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教科书
定价:39.00元
作者:刘师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学教科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师培,是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思路,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古典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循序渐进的方式。起初的几章,更多的是对词体起源和基本格律的梳理,语言平实易懂,即使是初次接触格律诗词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基本框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讲解格律时,会穿插大量具体的例子,比如在哪句换韵、哪个字的平仄至关重要,都会用特殊符号标注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让你去背诵规则。学完基础知识后,作者就开始引导我们进入具体的词派赏析,从婉约到豪放,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流派的美学侧重。这种结构设计,就像是有人牵着你的手,一步步走入一个宏大的园林,让你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了解园林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理念。我常常在学习某个词人的风格时,会翻回去对照前面学过的格律知识,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看那些纯粹的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了读者如何去欣赏和分析词作,而不是仅仅记住几首名篇。
评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沉浸”。这绝非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快餐式”书籍。它的文字密度高,逻辑性极强,需要读者投入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个精彩的论断而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精妙之处,甚至会合上书本,走到窗前,试图在现实中寻找作者描述的那种意境。这种强烈的互动性,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缺乏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配有大量相关的绘画和书法作品的插图,这些视觉材料的选取与文字内容高度契合,它们不仅仅是点缀,更是对文本意境的另一种有力的补充和诠释。看着与词作同时代或相近时期的书法作品,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时代独有的审美风尚,体会到词的音韵美与书法的笔墨美是如何相辅相成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慢下来、静下心来,真正想与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深度对话的求知者们准备的一份厚礼。
评分终于找到了这本《宋词三百首笺注》的影印本,装帧简直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带着一种老书特有的墨香和厚重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这次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讲究,注释部分与正文的布局疏密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不会让学习者感到眼花缭乱。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一些难解词汇的解释,并非简单地给出白话翻译,而是深入考究了宋代的语境和当时的文化背景,甚至会引证其他相关诗词来佐证,使得理解一下子就立体了起来。比如对“ ব্যব然”这个词的解读,如果只是查字典,可能就错失了那种意境,但这里的笺注却细致地阐述了词人当时的心境和环境,读起来简直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经典的敬畏和精雕细琢,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偶尔拿出来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审美体验。对于真正热爱宋词、想要深入探究其精髓的人来说,这套书的物理形态和内容深度都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这本书在资料的引证和对比方面,做得可以说是相当扎实和严谨。我注意到,每当讨论到一个有争议的词句或版本差异时,作者都会非常坦诚地列出几种主要的学说或不同的抄本记录,并说明他倾向于采信哪一种解释,以及背后的理由。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知、不满足于单一说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为了考证某个词句的出处,在网上查阅了无数资料,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在这本书里,相关的信息点往往能被清晰地定位和梳理。它不是那种“一言堂”式的权威,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考察平台,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比如在论及某位词人的生平与创作心态的关系时,作者不仅引用了正史的记载,还结合了当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中的侧面描绘,构建了一个相当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其词作的解读不再是孤立的文字游戏,而是根植于特定历史土壤中的情感表达。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学术良知的坚守,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普及读物。
评分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关于古典文学的导读,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只有行家才懂的术语,读起来像在啃石头;要么又太过于通俗,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读完后感觉什么都没留下。而这本新入手的书,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作者显然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对话”。举例来说,在分析某位词人如何通过意象来烘托氛围时,他不会用那种空洞的形容词,而是会选取词中一个非常具体的意象,比如“一川烟雨”,然后拆解这个“烟”和“雨”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营造出那种朦胧、迷离的感官体验。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让我对以往那些只停留于表面感性的理解,有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更妙的是,作者时不时会穿插一些考据性的内容,比如解释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或者某个词牌名的历史演变,这些小小的“花边知识”,非但没有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反而极大地丰富了文本背后的文化信息量。读完一章,我总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身边听他娓娓道来,既长了知识,又享受了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