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酒泉百俗
定价:48.00元
作者:张正彬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6508855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酒泉百俗》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酒泉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世代酒泉人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层的生命追求和独特的人文标识,总结历史、盘点遗产、延续文脉、服务现实,尤其对于检视酒泉文化实力,彰显酒泉文化魅力,提升酒泉文化影响力,意义深远。
内容提要
民俗,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逐渐创立的一系列生活方式,包含了各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和沃土。张正彬编*吴基伟主编的《酒泉百俗/飞天逐梦醉酒泉文化丛书》精选了酒泉地区各族人民的风俗,按内容分为节日俗、婚育俗、丧葬俗和礼仪俗四个部分。一册在手,可尽览酒泉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酒泉百俗》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酒泉地区灿烂民俗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节日俗
过年
二十三,祭灶神
扫房子,去尘土
打醋炭,消污垢
贴福字,讨吉利
贴年画,纳吉祥
贴门神,保安宁
贴春联,迎新年
除夕
年夜饭
压岁钱,得平安
守岁
开门
拜年
打春日,鞭春牛
立春日,戴春鸡
正月十五闹元宵
补天节,摊煎饼
填仓节,祭仓官
二月二,龙抬头
惊蛰雷鸣
三月三,去踏青
清明时节
四月八庙会
端午时节
六月六,晒衣物
七夕乞巧
七月十五是鬼节
中秋月圆
……
婚育俗
丧葬俗
礼仪俗
读完全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不是因为故事不好,而是因为深知这些曾经如此鲜活的习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很多可能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亡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冷静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切片。它没有进行任何主观的褒贬,而是客观地记录下那些曾经主宰当地人生活的“规矩”和“禁忌”。例如,书中对传统婚恋观的描述,那种对家族荣誉的看重超过个人情感的选择,读来令人唏嘘,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历史的真实面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对场景的构建能力极强,无论是描写隆重的祭祖仪式,还是描绘市井间日常的讨价还价,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深层次的眼光去看待“地方性”,每一个看似怪异的习俗背后,都隐藏着祖先们应对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看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个广袤土地上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又多了一份敬畏与理解。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听一位邻家的长辈,泡着酽酽的枸杞茶,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讲他们年轻时经历过的那些有趣的事儿。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一点也不着急,仿佛就是要你放慢脚步,去感受那种西北特有的沉淀下来的生活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待客之道”那一章,里面详细记录了酒泉人在待客时对“面子”和“规矩”的把握,比如上菜的顺序、劝酒的讲究,甚至连坐次都有严格的讲究。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当地人最核心的社交密码。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朴实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真挚情感却极其打动人。比如描述当地人过冬时,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最滋补的食物,那种对生活的智慧和韧劲儿,透过文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讲究,很多地方都配上了手绘的插图,那些线条简洁但神韵十足的图画,完美地补充了文字的空白,让抽象的民俗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读完这本书,我真想立刻订一张去酒泉的火车票,去亲自感受一下那种被岁月温柔拂过的生活气息。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种地方性的“俗文化”题材会不会太过小众和晦涩,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奇闻异事”上,而是从最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入手,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琐碎之中。比如,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当地人对“土特产”的执念,不光是写那些大家熟知的物产,更是挖掘了那些快要消失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老物件”的文化意义。作者的调研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能看出他不是走马观花地写,而是真正深入到当地的社区、田间地头和家庭深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民间信仰和祭祀仪式的描写,那些关于风调雨顺、祈求丰收的古老仪式,作者在保持客观描述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活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哲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块被打磨光滑的鹅卵石,独立又相互关联,串联起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地域文化图景。对于想了解中国西部腹地文化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入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通往另一个时空的桥梁。我发现作者在用词上非常考究,很多词汇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虽然有些词汇我需要结合上下文猜测,但这反而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真实感,就像在听一段原汁原味的方言故事。书中对酒泉特有的“酒文化”的解读,更是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酿酒技术的介绍,更是深入剖析了酒在当地社会交往、婚丧嫁娶乃至政治协商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提到古代文人在当地饮酒赋诗的场景,那种豪迈与洒脱,让人心驰神往。作者的叙事视角时而宏大,时而微小,一会儿讲到当地的地理变迁如何影响了某些习俗的形成,一会儿又聚焦到某位老奶奶缝制一件传统服饰时的细微动作。这种尺度上的自由切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张弛有度,避免了单一视角带来的审美疲劳。总之,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厚度、真正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化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有意思了,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油画风格,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北小城。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墙上就挂着类似的年画,色彩浓郁,人物的表情特别生动。拿到书后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于“百俗”这个词的注解,寥寥数语,却能感受到那种对地域文化深深的热爱和敬畏。特别是开头对于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描绘,那锣鼓喧天的场景,那种新娘蒙着红盖头,花轿缓缓移动的庄重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酒泉地区特有的节庆活动,比如每年一度的庙会,描述得细致入微,从摊位上叫卖的糖人儿,到戏台上咿呀学唱的秦腔,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烟火气。它不像那种学术性的民俗志那样枯燥,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把一个个鲜活的习俗串联起来,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让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民间手工艺品的章节,比如那些精美的刺绣和剪纸,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时间去采访那些老匠人,记录下了他们口述的技艺传承过程,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非常值得称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