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禮記(國學經典精注精譯)(精)》由高山譯注。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傢經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曆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傢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尚書禮記(國學經典精注精譯)(精)》由高 山譯注。
《尚書》意即“上古帝上之書”,相傳由孔子編 撰而成,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 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經大法”,有著巨大的曆史文化價值。
《禮記》是一一一部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 選編。該書由西漢時期的戴聖所篡輯,是研究中國古 代禮製或研究儒傢學術思想的**書籍。其中有許多 關於學習、教育、生活、修養身心和為人處雌的道理 ,精闢深刻,對今人仍有教益。
尚書
虞書
堯典
舜典
夏書
禹貢
甘誓
商書
湯誓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周書
牧誓
洪範
金滕
大誥
康誥
酒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顧命
康王之誥
呂刑
禮記
麯禮 上
麯禮 下
禮運
禮器
學記
哀公問
仲尼燕居
問喪
服問
儒行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義
聘義
坦白說,我對這種“國學經典精注精譯”係列的接受度一直不高,總覺得精華二字往往被濫用,很多版本要麼是過度解讀,要麼是刪減過多,失去瞭原著的神韻。然而,這本《尚書禮記》的處理方式非常平衡。它在保持原文的莊重感的同時,確保瞭譯文的現代可讀性,沒有為瞭追求“時髦”而用過於口語化的錶達衝淡瞭經典的力量。我尤其喜歡它在注釋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解讀差異的梳理,這體現瞭極高的學術審慎性。閱讀時,我能感覺到作者在小心翼翼地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古今的理解鴻溝,而不是簡單地提供一個單一的、武斷的解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思維去吸收,它提供的不僅是答案,更是提問的方法。對於任何想要係統、嚴謹地踏入先秦經典學習領域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入門與進階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書封設計得挺有意思,那種傳統的宣紙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不是那種隨隨便便的快餐文化讀物。我最近正好在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的影響,所以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光是目錄就看得齣來,編者下瞭不少功夫,把那些晦澀難懂的古文,用現代的語言進行瞭梳理和解釋,讀起來順暢多瞭。我特彆欣賞它對一些關鍵概念的闡釋,比如“禮”的社會功能,在當下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新理解“禮”的內涵,對於我們處理人際關係、構建和諧社會氛圍,都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它的注釋部分非常細緻,很多地方會引用其他經典來進行橫嚮對比,這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簡單地“讀”一本古書,而是在和一個古代的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那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非常棒。唯一可能需要時間適應的是,雖然是精譯,但原文的韻味依然保留得很好,初讀時需要集中注意力,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古樸典雅的文字之美,真的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堪稱一絕,我很少看到一本學術性這麼強的古籍,還能做到如此賞心悅目。紙張的選擇很考究,即便是大段的原文和譯文對比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好的裝幀設計能夠極大地提升閱讀的愉悅感和專注度。但更重要的是其內容的深度。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更偏學術的《尚書》或《禮記》的注本,往往因為術語太過專業而望而卻步。這本書的“精注”之處在於,它抓住瞭普通讀者最關心的那些核心問題,比如“為什麼古人要這麼規定?”“這對我們今天有什麼啓示?”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字詞考據。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總能在你感到睏惑的時候,及時伸齣援手,用最簡潔有力的方式為你點亮迷津。這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實用價值”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絕非僅僅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可以指導我們生活實踐的智慧寶庫。
評分說實話,我買很多國學經典都是為瞭“收藏”多過“閱讀”,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我是一個對曆史脈絡非常敏感的人,在閱讀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作者在編排上很有匠心。它不僅僅是把《尚書》和《禮記》簡單地放在一起,而是通過一種邏輯清晰的結構,將兩者在思想上的傳承和發展展現瞭齣來。比如,在講到“君子之學”時,它會把《尚書》中的治國方針,與《禮記》中對個人修養的論述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個人對其中關於“敬畏之心”的探討尤其有感觸,在充斥著各種喧囂和浮躁的現代社會,這種強調內心定力和道德自覺的論述,如同清泉一般滌蕩心靈。翻譯的精準度也值得稱贊,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而是努力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用流暢自然的現代漢語錶達齣來,讓那些原本隻存在於書齋裏的智慧,真正走進瞭日常生活。我甚至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到我的日常工作溝通中,效果齣乎意料地好。
評分我通常隻對曆史文獻中的具體事件感興趣,對“禮製”這種抽象概念比較抗拒,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沒有將《禮記》束之高閣,而是著重分析瞭其中蘊含的社會心理學基礎。比如說,書中對“喪禮”的詳細解讀,不僅僅是描述儀式流程,而是深入剖析瞭人類在麵對生離死彆時的情感需求以及社會如何通過儀式來規範和引導這些情緒。這種將古典文獻與現代心理學相結閤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閱讀興趣。我感覺作者在翻譯時,特彆注重把握原文的情感色彩,使得那些看似冰冷的規章製度中,也流淌著人性的溫度。對於那些想要瞭解中國傳統社會運作邏輯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切入點,它讓我明白,禮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內在秩序的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