 次韵奉和(契嵩) 岁暮还西坞寄公济无辩(契嵩) 次韵奉和(蟠) 次韵奉詶(辩元) 次韵奉和(惟晤) 寄东山禅师(蟠) 次韵奉詶(契嵩) 次韵奉詶(契嵩) 寄勉冲晦速和拙什(蟠) 次韵奉詶(惟晤) 新岁连雨不止因寄公济兼简贤令强公(嵩) 次韵和詶(蟠) 窃观仲灵久雨诗且道余与公济吟从之意辄次韵奉和(至) 重次元韵(至) 又次韵奉寄强令(契嵩) 重次韵奉詶(至) 镡津文集卷第十九 附录诸师著述 序 又序 礼嵩禅师塔诗(三十乙韵) 吊嵩禅师诗 赞明教大师 题明教禅师手帖后(二首) 镡津集重刊疏 疏语 重刻镡津文集后序 重刊镡津文集后叙 跋 |
| 编辑推荐 | |
| 今人知道契嵩这个名字,主要来自《六祖坛经》契嵩本。而契嵩当时著称于世并对后世佛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他的“儒佛一贯”说。为对抗北宋流行的尊儒斥佛风气,契嵩撰《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并作上仁宗皇帝,力陈儒佛相通之道及辨正佛教源流,得到仁宗及当朝重臣赏识。嘉佑七年(一○六二),仁宗赐与契嵩“明教大师”称号,《辅教编》《传法正宗记》《定祖图》亦被赐入藏(即北宋《毗卢藏》)。除创立一家学说外,契嵩亦有的文学修为,诗文俱佳。当时的文坛欧阳修也对契嵩青眼相看,云:“不意僧中有此郎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契嵩“笔力雄伟,论端锋起,实能自畅其说,亦缁徒之雄于文者也”。 |
| 文摘 | |
| 序言 | |
老实说,我抱着一种比较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毕竟涉及到如此宏大的主题,很容易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却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非只是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而是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和方法论中。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使得全书内容既有高度,又有扎实的落地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阐述,他引导读者去质疑既定的框架,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理解体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了不少,看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多了一层审视和解构的视角。对于那些渴望自我提升、追求知识体系完善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给予的不仅是答案,更是提问的勇气。
评分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读完这一本,完全是被故事的魅力牢牢抓住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极佳,张弛有度,高潮迭起,让人完全停不下来。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洞察,笔下的人物形象极其丰满立体,他们会犯错,会挣扎,会做出看似荒谬却又情理之中的选择。我读到最后那个转折处时,简直拍案叫绝,完全出乎意料,但回想起来,所有的伏笔都早已悄无声息地埋下了,真是高明的布局。这种精巧的结构设计,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推动,而是在探讨更深层次的道德困境与个体命运的抗争。对于喜欢剧情张力强、人物刻画深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近期读到的上乘之作,值得反复推敲其中的细节处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独树一帜,读起来有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文学享受。它不像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学那样追求速度和刺激,而是沉淀着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音乐感,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具有韵律美。我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感受那种文字撞击心灵的质感。特别是当作者描绘一些宏大的哲学命题时,他总能用最简洁、最富有诗意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需要静下心来,用心地去欣赏它的每一个切面和纹理。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碎片化的有效方式——沉浸式的、专注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简直是文人墨客的珍宝!那种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古典韵味和深厚学养,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一些对自然景物的描摹,简直是如诗如画,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充满了灵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感时的那种克制与张力,没有过多渲染,却能让人体会到字面背后的汹涌暗流。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人对话。对于喜爱古典文学、追求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共鸣。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领域比较专业。但读下去后,完全放下了心。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他能用一种非常流畅、富有逻辑性的方式来组织和阐述复杂的观点。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一步步深入探索一个宏大而精妙的知识体系。每一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大量的思想精华。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分析,角度新颖独到,挑战了许多我原有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分析问题的全新方法论。我建议所有对该领域有兴趣的同仁们都应该细细品味,从中汲取灵感,它绝对能为你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