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绍良书话
定价:58.00元
作者:周绍良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1056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绍良书话》前言
《绍良书话》小识(代序)
序言 辛德勇
一、红学题跋
敦诚《鹪鹩庵杂记》跋
苕溪渔隐《痴人说梦》跋
张曜孙《续红楼梦》跋
《红楼佳话》跋
《<石头记>微言》跋
《<红楼梦>说梦》跋
舒元炜序本《红楼梦》跋
有正书局印《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跋
裕瑞《枣窗闲笔》跋
读《樗散轩丛谈》书后
二、墨苑序跋
《墨经》跋
《墨谱》跋
《墨史》跋
《墨表》跋
《悟雪斋墨史》跋
《白岳凝烟》跋
《曹氏墨林》跋
《摩墨亭墨考》跋
《鉴古斋墨薮》跋
《借轩手录》跋
《十六家墨说》跋
《知白斋墨谱》跋
《涉园墨萃》跋
《尘麝簃辛未墨录》跋
《意园墨录》跋
《墨苑杂说》跋
《还砚斋墨录》跋
《试墨小记》跋
《四家藏墨图录》跋
《霜华堂墨录》跋
《千笏居藏墨简目》跋
《墨林史话》跋
《墨林史话》(重编本)跋
《清墨谈丛》序
重印《程氏墨苑》序
记《宝相图》
三、读稗杂识
四、话本与唱本
五、宗教典籍
六、占卜书
七、其他书籍
作者介绍
周绍良(1917--2005),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化部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第七、八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它并非单纯的史料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每当谈及某一典籍或某位古人时,作者总能迅速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并勾勒出其思想流变的关键节点。这种结构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零散的知识点,被编织成一张清晰的脉络图,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籍时的精准度与恰当性,既保持了原文的风貌,又通过精炼的解读,让现代读者得以窥见其原意,避免了过度阐释的陷阱。对于希望系统梳理某一学问脉络的进阶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地图。
评分从文化承载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与延续。它所探讨的议题,无一不植根于深厚的传统之中,但作者的笔触却极富现代感,既不抱残守缺,也非盲目西化,而是保持了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我感觉自己与遥远的古代文脉建立了一种鲜活的连接,仿佛能听见那些久远的声音在耳边再次响起。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快餐式信息无法比拟的。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看待自身文化身份的严肃态度和审美品位。合上书本后,那种回味悠长的、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敬畏感,久久萦绕心头,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才是这次阅读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初翻阅时,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而更像是深夜里与一位饱学之士促膝长谈,他将自己多年的阅读心得和思考融汇其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却绝不晦涩难懂。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极好,时而激昂澎湃,剖析某一历史事件或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时而又回归到日常的闲谈,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至深的哲理。这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洞察的自由切换,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发现自己常常因为一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独特的见解而停下来,久久回味,甚至需要合上书本,起身踱步,消化这股思想的冲击力。这需要作者对所涉猎的领域有极其深厚的积累,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封面设计典雅大气,留白得当,仅仅是书名和出版社的标识,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字体和排版,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侧边看过去,能清晰地感受到装订的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华书局一贯的出版水准。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热衷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它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也象征着对书籍内容本身的尊重。我常常在书架上把玩它,那种纸张特有的微香混合着油墨的气味,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感官体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辩论与对话。作者的观点并非一言堂,而是充满了思辨的张力。他敢于对既有的、被奉为圭臬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且能够提供基于扎实文本考据的反驳依据。这种批判性思维的闪光点,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挑战性与活力。我经常在心中与作者进行“辩论”,思考他的逻辑链条是否有更完善的环节,或者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正是这种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极大地激发了我主动探寻更多一手资料的兴趣。这本书成功地扮演了“引燃者”的角色,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引导我走向更深远的探索,这才是学术著作的最高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