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孝经 大学 中庸(玩诵本)
定价:30.00元
售价:18.0元,便宜12.0元,折扣60
作者:杨汝清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18015597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孝经 大学 中庸(玩诵本)》为儒家学者、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先生倾情主编
2、孔子后人、世界孔子后裔宗庆联谊总会会长孔德墉先生亲自题写书名
3、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审订内容、学者秋风教授、思想家余世存先生郑重推荐
4、目前市场上有创意、错误率低的国学诵读普及读本,附录内容全面、丰富
5、全书及每篇同步设有诵读录音二维码,杨汝清先生亲自朗诵,方便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收听
6、正文独创拼音反白形式,难度难辨易错字一目了然,让经典学习轻松好玩
7、本书为方便读诵,正文部分皆注音,采用大字体。注音与文字分色套印
8、本书注释精简,同时精选《孔子圣迹图》相关图片作为插图
9、本书为“苇杭文库·国学玩诵本系列”之一种。“苇杭文库”是苇杭书院与中国纺织出版社携手打造的一个致力于普及与推广传统文化的平台。“苇杭文库”坚持“立足学术,回归民间,追溯本原,服务当下”的立场,恪守“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择选古代典籍中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为当下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经典,辅以具有代表性的注本,对句读、读音、义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思考,精心校雠,并将成果奉献于社会。
10、国学玩诵本系列侧重于对经典的“玩习”与“读诵”。“玩习”着重于对经典思想的玩味习得,通过对历代重要注本中重点字词注疏的品味,对与经典相关的图籍的欣赏,对与其关系密切的重要文献的泛览,提高读者对经典的认识,加深读者对经典的了解。“读诵”着重于对经典读音的厘定并区别形音义,通过对古今音的变化与通假字以及易错难读字音的重点标识,便于读者正确掌握,初步奠定阅读经典的基础。
内容提要
《孝经 大学 中庸(玩诵本)》以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之《孝经注疏》、《礼记正义·大学第四十二》及“知不足斋丛书”本《古文孝经》与朱子(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作为底本,对难读难认字的注音重点标记,标出通假字,强调易错读音,标注古今音(读为今音,注释体现古音)。同时,精选先儒的经典注释作为脚注,并将《孔子圣迹图》作为插图,把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及人名、地名、朝代表作为附录,以便读者品味玩习。
此外,还附有《孝经》、《古文孝经》、《大学》、《古本大学》、《中庸》全文诵读音频的二维码。
目录
孝经3
《孝经》导读5
正文附 古文孝经31
大学55
《大学》导读57
正文附 古本大学83
中庸99
《中庸》导读101
题记145
附录一 《孝经》序147
附录二 《大学章句》序148
附录三 《中庸章句》序150
附录四 《古本大学》序152
附录五 明道先生改正《大学》t153
附录六 伊川先生改正《大学》t156
附录七 《孝经 大学 中庸》人名、地名、朝代表159
附录八 国学必读核心书目163
作者介绍
杨汝清,字杭之,号水木心斋。儒家学者。
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旧金山燕京书院导师,南京国学联盟导师,幸福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文化大使。
2006年创建民间公益网站——华夏礼乐网(亦名“礼乐中国”)。
以儒家文化志业和民间公益事业为念,奉守“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的治学理念,立足先秦儒家原典,系统研习《孝经》与“四书”,深入探求儒家核心价值。长期致力于儒家思想的修习传承,孝道与礼乐思想的研究与传播,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及制度的思考,学堂书院制度、蒙学教育以及民间公益理念的研究、探索、实践。
著有《大孝——〈孝经〉与成功人生》(讲座音像),《〈孝经〉与成功人生》, 《论语(玩诵本)》,《孟子(玩诵本)》,《道德经(玩诵本)》。
文摘
《孝经》导语
《孝经》共18章,逐章叙述了“孝”的诸多内涵。孝是立德的根本,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资源。《孝经》明确提出“移孝作忠”的思想,不是要人“愚忠愚孝”,而是将小我扩充为大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孝。
同时,《孝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孝的作用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虽然仅有短短1800字,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重要的入门经典。
现在通行的《孝经》是唐玄宗李隆基作御注时所采用的《今文孝经》。
《孝经》导读
《孝经》是儒家经典中早的一部以经命名的作品。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在为《孝经序》作注时解释了《孝经》书名的由来:“《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
《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汉代《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云:“(仲尼)乃作《春秋》,复演《孝经》。”《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也有“孔子作《春秋》,制《孝经》”的说法。郑康成《六艺论》云:“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这几说都认为《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却记载《孝经》为曾子所作:“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汉人重视孝道,除了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外,汉代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冠以“孝”字,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远。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其《孟子题辞》中也记载:“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孝经》在汉孝文帝时期便被提到与《论语》、《孟子》同等高度并列为官学,汉代皇室对孝道的推尊可见一斑。
《孝经》作为全面阐述孝道的儒家经典,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战国时期起就受到高度重视,得到从魏文侯开始多位高统治者以及历代学者共计约500人的注疏解说,并且成为历代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重要经典,也是历代儒生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必读书。足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巨。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就是说,《孝经》之“经”,意为天下的大经大法。
《孝经》有《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两个版本。
《今文孝经》据称出自汉初,为河间人颜芝原藏,因为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字体书写,所以称“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一篇,十八章。”郑玄为之作注。
《古文孝经》相传出自孔子故居壁中,因为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所以称为“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作注。
当下通行的《孝经注疏》是以《今文孝经》为底本,由唐玄宗李隆基作注,宋代邢昺(bǐng)作疏。并被收录入“十三经注疏”中,成为流行和的《孝经》注本。
正文略……
序言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结构非常有利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我常常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休的间隙翻开它。它不是那种需要你一口气读完才能理解全貌的长篇大论,而是每一小节都独立成章,内容精炼,易于消化。即便只是阅读了其中很短的一段,也能获得一个完整且深刻的思考点,不会有“读了和没读一样”的空虚感。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思考工具和框架,非常适用于现代生活的挑战。面对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回溯到这些经典中提炼出的原则,总能提供一种清晰的定力和方向感。这本书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急救箱”,在感到迷茫时,总能从中找到稳固内心的锚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古代的经典篇章,很多时候卡在了“如何开口诵读”这一关。很多版本只是简单地提供了文本,缺少了那种仪式感和韵律感。而这个“玩诵本”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似乎自带了一种节奏感。当我尝试大声朗读时,能明显感觉到其中的抑扬顿挫,那些句子之间的气口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古人“诗教”精神的一种尊重和继承。我常常在清晨或者夜晚,关掉电子设备,仅仅是拿着它,按照书中的节奏感去诵读几遍,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仿佛真的能与几千年前的先贤对话,身心都得到了净化和梳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那些纯粹的电子书或没有特别设计的版本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古朴又不失雅致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纸张,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书卷气。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而且,这本“玩诵本”的定位很巧妙,它既保留了原著的庄重感,又在细节处流露出一种引导人亲近、实践的用心。比如,在某些关键的释义旁边,似乎有那么一点点提示性的标注,虽然不是大段的解读,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友好的桥梁,让人不会因为晦涩的文言文而望而却步。我喜欢这种在尊重传统与现代阅读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设计理念,这表明出版方真的花心思去理解现代读者的需求了。这绝对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炫耀,更值得时常翻阅的佳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校对工作做得相当到位,几乎找不到明显的印刷错误或者排版上的瑕疵,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一本严肃的传统文化书籍,其严谨性是其生命线。每一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出版团队对经典的敬畏之心。他们不仅仅是在复制文本,更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确保传递给读者的每一个字都是准确无误、充满力量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这套丛书的整体质量充满了信心。它让我相信,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内涵与外表并重,是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和专注力才能打磨出来的精品,非常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
评分我最近对古代哲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但市面上的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白话化”,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这一本的翻译和注释方式,恰到好处地拿捏住了分寸。它没有用那些故作高深的术语来堆砌篇幅,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循序渐进的语言来阐释那些看似深奥的义理。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有一位温和的长者,在你耳边细细为你剖析古人的智慧,让你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时,那种深入骨髓的共鸣感是很难得的。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肤浅地提供速效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可以长期滋养精神世界的内在力量和逻辑框架。这种扎实而又充满温度的解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