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国学漫步
定价:30.00元
售价:18.0元,便宜12.0元,折扣60
作者:刘明华,尹晓东,肖国胜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2167457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国学漫步》隶属《含弘论丛》系列丛书,以“国学漫步”为主题,主要收录了西南大学各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生关于国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主要涵盖古典文学、语言文字、古代文献、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研究,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国学、热爱国学、弘扬国学,共同探讨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总序
国学热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代序)
笔谈墨香
全球化时代国学与汉学和中国学进一步交融发展一一兼论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
归有光家族结社略论
“狂者”一一庄子与徐渭
明代祁彪佳结社研究
汤显祖结社雅集初探
李日华集会研究
上海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古文万象
2l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综述
浅论墨子的反文艺思想
浅论春秋时期的礼文化
解读庄子的死亡意识
国学精思
论陈子昂的政论文
《为吏之道》研究述评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一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揖》中“尊碑五说”的几点反思
崔氏郡望及崔、卢、王、柳、薛、裴诸氏之关系初探
经典回眸
行走中的自由一一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解读《牡丹亭》
《论语》与《傅子》政治思想对比研究
颜之推人格美学研究一一以《颜氏家训》为中心
《续书断》与颜真卿书法史地位的确立
从墓志中看隋代宫人的几个问题
诗山词海
论叶嘉莹古典词体美学特质批评与新批评理论的契合性
浅谈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话语缺失与现代认同一一以龚自珍的三十三首情诗为例
浅论王安石集句诗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论“音”意之辨
论“逆人平出”说
咬文嚼字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通假字的语音现象分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字的音近度研究
人称代词“伊”的流变探微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动词研究
浅析同源词语音关系的游离性
《说文解字》言、口、目部名词义项的增减情况一一取各部前120个词来说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结构编排得极具巧思,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论文集那样生硬地罗列观点,而是呈现出一种游走的、散文式的探索路径。作者似乎是一位带着现代视野,却又深深扎根于古典语境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历史的幽径。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经典文本的“再挖掘”方式,他们没有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阐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这种解读角度非常新颖。比如,在谈及某一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当代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类比探讨,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立刻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让人读来拍案叫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穿透力。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也不是肤浅的通俗读物,而是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用一种极其流畅和富有启发性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国学景观。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迷宫中发现了一条新的出口,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特色,封面采用了仿古的宣纸质感,墨韵十足,让人一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种沉静、厚重的文化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的选择典雅而不失清晰度,很多地方还配有精致的线描插图,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化符号,比如古代的礼器、书画的局部特写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辑团队的用心。初翻阅时,我立刻被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特别是纸张的触感,那种略微粗粝但又非常细腻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快餐式阅读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在形式上如此下功夫的出版物,实属难得。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慢阅读”的氛围,仿佛在邀请读者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进入一个需要静心体会的传统文化空间。从书脊的装订到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与传承的努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很多同类学术丛书中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其承载的知识内容,更在于它所倡导的一种治学态度和文化情怀。它似乎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的是一种既敬畏又批判的审慎精神。在对经典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作者们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开放性,他们敢于挑战既有的定论,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但这种“挑战”并非肆意的解构,而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尊重的基石之上。这种严谨又不失创新的治学风范,对于当下浮躁的学术环境而言,无疑是一股清流。它鼓励读者去追问“为什么”,而不是满足于“是什么”。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学问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一种更加沉稳、更具历史纵深感的逻辑所浸润和塑造,这是一种更加深远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知识普及和专业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过于简化,把复杂的概念扁平化,导致失真;也不像顶尖的专业期刊那样,充满了只有圈内人才懂的晦涩理论和极端的考据。它更像是一座知识的桥梁,一方面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搭建了稳固的台阶,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学殿堂的宏伟;另一方面,它也展现了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让内行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启发。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的剖析,那种鞭辟入里的洞察力,显然是经过了长期、扎实的文献积累和思辨训练的成果。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让它具备了极强的辐射能力,能够跨越不同的知识背景,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共同沉浸于对中华文明精髓的探索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受是极其醇厚而又充满灵气的。它成功地规避了纯粹学术著作中常见的僵硬和术语堆砌,也没有落入过度矫饰、故作古雅的陷阱。作者群的文字功力显然深厚,他们对古代汉语的驾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遣词造句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某些句子,那些词语的排列组合,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又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注入的澎湃情感。这种“文气”的自然流露,是技术层面的文字处理无法达到的,它需要深厚的学养和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力。特别是当他们引用或化用古籍中的语句时,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丝毫没有生硬的拼贴感。这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读”一个分析报告,而是在听几位饱学之士围绕着古籍展开的一场高水平的、充满智慧火花的雅集对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