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情感勒索 心理学经典 情感心理学书籍 心理健康 文学 识别纠正充满破坏性相处模式

正版 情感勒索 心理学经典 情感心理学书籍 心理健康 文学 识别纠正充满破坏性相处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情感勒索
  • 心理学
  • 情感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人际关系
  • 自我成长
  • 原生家庭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经典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弗洛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7665
商品编码:2998302057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10-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情感勒索
定价 45.00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 唐娜?弗雷泽(Donna Frazier) 责编:刘昱含 译 者:杜玉蓉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220107665
重量


内容介绍
我们*关心、血缘*浓、交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目录


序言  1

第壹部分 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 1

第壹章 诊断:情感勒索 16

六项致命特征 16

声明原则的权利 20

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23

真正的动机 26

从变通到坚持 27

第2章 勒索的四种形态 31

施暴者 32

自虐者 40

悲情者 44

引诱者 47

情感勒索的影响力 51

第三章 恐惧感、责任感与罪恶感 52

恐惧感 53

责任感 60

罪恶感 65

三感交织 68

不会停止的勒索 69

当正常的罪恶感失去控制 70

迷惘与困惑 71

第四章 制造迷雾的四大手法 72

二分法 72

病态化 77

联合阵线 84

消极比较 86

第五章 情感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90

挫折的联想 90

从挫折到一无所有 91

失落感与依赖性 92

错综复杂的原因 93

当危机成为催化剂 95

wan美生活的缺陷 96

亲密的陌生人 98

自我中心 99

小题大做 100

丢了西瓜捡芝麻 103

惩罚的好处 104

降低损失 105

好为人师 106

旧冲突的新受害者 108

维持亲密关系 109

问题不在你 111

第六章 受害者的特质 112

情绪键 113

易受情感勒索控制的人 114

追逐认可者 115

和平主义者 119

自责者 123

圣母心 127

自我怀疑者 131

平衡问题 133

你正在培养情感勒索者 134

自我勒索 137

写在zui后 138

第七章 情感勒索的影响 139

对自尊的影响 140

对幸福感的损害 144

牺牲他人,安抚勒索者 146

对关系的影响 148

第2部分 化知识为行动 154

改变的时刻到了 154

一步一步,终结噩梦 155

第八章 课前准备 157

第壹步 157

扭转轻易妥协的行为模式 160

SOS 策略 163

步骤一:停下来 163

步骤二:冷静观察 173

第九章 做决定的时刻 180

三种类型的要求 180

无关紧要的要求 181

可能影响自我完整性的要求 186

重大决定 191

第十章 制定策略 205

策略一:非防御性沟通 206

策略二:化敌为友 220

策略三:条件交换 224

策略四:运用幽默 228

成果评估 230

你会更强韧 233

第十一章 冲出迷雾 234

面对旧感觉,做出新回应 234

解除恐惧键 236

解除责任键 247

解除罪恶键 251

尾 声 262

出版后记 266

显示全部信息



《心之迷宫: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自由》 导言:关系,我们永恒的课题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与他人建立、维持和修复关系。从童年对父母的依恋,到成年后对伴侣、朋友、同事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我们存在的基石。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些连接时,往往会发现迷雾重重。我们渴望亲密、理解与支持,却常常陷入沟通的僵局、情感的拉扯与价值感的失衡之中。 《心之迷宫: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自由》并非一本教人如何操控他人的工具书,它是一份深入灵魂的地图,旨在帮助读者清晰地辨识和理解那些在关系中悄然运作的动力学机制。本书着眼于关系中的“权力”——这种权力并非指支配与服从,而是指个体在互动中对自身需求、边界和感受的掌控力。我们探索的“自由”,则是指如何在不牺牲自我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真正健康、滋养彼此的联结。 第一部分:关系的“原生地”——自我与依恋模式的构建 要理解我们如何在关系中表现,必须先回溯到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本部分将带领读者重访早期经验,理解这些经验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爱的预期和防御机制。 第一章:早年蓝图的绘制:依恋理论的现代解读 我们与最初的照顾者建立的关系模式,如同心灵的底层代码,深刻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形态。本章深入剖析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的细微差别,并探讨现代生活中这些模式如何以复杂的新面貌出现。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在面对伴侣的需求和自身的脆弱性时的反应? 第二章:边界的界限:区分“我”与“我们” 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明确的边界。然而,许多人在关系中面临两个极端的困境:要么是过度融合,失去了自我的声音和需求;要么是过度疏离,筑起高墙以避免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本章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教导读者如何清晰地界定“我的情绪是我负责,你的情绪是你负责”这一核心原则。我们讨论的边界,包括情感边界、时间边界和物质边界,它们是维护个体尊严的“安全护栏”。 第三章:内在评判者与价值感:关系中的自我价值锚定 你的价值感是源于你“做了什么”还是源于你“本是怎样”?许多人在关系中过度依赖他人的肯定来确认自身的价值。本书将探讨内在的批评之声如何干扰我们客观地看待关系中的冲突,以及如何从内在深处建立坚不可摧的自我价值感,使我们在关系中不再成为需求的“乞求者”,而是平等的给予者。 第二部分:互动的暗流——沟通中的非言语权力动态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但很多时候,真正的“权力游戏”发生在语言无法触及的层面——非言语线索、沉默和默认的期望之中。 第四章:沉默的重量:解读关系中的“不语” 沉默可以代表理解与沉思,也可以是冷暴力与逃避。本章专门剖析关系中不同形式的“沉默”,例如“消极抵抗式沉默”、“惩罚性沉默”以及“需要空间的暂停”。我们旨在帮助读者分辨,何时需要尊重对方的沉默,何时需要勇敢地穿透沉默,表达未被满足的真正需求。 第五章:需求的包装:从“指责”到“陈述”的转变 在冲突爆发时,需求往往被伪装成指责或抱怨。例如,“你从来都不关心我”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我此刻需要一个拥抱”的无助呼喊。本章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读者解构指责性的语句,识别其核心需求,并学习以清晰、不带攻击性的“我信息”(I-Statement)进行表达。 第六章:关系中的“义务感”陷阱 “因为你是我伴侣/朋友/亲人,所以你理应……”——这种基于角色设定的义务感,是许多关系紧张的根源。本书详细探讨了社会角色期望如何渗透到亲密关系中,并指导读者如何辨识那些基于恐惧或愧疚而非真实意愿的“付出”,从而回归到基于选择和爱的给予。 第三部分:重获主导权——在关系中实现健康的独立 真正的亲密,是两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自愿地靠近,而非两个不完整的人互相填补空缺。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平衡对亲密的需求与对独立空间的需求。 第七章:脱离“共生”的联结 共生关系看似亲密无间,实则掩盖了个体独立性的缺失。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起伏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行为时,你就可能处于共生状态。本章教授读者识别共生的信号,如过度卷入对方的问题、无法做出独立决定,以及如何逐步“松开”那些让你窒息的联结,重新锚定在自己的生活和目标上。 第八章:冲突的艺术:建设性地“对抗” 冲突并不可怕,它是关系成长的催化剂。关键在于如何“对抗”。本书提供了一套“建设性冲突模型”,强调在冲突中保持对彼此的人格尊重,将焦点集中于“行为”而非“品格”的讨论上,并设定清晰的解决目标。我们学习如何吵架而不伤害感情,如何利用分歧来加深理解。 第九章:亲密关系中的“非线性”成长 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直线。它充满了倒退、探索和重新定义。本章鼓励读者以更宽容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关系中的波动。理解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需要持续的调整和对彼此成长步伐的接纳。我们探讨了如何共同适应生命周期中的变化,例如职业变动、家庭结构改变等,而无需牺牲彼此的独特性。 结语:通往真实自我的道路 《心之迷宫》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一套工具箱和一套审视的视角。关系是我们学习如何爱与被爱的课堂,而最重要的学习对象,永远是那个在关系中不断浮现的“自我”。通过理解这些复杂的动力,我们可以逐步走出迷宫,建立起既充满温暖联结,又坚实独立的自我存在。这是一场关于权力、自由与真正亲密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章节递进方式,而是像一个螺旋上升的楼梯,每读完一个部分,都会让你对前面理解的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情绪价值”的解析,这是当前很多社交媒体上讨论的热点,但这本书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去解构了“谁在提供情绪价值,谁又在索取”的动态平衡。它教会我区分什么是真诚的关心,什么是披着关心的外衣进行的资源掠夺。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时不时要停下来,做一些笔记,不是记录书中的知识点,而是记录自己突然冒出的灵感和反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互动性的,它强迫你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对于那些习惯性指责和贬低他人的行为模式的描述,让我对自己过去对某些伴侣的“微小批评”感到无比羞愧,原来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言语,累积起来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就在于它能将这种“无形之伤”具象化,让你看到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冲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为他人着想”的完美主义者,直到书中描绘了“讨好型人格”的内在机制,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所有的“付出”背后,隐藏着对被抛弃的巨大恐惧。作者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她不是一味地指责受害者,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行为模式是如何在早期的依恋关系中被塑形的。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贴近生活,有职场上的权力不对等,也有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控,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从我身边偷来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边界感”的探讨。过去,我觉得“爱”就意味着毫无保留地奉献,但这本书清晰地阐明了,健康的爱必须建立在清晰的个人边界之上。没有边界,就没有真正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供理论分析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自我提问”,这些问题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而是直指核心、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去面对自己阴暗面的那种追问。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它让你看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真相,但同时又为你提供了重建自我的工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自我反思的意愿,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立刻“变好”的快餐读物。它的行文风格偏向学术性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体,句子往往很长,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辩证思考。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读完第一遍,因为我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模拟那些情境,看看自己会如何反应。书中对“受害者情结”的深挖尤其令人不安却又无比受用。作者没有简单地将抱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归类,而是追溯了环境压力和内在创伤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一个人定格在那个“等待被拯救”的位置上。更令人称道的是,这本书在批判性地剖析问题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循序渐进的“脱困路线图”。这条路线图强调的是“自我赋权”,即力量的来源最终只能从自身寻找,而非依赖外部关系的改变。这种坚实可靠的指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理论探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需要你亲自去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对“依赖”和“独立”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们都渴望连接,渴望被爱,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当连接变成了一种生存的必要条件,爱就变质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那些“间歇性强化”带来的巨大成瘾性,就像赌博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不会是“好结果”,所以你一次次投入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不会来的积极反馈。这种描述的精准性,让我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看似无解的争吵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不是沟通不畅,那是系统性的权力失衡。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真正的成熟,是能够接受关系中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并学会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保持自我完整。这本书的文笔流畅中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会对你大喊大叫,而是平静地陈述事实,然而这些事实的重量足以改变你对世界运行规则的固有认知。读完它,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建立在清醒认知上的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略带沉郁的色调和醒目的大标题,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直指人心深处的东西。我是在一个朋友那里偶然翻到的,当时他正在为一段复杂的人际关系苦恼。我借回家后,翻了几页就被那种细腻的文字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我们平时察觉不到,但却切实影响着我们日常情绪波动的微妙互动,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无声的惩罚”那一章节的描述,简直就是我过去无数次经历的真实写照,那种明明什么都没说,却让人窒息的压抑感,被作者用一种冷静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调娓娓道来。读完这部分,我立刻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小事,其实都是关系健康度的晴雨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不像一些流行的心理自助书籍那样口号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用最朴素的道理,拆解最复杂的困境。它没有提供廉价的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自己和他人行为模式的全新透镜,让人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和反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