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式烹調技藝
定價:36.00元
作者:馬翀,徐秀林
齣版社:中國鐵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3186029
字數:
頁碼:1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式烹調技藝”是中等職業院校中餐烹飪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通過對馬翀、徐秀林主編的《中式烹調技藝》的學習,學生可掌握烹飪基本的動手能力。本書由兩篇共七個項目組成:篇烹調基本功,主要內容包括烹飪刀工和烹飪勺工;第二篇烹調加工技術,主要內容包括加工鮮活原料的初步加工、刀工處理後原料的成形、初步熟處理與製湯、掛糊上漿與勾芡、調味品製作。附錄中給齣質量分析、其他漲發方法及漲發實例介紹、其他成形方法介紹及菜單賞析。教材知識點與步驟講解細緻清晰,學生易看懂、易領會、易動手,通過本書的學習,可培養學生運用烹調基礎知識解決烹調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本書編寫過程中參照社會行業相關工作崗位的技能規範及標準,使之成為中等職業院校規範性的項目教學教材。
本書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理論和和技能性,通俗易通,技術要求直接、明朗,適用於中等職業院校烹飪專業課程的教學,也可作為社會餐飲行業員工培訓的教材、烹飪愛好者自學用書和參考用書。
目錄
篇 烹調基本功
項目一 烹飪刀工
任務一 直刀法
子任務一 切
子任務二 推刀片(上片)
子任務三 拉刀片(下片)
子任務四 斜刀片
子任務五 直刀推剞
任務二 斜刀推剞
任務三 推刀法
子任務一 推切
子任務二 鋸切(又稱推拉切)
子任務三 滾切(又稱滾料切)
項目二 烹飪勺工
任務一 鏇鍋
任務二 小翻鍋法
任務三 大翻鍋法
任務四 後翻、左翻與右翻鍋法
任務五 手勺並用與翻鍋
第二篇 烹調加工技術
項目三 鮮活原料的初步加工
任務一 新鮮蔬菜的初步加工
任務二 水産品類的初步加工
任務三 乾製原料漲發
子任務一 水發
子任務二 堿發
子任務三 油發
項目四 刀工處理後原料的成形
任務一 塊
任務二 絲
項目五 初步熟處理與製湯
任務一 焯水
任務二 走紅
任務三 過油
任務四 汽蒸
任務五 製湯
項目六 掛糊上漿與勾芡
任務一 水粉糊
任務二 蘇打漿
任務三 勾芡
項目七 調味品製作
任務一 基本味和復閤味
任務二 調味的方式、方法和基本原則
任務三 調味品的盛裝保管和放置
任務四 自製調味品的加工工藝
附錄A 質量分析
附錄B 其他漲發方法及漲發實例介紹
附錄C 其他成形方法介紹
附錄D 菜單賞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個廚房新手,拿到這套書時其實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一開始看到那些專業的術語,比如“上漿”、“迴鑊”、“炸糊”之類的,心裏還有點打鼓,生怕自己駕馭不瞭。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把這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技法,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和非常清晰的圖解一一拆解瞭。它不是直接讓你照著做,而是先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比如為什麼肉絲要先用蛋清上漿,作者會解釋說這是為瞭鎖住水分,保證炒齣來的肉質滑嫩。這種講解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的信心,讓我覺得原來這些米其林級彆的技巧並非遙不可及。我嘗試跟著書裏講的“基礎刀工”練習瞭幾次,雖然一開始切齣來的黃瓜片厚薄不一,但通過書裏反復強調的持刀姿勢和力度控製,我感覺進步神速。這本書更像是一位耐心且嚴格的私人導師,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讓你在實踐中真正建立起紮實的烹飪基礎,而不是空有理論。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市麵上很多烹飪書籍,要麼是圖文信息塞得太滿,讓人眼花繚亂;要麼就是圖太美但步驟說明含糊不清。但《中式烹飪技藝》完全不同,它采用瞭大量留白的處理,每一頁的視覺焦點都非常明確。菜譜部分,它將“準備工作”、“關鍵步驟”和“技巧提示”分成瞭三個獨立的模塊,即便是在操作過程中,我也能迅速定位到我最需要的信息。更彆提那些關於食材預處理的章節,它詳細列齣瞭不同季節、不同産地的食材如何通過焯水、醃製等方式達到最佳口感,甚至連不同水質對發酵製品的影響都有涉及。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技藝”是係統且嚴謹的,它不僅關乎最後成品的美觀,更關乎前期準備的科學性。我甚至把書裏關於“油溫判斷”的圖錶打印齣來貼在瞭廚房,每次做油炸菜都要核對一下,效果立竿見影。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裝幀吸引瞭,那種沉穩的墨綠色配上手寫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菜譜,更像是一部烹飪哲學的傳承。我本來對中餐的理解還停留在“傢常菜”的層麵,但翻開目錄纔發現,裏麵對食材的處理、火候的掌控,乃至刀工的講解都細緻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比如講到“鑊氣”的産生,作者不是簡單地告訴你火要大,而是從熱傳導的物理學角度去分析,讓你真正理解為什麼同樣的食材在不同鍋具上會有天壤之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傳統醬料的解析,它不隻是給齣一個配方,而是追溯瞭每一種香料和發酵過程的曆史淵源,讀起來就像是在進行一次美食考古。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看待烹飪的視角都提升瞭,不再是機械地模仿步驟,而是開始思考每一步背後的原理。這套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飲食文化內核的愛好者來說,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寶典,那種對匠人精神的緻敬,從每一個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
評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關於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速寫集。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那些關於“師徒傳承”的小故事和地方風俗的介紹。比如,在講到川菜“麻婆豆腐”的演變曆史時,作者不僅給齣瞭精確的配方,還描繪瞭成都老茶館裏食客對麻度和辣度的不同偏好,以及這道菜是如何在民間口耳相傳中不斷完善的。這種人文氣息的注入,讓冰冷的烹飪步驟變得有溫度、有故事。讀到某個關於江南點心製作的章節時,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桂花香和豆沙的甜潤,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在其他任何一本技術手冊中都找不到的。對我而言,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它讓我對“中國菜”這個宏大的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和熱愛。這套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廚房工具的範疇,它是一部活著的文化遺産。
評分我原本是做西餐齣身的,對中餐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調味重口”的刻闆印象上。直到接觸到這套書,我纔發現中餐的“平衡”藝術是多麼的微妙和復雜。它用瞭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味覺的層次感”,比如如何通過不同的酸、甜、苦、辣、鹹的組閤,在口腔中形成迴味無窮的“後味”。書中對“清鮮”的詮釋尤其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最好的中餐,並不是把所有調料都加進去,而是通過精湛的火候控製,讓食材本身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的釋放和升華。舉個例子,書中講解的“高湯”熬製方法,步驟之繁復令人咋舌,但當我自己嘗試熬製後,那種醇厚而純淨的湯底,比起我之前隨便用水煮齣來的味道,簡直是雲泥之彆。這套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調味”的本質,它不再是掩蓋食材的缺陷,而是放大食材的優點,這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廚師來說,都是一次重要的認知升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