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做出炒菜

10分钟做出炒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太治,双福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快手菜
  • 炒菜
  • 10分钟
  • 简单易学
  • 新手入门
  • 美食
  • 烹饪
  • 菜谱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ISBN:9787515803913
商品编码:3000758641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10分钟做出炒菜

定价:28.00元

作者:朱太治,双福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58039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朱太治、双福主编的《10分钟做出炒菜(全彩超值版)》收录600幅精美彩图,制作过程全图解。
选取*易处理的食材,奉献*快速的做法,营养全面,花样百出!
  本书还特别加入食材索引、厨房窍门索引,方便查找!
  常见食材的选购与烹饪要点、简单快速烹饪窍门一点通、基础烹饪知识,让你迅速晋级烹调高手!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0分钟做出炒菜——蔬菜类、10分钟做出炒菜——菌菇类、10分钟做出炒菜——蛋奶类&豆制品类、10分钟做出炒菜——畜禽肉类、10分钟做出炒菜——河海鲜类。

目录


Part 1 10分钟做出炒菜——蔬菜类
素炒胡萝卜丝
椒丝脆藕片
青甜椒炒丝瓜
银芽炒韭菜
酸辣洋葱
番茄炒山药
黑木耳炒白菜
茄汁白菜
蚝油西兰花
香煸菠菜
酸甜菜丝
酱炒茄条
豆豉椒圈
嫩烧丝瓜排
酸辣土豆丝
快炒三丝
豆香什锦
酱爆黄瓜
辣炒卷心菜
清炒苦瓜
粉丝菠菜
荷塘小炒
酱爆豆角
干煸苦瓜
Part 2 10分钟做出炒菜——菌菇类
蛋白炒黑木耳
香菇扒生菜
火腿炒青甜椒
金针菇炒鸡蛋
香菇西兰花
素炒五丝
菇香豆腐
蘑菇小炒
蚝油双菇
香菇炒韭菜
金针菇炒菜心
酱香菇肉
香菇炒茼蒿
蒜香杭椒金针菇
白菜炒蘑菇
随便小炒
葱爆黑木耳
木须肉
枸杞银耳炒山药
莴笋炒银耳
银耳炒肉
素炒双耳
辣炒双菇
银耳炒鸡腿菇
Part 3 10分钟做出炒菜——蛋奶类&豆制品类
松仁黄豆
韭菜炒鸡蛋
尖椒炒鸡蛋
番茄炒鸡蛋
青甜椒炒银芽
彩趣脆丝
奶香蛋黄莴笋
炒蛋白
鸡蛋炒鱼丝
素炒金银丁
牛奶炒白菜条
黄瓜炒蛋奶
奶酪炒鸡蛋
鲜奶蛋花
苘蒿嫩豆腐
豆腐炒蛋
白菜炒豆芽
尖椒炒豆腐皮
豆皮炒冬笋
锦绣蛋丝
麻婆豆腐
家常豆腐
炒干丝
Part 4 10分钟做出炒菜——畜禽肉类
酸辣肚丝
爆炒三丁
葱爆蛋裹肉丝
肉末黑木耳
辣味肉碎南瓜
洋葱炒肉片
辣椒小炒肉
尖椒五花肉
洋葱炒牛肉
甜椒炒鸡块
菠菜炒猪肝
蒜香肚片
碧瓜猪肝
莴笋炒牛肉丝
酸菜牛肉末
冬笋炒牛肉
辣糊鸡丁
鸡丝炒蛰皮
姜爆鸭丝
活力菠萝鸭片
红甜椒炒鸭肉
苦瓜炒鸡片
双椒鸡丝
田园小炒鸡
Part 5 10分钟做出炒菜——河海鲜类
彩椒烩鱼粒
虾仁炒蛋
冬笋炒鱼片
蛋香黄金鲈鱼
韭菜炒银鱼
双银荟萃
双色鱼丝
咸鱼炒饼子
韭菜炒青虾
啤酒炒虾
鲜虾冬笋
蒜苗鲜虾
金钩炒青丝
醋熘海米白菜
黄鱼炒蛋
香辣虾皮炒蛋
酱爆香螺
尖椒螺片
冬笋螺片
辣炒蛤蜊
丝瓜炒蛤蜊
豉椒爆蛤蜊
虾仁玉米粒
附录一:常见食材的选购与烹饪要点
附录二:简单快速烹饪窍门一点通
附录三:基础烹饪知识
速查索引一:按食材速查索引
速查索引二:厨房窍门速查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星际迷航:创世纪》 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风格的宏大叙事与硬核科幻设定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文明演进 篇幅: 约 40 万字 --- 简介:群星的低语与人类的抉择 背景设定: 公元 2742 年,人类文明已经离开了摇篮地球,在银河系中建立了庞大而脆弱的“泛光联盟”。联盟的核心是基于“超光速跃迁网络”(FTL Network)的星际通讯与贸易体系。然而,这种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危机:资源枯竭、星系间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一个被遗忘在宇宙深处的恐怖——“寂静之潮”。 本书并非关注日常的琐碎生活,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在面对超乎想象的尺度和未知力量时的抉择与挣扎。 核心剧情梗概: 故事始于银河系边缘,一个被称为“虚空之锚”的、隶属于老牌殖民星系“泰坦联邦”的科研前哨站。首席宇航物理学家艾莉娅·冯·德拉肯博士,在一次对古老超新星遗迹的深层扫描中,无意间捕获了一个跨越百万光年的、高度有序的“负熵信号”。这个信号并非自然现象,它具有复杂的数学结构,其背后似乎指向一个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沉睡的、远超人类理解的超级文明——“先驱者”。 这个发现立即打破了泛光联盟内部脆弱的平衡。 第一部分:秘密的浮现与猜疑的种子 (The Seeds of Doubt) 艾莉娅博士的发现被上传至中央情报局(CBI)后,立即引起了最高元老的警觉。联盟高层,由坚守传统路线、信奉“科技保守主义”的元老院议长卡尔文·雷诺兹领导,认为这信号是对现有秩序的颠覆,主张将其封存并销毁所有相关数据,以维护“社会稳定”。他们恐惧未知,深信人类的扩张已达极限,任何新的力量都可能导致文明的崩溃。 然而,信号的复杂性吸引了另一股势力:“新人类派”。这是一群由年轻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具有激进探索精神的殖民地精英组成的团体,他们坚信人类的未来在于无限制的探索和融合未知。他们秘密派遣了一艘名为“启示录号”的非军事考察舰,搭载了艾莉娅博士和一群顶尖的语言学家、密码学家,踏上追溯信号源头的危险旅程。 第二部分:穿梭于失落的遗迹 (Traversing the Lost Ruins) “启示录号”的旅程,是一次对宇宙历史的考古之旅。他们穿梭于被遗弃的星系、废弃的戴森球残骸,以及那些因为过度依赖FTL网络而衰败的边境殖民地。 在追寻信号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以下挑战: 1. 熵增陷阱: 信号指向的区域,物理定律似乎被扭曲。船员们必须应对无法预测的引力异常、时间膨胀的局部区域,以及因接近“先驱者”技术遗留物而引发的认知危机。 2. 种族冲突: 泛光联盟的保守派势力派出“维持秩序舰队”试图拦截并摧毁“启示录号”。同时,他们遇到了新兴的、信奉极端自由主义的“赛博格联合体”,这个由高度义体化个体组成的势力,也对“先驱者”的秘密抱有极大的兴趣,并试图抢夺技术。 3. 信息的重负: 当艾莉娅最终解码了信号的核心信息时,她发现“先驱者”并非人类想象中的先进物种,而是一个因为过度追求“信息纯净度”而自我封闭,最终因缺乏适应性而崩溃的文明。他们留下的并非宝藏,而是一种“终极教条”——一套试图将所有宇宙生命体规范化为单一、无差错逻辑的思维病毒。 第三部分:创世纪的悖论 (The Genesis Paradox) 抵达信号源——一个位于星系间空洞中心的、巨大的、非欧几里得几何结构的巨型结构体时,船员们面临最终抉择。 “寂静之潮”并非外星入侵,而是“先驱者”遗留的“终极教条”的激活机制。一旦完全激活,它将抹除所有随机性、所有情感、所有非结构化的思考,将整个星系的人类文明格式化为一套完美但僵死的计算程序。 艾莉娅和她的团队必须决定:是摧毁这个结构体,彻底切断人类文明与这种“完美”知识的联系,以换取自由和不确定性;还是尝试整合其中一部分技术,冒着被其同化的风险,以求快速提升人类的生存能力,对抗未来更大的威胁? 核心主题: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效率悖论”:追求绝对的效率和稳定是否必然导致创造力的消亡?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的自由意志与绝对的生存保障之间,哪一个更具价值?它是一部关于知识的界限、探索的代价以及人类精神韧性的史诗。它不是关于如何快速烹饪一道菜肴,而是关于如何在这片冰冷、广阔的宇宙中,为人类文明找到一个可持续的“配方”。 --- (此书将包含对超空间物理学、后稀缺经济学以及哲学思辨的深入探讨,旨在构建一个复杂、逻辑严密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未来世界观。)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个对食材来源和健康理念比较看重的读者,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的专业度让我感到惊喜,它远远超出了普通食谱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营养搭配入门手册”。它不仅仅告诉你放多少盐,还会解释为什么放盐,比如讲解了不同调味品(酱油、鱼露、蚝油)在钠含量和风味释放上的差异,让你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目标进行替换。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食材新鲜度判断”的小插图,教你如何通过观察叶菜的脉络张力、肉类的光泽度来快速判断其状态,避免了买到不新鲜食材的风险。我特别喜欢它对“营养素保留”的强调。比如,在处理绿叶蔬菜时,作者坚持推荐“快速煸炒”而非“长时间炖煮”,并解释了水溶性维生素在长时间加热中流失的程度,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兼顾营养的摄取。此外,书中对“植物油的选择”也有专门的论述,比如高温烹饪使用烟点高的菜籽油,而凉拌则推荐初榨橄榄油,这种科学细致的指导,让我在厨房里做出的每一餐都更具目的性和健康性,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好吃而牺牲健康”的罪恶感。

评分

评价二: 我得说,这本书在“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其到位,远超我预期中那种只有干巴巴的步骤罗列的食谱。它开篇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释“火候”这个玄学般存在的概念,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大火”、“中火”这种模糊的描述上,而是引入了非常具体的参照物,比如将“中高火”比喻为“油面微微冒烟但未起青烟”的状态,或者通过油的流动速度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厨房热源的恐惧感。再者,它对食材预处理的章节尤其值得称赞,什么肉类上浆的“黄金比例”——淀粉、蛋清、水的精确克数被清晰地列在表格里,并且附带了不同肉质(猪里脊、牛腱子)的微调建议。我尝试了它推荐的“三步去腥法”,效果立竿见影,以往总觉得腥味散不干净的鱼肉,这次的处理后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这本书最妙的一点是,它鼓励探索而非盲从。在某些关键的调味环节,作者会提供A、B两种方案,并解释不同风味倾向的哲学差异,比如喜欢偏酸爽的,可以多加少许米醋在起锅前,而喜欢醇厚回甘的,则建议在收汁时加入少许老抽增色提味。这种给予读者的选择权和理解深度,让烹饪不再是机械模仿,而成为了自我表达的过程。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不在于介绍那些需要耗费数小时准备的繁复大菜,它更像是为你量身定制的“都市高效生活指南”。我注意到了它在时间管理上的细致考量。每一个菜谱的标题旁边,都用醒目的时间轴图标标明了“准备时间”、“烹饪时间”和“总耗时”,这个设计非常实用,让我在晚上忙碌一天后,能迅速判断今晚是选择一个15分钟的快手菜,还是愿意投入30分钟来做点稍微“讲究”的。特别欣赏它对于“一锅多用”和“交叉备料”的讲解。比如,在做某道需要用到焯水蔬菜的菜肴时,作者会贴心地提示,焯水后的蔬菜水不要马上倒掉,可以用来稀释下一道菜的勾芡汤汁,或者用来浸泡需要腌制的肉类,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这种基于生活效率的优化,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且,它对“工具的最小化使用”也有独到的见解。很多复杂的步骤,作者都通过巧妙地利用锅盖的蒸汽回流、锅体的余温焖煮等技巧,避免了反复开火和洗涤多个容器,让原本令人头疼的“餐后清理”环节,也变得相对轻松愉快起来。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带着微微油光的菜肴图片,光是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仿佛能闻到那锅气腾腾的香气。内页的纸张选用了那种略带哑光质感的,即便是油腻的指纹沾上去,也似乎不那么碍眼,这对于一本经常在厨房里翻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我特别欣赏它排版的匠心独运,每一个步骤的图示都清晰得如同摄影棚里精心布景的作品,即便是对厨房新手而言,那些复杂的刀工分解图,也被细化到了连力度和角度都有隐晦的提示。更别提那些小小的“厨师秘籍”边栏,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角落,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不经意间抛出的金玉良言,比如如何用冰水激晕虾仁以保持其脆度,或者是在煸炒葱姜蒜时,如何通过油温的细微变化来控制香气的层次感。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考究,主标题大气磅礴,而详细步骤的说明文字则选用了一种略带手写感的宋体,平添了几分人情味和亲切感,完全没有那种冰冷的技术手册的架势。整体来说,光是捧着它,阅读的体验就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食谱范畴,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动手,将书中的世界搬到自家的灶台上,去复刻那份精致与美味。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烹饪大师的架子,读起来就像是邻居家那位做菜超赞的大姐在跟你拉家常。她在讲解过程中,会不时地插入一些自己早年厨房“翻车”的经历,比如她第一次尝试做糖醋排骨时因为糖放多了结果把锅底烧焦的糗事,这些真诚的自嘲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觉得“原来大厨也会犯错,那我下次小心点就好”。这种拟人化的叙述,让那些技术名词不再枯燥。比如,她描述“勾芡”时,不是用学术语言,而是说:“要像给小宝宝穿衣服一样,温柔而坚定地,一勺一勺地把水淀粉淋进去,千万别一下子全倒进去,不然你的汤汁可就要变成一团面糊啦!” 这种形象的比喻,比任何严格的定义都更容易被记住。而且,这本书的“兼容性”做得极好。对于那些手边没有某种特定香料的读者,作者总是会提供至少两种平价易得的替代方案,并且提前告知替换后风味上的细微差别,让你永远不会因为缺少一个配料而打乱一整餐的计划。它带来的更多是烹饪的信心和自由感,而不是束缚和焦虑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