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婚恋第四辑
定价:29.8元
作者:张德玉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205054861
字数:116000
页码:1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阳光文化电视图书终于大批量出版了。它标志着我们已经较好地实现了“阳光文化”由单一电视传播向“阳光多媒体”文化传播的跨越,而这种转变可以使更多的读者接触到外的人文资讯……
内容提要
电视图书是图书家族中的全新品种。它取材于中国和世界的电视节目,运用文字独特的表现力对其进行新的诠释和二度创作,从而使同一主题的内容通过不同媒体表现手段而产生新的魅力。这种媒体转换的图书创新模式,正是为读者日趋明显的多元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它为读者从多角度了解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满28包邮”这个极具烟火气的标签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电商平台上那些物美价廉、主打性价比的生活类书籍,可能是关于夫妻相处秘籍的实用指南,或者是轻松愉快的“婚姻保鲜术”读物,或许会用很多心理学的小技巧和生活小窍门来构建内容框架,旨在快速解决婚姻中的常见矛盾。所以,我准备好接受一些略显肤浅,但能即刻应用于生活的小贴士。但这部书显然志不在此。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修复”的药方,也没有“一招制胜”的秘诀。相反,它展示了婚姻的复杂性和不可简化性。比如,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去描绘一对夫妻如何因为对“孝顺”的理解不同而产生长达十年的冷战,这种“无解”的状态,恰恰是本书最深刻的地方。它没有试图去“解决”百年来的婚恋问题,而是耐心地、甚至有些沉重地,将这些问题原封不动地呈现给我们,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与自己生活经验的共鸣点和答案,这与我预期的那种“通俗易懂的自助指南”定位,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极了一部慢火熬制的家常汤,温润、绵长,却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期待的是那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爱情史诗,讲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悲欢离合。比如,期待看到民国时期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如何挑战父权,如何在婚姻中寻找自我定位;或者在建国初期,集体主义思潮下,个人情感如何被置于集体利益的考量之下。然而,实际读到的却是大量关于日常柴米油盐、邻里琐事、甚至是孩子教育分歧的细节描摹。那种细腻到连早上吃什么早餐、谁该洗碗这样的话题都被详尽记录的笔法,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正在偷窥邻居家几代人的生活日记。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非但没有削弱其力量,反而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展现了“婚姻”这个宏大命题,最终是如何被无数个微小的、重复的瞬间所构筑起来的。它让人明白,真正的百年,不是史书上的大事件,而是那些年复一年,人们在油灯下、在灶台边共同度过的平淡时光。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来说,这本书的封面和内页排版,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怀旧复古”风潮的影子,配色偏向于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字体选择也多用宋体或略带手写感的衬线体,这本该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文学性。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精选了民国文学大家的经典片段,或是由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婚姻文化研究的权威著作,内容上会充斥着优美的文学辞藻和严谨的学术论证。然而,书中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直白甚至有些朴素,仿佛就是一位年长的亲戚坐在你身边,用最家常的语调,讲述着他/她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几段婚姻故事。没有过多雕琢的修饰,没有刻意的文学性铺陈,每一个段落都像是信口拈来,带着生活的气息和口语化的表达。这种反差,迫使我重新审视“好书”的标准,或许,最动人的文字,恰恰是那些不需要被美化,本身就拥有足够生命力的白描。
评分这部《满28包邮 百年婚恋第四辑》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它不落俗套地将商业促销语“满28包邮”与深沉的文化主题“百年婚恋”并置,让人不禁好奇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研究,毕竟“百年婚恋”听起来就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或许会探讨自晚清至近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婚姻制度的变迁,配上详实的社会学数据和文献引用。想象中,书中会细致剖析缠足的废除、自由恋爱的兴起、公私领域中“贤内助”形象的演变,甚至可能收录一些老照片和家族信件的片段,让读者如同翻阅泛黄的史册,去触摸那些逝去的时光和凝固的传统。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时,却发现内容似乎完全指向了另一个方向,那种对历史脉络的追寻和对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被一种更贴近日常生活的、琐碎而又真挚的情感所取代。这让我感到一种微妙的错位感,仿佛走进了一间陈列着古代家具的房间,却发现里面播放着最新的流行音乐,那种跨越时空的冲突感,反而激起了我更深层次的阅读兴趣,想要探究作者究竟是如何平衡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最终构建出他笔下那独有的“百年”图景。
评分我对“第四辑”这个副标题抱有极高的期待,它暗示着这是一个成熟的系列,应该是在前三辑的基础上,对婚恋主题进行了更深入、更细化的挖掘和拓展。我本以为第四辑可能会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文化下的婚姻习俗,比如川渝地区的嫁娶礼仪对比,或者是特定阶层(如知识分子、工人阶级)的婚姻样本分析,用更具针对性的案例来支撑其研究的深度。但实际阅读后发现,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收录的篇章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递进或主题聚焦。它像是从一个巨大的家庭口述史资料库里随机抽取出来的碎片,有时是关于解放前大家族的分家矛盾,有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甚至还有几篇谈论当代“闪婚闪离”现象的随笔。这种松散的结构,虽然拓宽了时间跨度和内容广度,却也使得整体的学术性或连贯性大打折扣,读起来像是在不同时间频道间跳跃,缺乏一个明确的“主线任务”来引导读者的思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