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酒泉百咏

满28包邮 酒泉百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霍军 著
图书标签:
  • 酒泉
  • 诗歌
  • 方言
  • 民俗
  • 包邮
  • 满28
  • 地方文学
  • 特色文化
  • 咏物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8879
商品编码:300046105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酒泉百咏

定价:45.00元

作者:霍军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6508879

字数:

页码:2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酒泉百咏》作为一项重大学术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经过集思广益、辨证认知、不断修改研讨,终于成为一次立意高远、眼光独特、才华闪现的酒泉文化的寻根之旅,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酒泉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世代酒泉人根本的精神基因、深层的生命追求和独特的人文标识,总结历史、盘点遗产、延续文脉、服务现实,尤其对于检视酒泉文化实力,彰显酒泉文化魅力,提升酒泉文化影响力,意义深远。《酒泉百咏》为丛书之一,撷取了历代写酒泉诗歌中的精华,带你领略古人眼中的酒泉。

内容提要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是爱诗的民族。酒泉,作为丝绸之路的名城,在诗歌的国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酒泉百咏》撷取了历代写酒泉诗歌中的精华,在体例上采用作者简介、注释、赏读、选读的方式编排,赏读力求畅晓明白,突出每位注释赏读者的个性,不求一致。同时选择同类咏酒泉诗歌佳作,供读者赏读,理解古人眼中不一样的酒泉文化。
  《酒泉百咏》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酒泉灿烂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1.天马歌 刘彻
2.祁连山燕支曲 匈奴民歌
3.石壁诗 马岌
4.宋纤画像颂 杨宣
5.凉州乐歌 温子升
6.敦煌乐 温子升
7.关山月 徐陵
8.重别周尚书 庾信
9.关山月 卢照邻
10.塞上 郭震
11.凉州词 王翰
12.水鼓子曲 张子容
13.凉州词 王之涣
14.古从军行 李颀
15.从军行 王昌龄
16.从军行(其七) 王昌龄
17.陇西行 王维
18.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19.渭城曲 王维
20.月下独酌(其二) 李白
21.关山月 李白
22.从军行 李白
23.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岑参
24.题苜蓿峰寄家人 岑参
25.送人从军 杜甫
26.饮中八仙歌(选一段) 杜甫
27.塞下曲 戎昱
28.塞上曲 王烈
29.出塞 钱起
30.塞上曲 钱起
……


好的,为您呈上一份围绕“满28包邮 酒泉百咏”这本书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展现其他领域或主题的深度与广度,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内容。 --- 书籍简介: 跨越时空的匠心与智慧:《塞北古道:河西走廊的千年盐商之路》 这是一部关于商业文明、地理变迁与人文精神的宏大叙事。 本书以河西走廊这一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地理枢纽为核心,深入剖析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至明清时期,这条古老商道上盐业贸易的兴衰、盐商家族的崛起与变迁,以及盐业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政治与经济逻辑。我们并非简单地描绘一次次的驼队往来,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由盐、丝绸、茶叶、战马交织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探讨其如何塑造了沿线城市的性格与命运。 第一部分:大漠孤烟中的盐脉——盐业与国家命脉的共生 盐,自古以来便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管子》有云:“凡兵,不解于食,食,不解于盐。” 本书首先聚焦于河西走廊在古代战略物资——食盐供应中的核心地位。 一、从郡县制到盐池控制权: 详细考证了汉代在居延、敦煌等地设立盐场和盐官的制度演变,分析了盐业税收如何支撑起对西域的有效控制。我们通过对出土简牍(如肩水金关、玉门关文书)的解读,重构了古代盐政的日常运作,包括配额分配、运输押送的复杂流程。 二、盐商的身份建构与流动性: 传统观念中,盐商常被视为暴发户,但本书通过史料挖掘,展现了河西盐商群体的多元性。他们既有背靠中央官府的“专卖特许”商人,也有活跃于民间市场、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自由贸易者”。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建立起一套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宗教信仰(如佛教、景教)来构建商业网络中的信任基础。 三、地理的制约与技术的适应: 深入探讨了骆驼运输、水利灌溉(如坎儿井的兴修与维护)在盐业贸易中的关键作用。地理环境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催生出独特技术与组织模式的温床。我们细致分析了不同季节对运输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绿洲与沙漠的交界处建立起可靠的补给站网络。 第二部分:商路交汇点上的文化熔炉——酒泉与甘肃边塞的城市史 河西走廊上的城市,是多种文明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前沿阵地。本书将目光投向酒泉、张掖等核心城市,探讨盐业贸易如何成为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一、酒泉的“液态黄金”: 聚焦酒泉的历史变迁。这座因“城下有泉水而味如酒”的城市,其繁荣不仅依赖于天然水源,更在于其作为军需与商贸中转站的枢纽地位。本书详细考察了宋元时期,酒泉皮革、药材与周边盐场的物资交换网络,揭示了其城市经济结构的韧性。 二、多元宗教的共存与商业资助: 佛教艺术与石窟文化的兴盛,往往需要庞大的商业资金支持。我们分析了数个富裕的盐商家族如何资助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画绘制与佛塔修建,他们的供养碑文成为研究古代商业伦理与慈善实践的宝贵文献。这种“以财入教,以教固商”的模式,是河西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边防压力下的经济韧性: 在历代王朝的边境防御体系中,粮食和盐的稳定供应是军心士气的保障。书中通过具体战例(如西夏与金的冲突时期),展示了地方政府如何紧急征用盐商队伍,进行战略物资转移,以及盐商在危机中如何自救与反哺地方。 第三部分:从丝绸之路到现代转型——盐商精神的传承与挑战 随着海禁政策的松动与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河西走廊的传统贸易地位逐渐发生变化。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盐商家族在新旧交替时代的挣扎与转型。 一、传统商业伦理的消解与重塑: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洋货”的涌入和国家对盐业专卖制度的改革,传统依赖于人际网络和地方特权的盐商模式受到致命打击。我们记录了部分家族如何从垄断性的资源型贸易转向新兴的金融、教育或实业投资,试图保留其家族在社会结构中的影响力。 二、现代交通对地理意义的颠覆: 铁路的修建(如陇海铁路的延伸)极大地改变了货物的运输速度与成本结构,使得传统驼队与驿站的经济价值大幅下降。本书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比了铁路沿线新城镇的崛起与旧商道的衰落,展示了技术革命对传统商业地理的重塑力量。 三、遗存的记忆与研究的价值: 尽管时代变迁,但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的盐仓遗址、商行账本和家族谱系。这些“物证”与“文证”共同构成了研究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形态的鲜活样本。本书旨在呼吁对这些工业与商业考古遗迹的保护与深入研究,以理解中华文明在极端地理条件下所展现出的非凡的组织能力和适应性。 总结: 《塞北古道:河西走廊的千年盐商之路》不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一部中国地理政治与社会变迁的缩影。它通过聚焦于最基础、却又最关键的物资——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如何在广袤而艰苦的疆域上,构建起绵延千年的商业文明图景。阅读此书,如同随同一支古老的驼队,穿行在风沙与辉煌交织的河西走廊之上,触摸历史的脉搏。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流,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上乘,那种略带粗粝的触感,让人仿佛能嗅到纸墨混合的年代气息。封面上的烫金字样,在灯光下闪烁着低调而典雅的光芒,与书名“满28包邮 酒泉百咏”的古典韵味完美契合。初翻阅时,我立刻被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吸引。排版疏朗有致,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师傅对细节的把控可见一斑,书脊的缝合处处理得非常平整牢固,预示着这是一本可以长久珍藏的佳作。装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你在翻开它之前,就对即将进入的文字世界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静静地伫立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风景。每一次不经意间的触碰,都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蕴含的某种“时间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可以让人穿越时空的小径。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隐形的观察者,站在历史的河流边,看着光阴的浪花拍打着岸边。这种时间感是多维度的,它既有对遥远往昔的追溯,也有对当下境遇的审视,甚至隐隐约约地投射出对未来的某种沉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信息获取,而成为了一种哲学层面的共鸣。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却提出了足够多的深刻问题,促使我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着无休止的探讨,这种“余味悠长”的状态,才是一本真正好书的标志。

评分

作者在处理某些典故和历史背景时的严谨态度,着实让我这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感到震撼。看得出来,为了这些文字背后的支撑,作者必然是下了海量的功夫去查阅、考证,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虽然我无法直接证实)。即便是对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也隐藏着深厚的历史依据。这种尊重事实、尊重传统的态度,是任何一本严肃作品的基石。它没有为了追求戏剧性而随意扭曲史实,也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刻意简化复杂的历史脉络。相反,它用一种近乎“考古”的精神,将那些沉睡的历史碎片小心翼翼地重新拼贴起来,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最真实、最丰满的面貌。这种扎实的底蕴,让整部作品的份量瞬间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评分

全书的结构组织巧妙得令人称奇,它不像传统书籍那样循规蹈矩地铺陈叙述,而是采用了一种看似松散却暗含内在逻辑的网状结构。每一个部分都像是独立的小宇宙,却又通过某种若有似无的线索相互勾连,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知识体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你不需要从头到尾线性推进,可以随时跳跃到感兴趣的片段,而不会感到迷失方向。反而,每一次的“迷路”,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连接点,这种发现的乐趣,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这种布局,充分展现了作者对整体架构的宏观掌控力,它既满足了深度阅读的需求,也照顾到了碎片化阅读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来形容。作者在叙事和描摹场景时,所使用的词汇极其考究,既不矫揉造作,又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深厚的学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空间感的营造,仿佛每一个描绘的场景都能立刻在你脑海中立体起来,光影、气味、甚至连空气中的湿度都能被精准地捕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短句,它们像散落在珍珠一样的句子,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与那些堆砌辞藻的作品不同,这里的文字是服务于情感和意境的,它们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不着痕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读完一个章节,心里残留的不是对情节的执着,而是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意境,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思绪被拉伸得很长很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