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历史地理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张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750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战国策》一书可以说是许许多多三寸不烂之舌的群英会,其中的机智的言谈,让它成为两千年来散文家学习的榜样。它语言流畅,论事精辟,传神的写人方法,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内容提要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③,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④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⑤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⑥。”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⑦之下、沙海⑧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⑨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⑩壶酱甀11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12,漓然13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14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15,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注释】
①九鼎:周王室的传国之宝。
②颜率:周王朝的大臣、谋士。
③画计:商量。
④实:实际利益。
⑤陈臣思:齐威王的名将田忌。古代陈字拟读dien,田字读dyen,二字几乎同音。
⑥梁:即魏国。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
⑦晖台:台名。
⑧沙海:地名。在今河南开封西北。
⑨叶庭:地名。在今湖北华容。
⑩醯(xī):醋。
11 甀(zhuì):瓮。
12兔兴马逝:形容轻快。
13漓然:水渗流的样子。
14 挽:牵引。
15被具:士卒运鼎需要准备的器具。
【译文】
秦国出兵逼近东周,向东周君索求九鼎,周君为此十分担心,就与颜率商讨对策。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向东去齐国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国不讲道义,打算向东周出兵,向周君索求九鼎。我东周君臣在朝中商量,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您保存了面临危亡的周国,这是美名;得到了九鼎,这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出兵五万,任命陈臣思为将军前往救助东周,于是秦兵撤回。
当齐王将要索求九鼎的时候,周君又担心起来。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所以情愿献上九鼎,但不知道贵国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齐王说:“我打算向梁国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因为梁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已经谋划很长时间了。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出不来了。”齐王又说:“那么我打算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因为楚国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密谋很久了。假如经过楚国,九鼎也必定出不来了。”齐王说:“那么我究竟该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敝国也私下为大王忧虑这件事。这个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怀揣手拿到齐国,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跳马跑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武王伐纣获得九鼎之后,一只鼎就用九万人牵引,共有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器械等准备物资也相当于这个数目。如今大王纵使有这等人力和物力,又从哪条道把九鼎运出来呢?臣暗地里一直为大王担忧。”齐王说:“你屡次前来劝谏我,无非是不想把九鼎给我!”颜率解释说:“臣怎敢欺贵国呢,只要您赶快决定好搬运路线,敝国把九鼎迁出来,以便您随时将其运走。”齐王只好作罢。
秦攻宜阳
【原文】
秦攻宜阳①,周君谓赵累②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③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④之军二十万,景翠⑤以楚之众,临山⑥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⑦,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⑧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⑨,官为柱国⑩,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11煮枣12,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13东周。
【注释】
①宜阳:位于洛阳西南熊耳山北端,为韩国西陲的军事要塞。
②赵累:周臣,身世不详。
③材士:指训练有素的士兵。
④公仲:韩相国,名倗。
⑤景翠:楚国将领。
⑥山:指伏牛山。
⑦甘茂:下蔡(今安徽凤台)人,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被张仪、樗里疾引荐给秦惠文王。秦武王曾派甘茂定蜀,委以左丞相。
⑧削迹:除名,革除官职。
⑨执圭:爵位名,为楚国高爵位。
⑩柱国:楚国的高武官。
11效:献。
12煮枣:魏国城邑,一说在今山东东明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北。
13德:感恩,感激。
【译文】
秦国攻打宜阳城,周赧王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终会怎样啊?”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攻破。”赧王说:“宜阳城方圆八里,勇士十万,粮食可以支用好几年,此外还有韩国的公仲率领的二十万,以及附近的楚将景翠率领的兵马,他们依山扎营,相机发兵援救,秦国必定无功而返。”赵累回答说:“甘茂是寄居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有功,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不成功,将会被秦国革除官职。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意见,坚持要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攻不下来,秦武王会因此而感到耻辱。所以我才说宜阳能攻下来。”周赧王说:“你替我谋划一下,我该怎么办?”赵累说:“您可以这样对景翠说:‘您的爵位已经是执圭,官职也升到了柱国,即便参战取胜,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万一失败了,则会送命。不如背弃秦国,要是秦国攻下宜阳,您就出兵,秦国担心您在秦军疲惫时攻打它,会用珍宝来讨好您,韩国公仲也会认为您是为救韩国而攻秦的,会给您送上珍宝。’”秦军攻陷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十分恐惧,马上把煮枣城送给了景翠。韩国也送上了珍宝。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又接受了韩国的财宝,因此非常感谢东周。
序言
前言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自春秋之后,一直到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五年(前460年—前221年)间,谋臣策士辅佐君主的活动和他们游说、辩论时所提出的种种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或者说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行总集。
《战国策》具体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约在战国末年或汉代初年,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校订和后编订。经过刘向的整理,《战国策》按国别记述,依时间编排,去其重复,补其缺损,共成书三十三篇。东汉末年,高秀为其作注。后来,刘向集录本和高秀注释本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佚,至北宋中叶,经曾巩重新校正,补足了刘向集录本三十三篇。南宋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现在流行的《战国策》共分三十三卷,总计四百九十余章,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的军政大事。
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的巨大变革的时代。《战国策》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内容,既广泛又错综复杂,突出表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动荡、矛盾重重的时代特点。
一方面,《战国策》记录了如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等游说之士为求一己之功名利禄,借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诸侯,纵横捭阖,巧妙地利用各国间的利害关系,忽而连横,忽而合纵,或背盟相弃,或罢兵修好。
另一方面,《战国策》还赞颂了一些廉洁不屈的志士和舍生忘死的义士。冯谖高瞻远瞩为孟尝君“烧券买义”,聂政舍生取义为燕太子丹“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王斗敢言直谏当面讽刺齐宣王好马、好酒、好色,唯独“不好士”,唐雎更“挺剑而起”,以士怒则“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折服暴秦。
此外,《战国策》也暴露和鞭挞了统治者的无耻、毒辣残暴。赵人李园为一己富贵先后将其妹进献给春申君和楚考烈王,又设计“尽灭春申君之家”,篡夺大权,阴险毒辣。楚怀王夫人郑袖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用谗害了魏美人。秦宣太后后宫,私爱面首魏丑夫,死后要其随葬。这些事例都充分暴露了战国时期贵族阶级为人的残暴和生活的腐朽。
《战国策》作为战国时代的基本史料,在流传和成书过程中难免杂有纵横家、策士采集引用的拟作、传说,有许多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不可尽信,这在程度上降低了战国策的史学价值。但它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历代研究者所认同。它的故事情节生动典型,上承《左传》,下启《史记》;人物刻画精雕细琢,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个性分明;此外,语言表达生动精练,简明流利,善用寓言故事,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有人称许《战国策》“繁辞瑰辩,烂然盈目”,宋代李文叔赞它为“文辞之”。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此次编订只是节选《战国策》中的经典篇目,共节选八十二篇文章,以飨诸君。在编译过程中,本书以中华书局2012年6月出版的《战国策》为底本,同时参考和借鉴了历代前贤的研究著述和独到见解,在译文中以直译为主,力求达到信、达、雅兼顾,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读懂这部经典,从侧面感受中华国学的博大精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诚恳地希望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鸿篇巨制。它的分量感和信息密度,决定了它不是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沉淀和反思的案头之书。我个人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长期的学习资源,而非一次性的阅读体验。每隔一段时间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像是对同一块宝石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总能发现新的光泽点。它不仅满足了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种审慎、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于那些渴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处世哲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价值将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愈发凸显。
评分从地理和文化背景的融入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手法显得尤为高明和成熟。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孤立地放在一个抽象的舞台上,而是将他们置于具体、生动的地域环境之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地貌、交通要道乃至物产的侧面描述,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地利”在战略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将历史事件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深度。我仿佛能嗅到战国时期各国边境的气息,感受到地域差异对文化认同和军事行动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跳出了仅仅关注君王将相的狭隘视野,转而理解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制约。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一次对古代社会生态的立体考察,对理解古代文明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又不失厚重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很有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光泽的纸张,触摸起来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字体排版也极为考究,既保持了古典文献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纸张选用上乘,墨色浓郁而不洇,让人有种翻阅珍贵古籍的错觉。整体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以体现出版团队对国学经典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带入到一种庄重而肃穆的阅读氛围中,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做好了心理铺垫。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精美的外壳,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历史记载,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权谋”与“智慧”的教科书。它细致入微地剖析了那个时代顶尖人物的思维模式、游说技巧以及外交策略。每一篇章的论述,都蕴含着对人性复杂面的深刻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辩论艺术的精妙刻画,那些纵横捭阖的言辞交锋,其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感染力,即便是放在今天,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对于希望提升自身表达能力、理解沟通艺术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它教导的不是如何简单地“说赢”别人,而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基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以最恰当的方式达成战略目标。每次读完一个小故事,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如果放在我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启发性是其他通俗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初读之下,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的厚重感所震撼。文字的梳理和组织显然是经过了极为精心的打磨,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古代叙事,在这里被赋予了清晰的脉络和鲜活的生命力。叙事手法上,它似乎摒弃了那种僵硬的、学院派的刻板说教,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画面感和戏剧张力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阅读时,我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舌辩之士在庙堂之上唇枪舌剑的场景,听到决策者们运筹帷幄时的低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义。它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众生群像,将历史的“人”性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古代政治智慧和人际博弈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