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廣雅疏證.全4冊
:308.00元
作者:王念孫 撰,虞萬裏,張靖偉,樊波成,馬濤
齣版社: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3258697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戴震疏證《方言》,念孫睏於迴護乃師之誤;段玉裁注釋《說文》,懷祖不欲與同門爭鋒,故轉而撰著《廣雅疏證》,看似無奈之舉,實則成為日後王氏父子二人學術成就的基點。
內容提要
《廣雅疏證》是一部係統整理、闡述《廣雅》的著作。實際上,《廣雅疏證》乃是王念孫藉《廣雅》一書以暢述其音韻、文字、訓詁之學識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語言學史上成就較高的小學要籍。《廣雅疏證》之篇章次序一仍《廣雅》,對其訓釋,逐條加以疏證,內容主要有“補正《廣雅》文字”、“辨證張揖誤采”、“糾正先儒誤說”、“揭示《廣雅》體例”、“疏證《廣雅》的訓釋”、“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憲音釋”。《廣雅疏證》還有兩個優點,一是博考典籍,取證宏富。二是實事求是,態度嚴謹。但仍然少不瞭有些缺點,一是體例不盡完善,二是使用術語不盡,三是疏證校訂或有失誤,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目錄
高郵二王著作集齣版說明
《廣雅疏證》整理本序
廣雅疏證序
自序
上廣雅錶
捲上 釋詁
捲下 釋詁
捲第二上 釋詁
捲第二下 釋詁
捲第三上 釋詁
捲第三下 釋詁
捲第四上 釋詁
捲第四下 釋詁
捲第五上 釋言
捲第五下 釋言
捲第六上 釋訓
捲第六下 釋親
捲第七上 釋宮
捲第七下 釋器
捲第八上 釋器
捲第八下 釋樂
捲第九上 釋天
捲第九下 釋地 釋邱 釋山 釋水
捲第十上 釋草 釋木
捲第十下 釋蟲 釋魚 釋鳥 釋獸 釋獸
作者介紹
王念孫(1744年 ——1832年),字懷祖,生而清羸,故自號石臞。江蘇 高郵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旁涉史鑒。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陝西道禦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颱拱有“五君子”之稱譽。
文摘
序言
最近迷上瞭清代學者的那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研究精神。讀這套書,能真切感受到那種非要窮盡其源流不可的執著。它不是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辭藻的文字,每一個字、每一個引文,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不可或缺的支撐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模棱兩可的詞條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不會武斷地下結論,而是會列舉所有可能的解釋,並權衡利弊,最終給齣最符閤邏輯的推斷。這種“存疑兼證”的治學風格,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操守。對於我們這些在信息爆炸時代習慣瞭快速獲取答案的人來說,重溫這種踏實嚴謹的求學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淨化心靈的體驗。它教會我,真正的學問,需要時間去沉澱,去打磨。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初翻捲首,便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書捲氣撲麵而來,仿佛穿越瞭時空,直接與先賢對話。我嚮來對清代考據學大傢傾注心力之作懷有敬畏之心,而此書的體例之嚴謹、考證之精微,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它並非那種泛泛而談的綜述,而是字斟句酌,將古籍中的隻言片語都視為珍寶,層層剝繭,力求還原其本真麵貌。那些看似尋常的詞義變遷,在作者的筆下,都成瞭一部生動的曆史演義。尤其是一些涉及古代地理、物産的闡釋,往往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其學問之淵博,令人在閱讀時不得不時常停下來,深思良久。全書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雖內容浩瀚,卻不顯蕪雜,足見作者駕馭復雜材料的高超功力。對於任何一個醉心於傳統小學的人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學術高峰,每一步嚮上,都能帶來知識和認知的提升。
評分坦白講,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抱著敬畏但又常常感到遙不可及的普通讀者。這套書的難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美妙之處恰恰在於,即便是不能完全領會其中所有的專業術語和繁復的論證鏈條,光是欣賞其結構和氣韻,也已是一種享受。我有時會隨機翻開某一頁,讀上幾段,那些古奧的詞句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下,偶爾會跳躍齣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關聯。它像一座巨大的、雕刻著無數曆史細節的迷宮,即便隻是在邊緣徘徊,也能感受到其內部宏大而精密的構造。它成功地將那些沉睡在故紙堆裏的知識,以一種係統化的、極富體係感的方式呈現齣來,讓遙遠的古代文化擁有瞭清晰的輪廓。這套書,是連接當代人與傳統學術巔峰的堅實橋梁。
評分我最近在整理關於古代服飾儀軌的資料,偶然翻到瞭這部書中的相關論述。說實話,在學術圈子裏,這部著作的名頭一直響亮,但真正靜下心來細看,纔體會到它在細節處理上的極緻。比如,對於某個特定服飾部件的稱謂在不同朝代的細微差彆,書中不僅給齣瞭明確的界定,還追溯瞭其詞源,甚至附上瞭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比較。這種層層深入的挖掘,簡直就是一場語言考古。我發現自己之前對某些概念的理解,都停留在錶麵,這本書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將模糊的概念剖析得清晰透徹。對於從事專業研究的人來說,這套書與其說是參考資料,不如說是必須擁有的“原典”,因為很多後世的訛誤和附會,都能在原典的嚴密考證中得到糾正。它提供的不是結論,而是通往結論的嚴謹路徑。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套書的初印象是“厚重”。這種厚重不僅是物理上的(紙張、裝幀都透著一股子老派的講究),更是精神層麵的。閱讀它,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沉下心來的勁頭。我不是科班齣身,讀起來難免有些吃力,很多地方需要反復揣摩其引用的典故和引申的義理。然而,正是這種“啃硬骨頭”的過程,帶來的滿足感是空前的。它不像現代流行的快餐讀物,讀完後留下的是轉瞬即逝的印象,而是如同雕刻一般,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裏。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體會語言是如何隨著時代流轉而生根發芽、枝蔓滋長的。那些看似枯燥的訓詁對比,背後隱藏著古代社會生活方式的側影,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對古人的智慧産生瞭由衷的敬佩。這是一本真正需要“品”而不是“讀”的書,值得反復把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